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美术家,只是他偏偏对美术毫无兴趣,很简单的一幅水彩画,他坐了一天,却未落一笔。  相似文献   

2.
未名 《湖南林业》2008,(4):34-34
一枚厂币只有两面。她却向空中抛了无数次。分手?不分?最后她决定,去见他一面。 一年前的情景犹在跟前,他去边区支教,两人在车站拥抱分别,他说好一年后回来。可是,一年后,他的消息渐淡,说起归期,他也总是支支吾吾。她的心里,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3.
绿色 和谐     
《国土绿化》2009,(11):1-1
在西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男人迷失了方向。他走啊走啊,当他觉得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眼前突然一亮,他远远地看到了一只鸟飞过头顶。顺着这只鸟飞去的方向,他发现了一棵树。顺着树的方向去找,他在树下边找到了水和可供充饥的野菜。之后,他就在这里生存下来,又与来到这里的女人结合生下了后代。从此,这里就有了一大群生命,有了一大片森林,有了一长串故事和一页页欢歌笑语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杭东 《内蒙古林业》2014,(11):36-36
杭州郊区半山镇回龙村有一位101岁的长寿老人,名叫童家炳。他性格乐观,身体健康,如果问他长寿的秘诀,他会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水酒养生经。说起水酒养生,不得不说一说童家炳年轻时的一件往事。童家炳年轻时长期担任生产队队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久而久之,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风湿病,一到阴雨天,全身就疼痛难忍。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离家三十多年的孩子,童年的记忆与乡恋,始终萦绕征他心头;他曾游历祖国大江南北,见识过江南的明丽与优美,塞北的雄浑与辽阔;他又是一名军旅画家,豪情飞扬,铁骨铮铮。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以一颗对艺术的真诚之心和满腔热情,用画笔抒写着自己的人生。他,就是李项鸿。  相似文献   

6.
他曾是一名国家干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怀揣理想和追求,离开故乡,投身商海;他从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店铺起家,三迁门店,不断壮大。他是蒋文标,带领着他的普农家电公司走过2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依然屹立在三衢大地上,占据着家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跻身于全国私营企业500强。  相似文献   

7.
陈德源,一位“传说”中的港式专栏作家、国际大企业家、中国的绿色梦想家,就这样闪进了记者的视线。 眼前陈德源的气定神闲,你很难想象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创建的“嘉汉林业”所经历的一切。但是通过他别别愣愣的国语,通过他辅助交流的纸和笔,却清晰地让人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激情和梦想,一如他几十年来的真实自我。  相似文献   

8.
《湖南林业》2008,(3):21-2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钟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钟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钟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红土高原,孕育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生物学家,为她奋斗,为她奉献。其中,竹子与自然保护专家杨宇明就是这样一位高原之子。 1970年,刚刚年满15岁的杨宇明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西南林业勘察设计总队第四森调大队。那时,他还是个孩子,对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根本不懂。开始派他当泥瓦工,他干得满带劲。木工师傅看中了他,要去当学徒,推刨、锯木,他样样干得有板有眼。渐渐地他熟悉了这里,大山的气息强烈地吸引了他,他渴望背上爬山包,扛着测量杆,倘佯在茫茫林海之中。在他不断地请求下,半年后,他终于如愿以…  相似文献   

10.
他出身贫寒,15年前以一名普通化工研究人员的身份南下深圳创业。他的企业主营清洁能源和电池,8年后,他的企业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的一匹“黑马”。2009年,43岁的他以财富350亿元名列“胡润百富榜”榜首,  相似文献   

11.
走近他,你会感觉到他有一种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多年的户外工作经历,也让他有了一副饱经沧桑的面孔,让人不相信他只是一个35岁的青年。他朴实无华,具有兴安落叶松那种苍劲挺拔、顽强向上的性格;他带着一身荣誉从部队回到地方,用勤劳、执着、坚韧、无私的奉献精神奋战在防火防汛工作的第一线;勇敢坚毅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扎根兴安、奉献防火事业”的誓言。他就是牙克石市牧原镇防火办主任郑树利同志。  相似文献   

12.
25年前,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16岁少年易宏进到北京闯荡,当时的他拜师学炸油条。学徒一年之后,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油条摊点。后来,他真的拥有了自己的早点摊,再后来他还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起名为“青年餐厅”。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不断奋进的拓荒者。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创业精神,他带领职工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开垦成名列全省十强的苗圃场。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由于积劳成疾,他把短暂而美好的生命永远融入了绿色事业中,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就是湖北省通城县上坳苗圃场场长李维。一李维与林业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林场,从小就与林木为伴。林校毕业后,他分配到通城县林业局,一干就是20多年。1997年2月的一天,县林业局领导找他谈话“你有专业技术,又年富力强,局党委决定任命你为上坳苗圃场场长。”带着局党委的重托,李…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林业》2009,(1):44-44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杀心很盛的人,他的名字叫健陀多,只要被他看到的动物,他一定要把它踩死。走在路上,远远看到一百公尺前有一只蟑螂横过街头,他会赶快跑过去,一脚把它踩死,这样一己觉得很过瘾;看到老鼠也是一样。看到狗、猫踢它一脚,看到人就要侮辱人家,这就是杀心很重的人。  相似文献   

15.
提起祁绍荣这名字,永顺县人没有不知晓的。他现任水顺县林业审判庭庭长,十年来他审理各种林业案件759件,永顺县的46个乡镇处处都有他走过的足迹。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林业审判工作当中,就象一只啄木鸟辛勤地医林护林。祁庭长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和残喘病。然而他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住过一次院。为工作他坚毅地忍耐病痛,克服了困难。一次他在保坪乡办理盗伐大青山国有林木案,白天上山点蔸勘查,晚上深入到各家各户调查取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他头昏脑胀,三四天米油一粒米饭,可他仍然坚持到把最后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16.
《湖南林业》2008,(9):21-21
青年时期的郑板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漫骂无择”。他认为,虽然人生短促,书读不尽,但并不妨碍光明磊落地做个正人君子。他曾撰书这样一副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然而,郑板桥在严酷的现实中到处碰壁。面对官场腐败,他深感无能为力,尤其是目睹他的老同学惨遭文字狱之祸,更是痛心疾首。他撰题了这样一副读书联:  相似文献   

17.
寨上常常发生鸡瘟,家庭养鸡都发展不起来。一天,汪波灵机一动,肩扛斧头,腰背柴刀,上坡到他的杉木林地搭棚养鸡。鸡棚搭成。他把家里的三只黄母鸡和一只大红公鸡挑上山去。他嫌鸡养得太少了,又跑到街上买了四只大红宝良种蛋鸡来做本。每天中午休息,他在山沟里翻石头,捉螃蟹,打螺蛳给他的鸡补钙添营养。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养,大红宝下蛋了。可是,大红宝只会下蛋,不会孵蛋。“好!顺其自然。”汪波拇指一跷,叫出一声。他趁三只黄母鸡泡蛋还没下窝,偷梁换柱。晚上,他把先出壳的鸡崽捡给一只黄母鸡带,把蛋壳捡出来,添上大红宝蛋…  相似文献   

18.
《河南林业》2000,(1):32-32
1976年,对于美国医学家和病毒学家盖都塞克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因为他在这一年获得诺贝尔奖。当他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依然牵挂着那些被病毒折磨着的人们,他回想起了导致他获奖的那段奇特而又心酸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安徽林业》1998,(2):24-24
他,站在你的面前,一米七0的个头,一张圆圆的秀气的脸,丝毫也让人感觉不到威严,反倒觉得有几分稚气和书生气,如果不是那身橄榄绿的警服,你怎么也不会把他和警察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他,为了抓捕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奋不顾身纵身跳下了十多米高的悬崖,用热血铸锻了一块坚强的盾牌。他,就是公安部个人三等功荣立者、长丰县公安局林业派出所民警张立功。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和一棵树相对,并且慢慢地长大。童年时.他觉得树就是世界。那时他的头发正和枝条一起成长,空中飞满绿叶,一声蝉鸣,便是全部意义。少年时,世界区是树上的天空,飘浮的云彩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那时,3年整天企盼有大鸟飞来,落叶令他伤感,他于是开始做诗。青年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棵树,尽管风疏雨骤,尽管灰沙已经弥漫了天空,但乌云决不会使天空褪色,而且庞大的枝条,注定要延展成天空。中年时,世界就是世界,树就见树,有落叶飘来只能意味着又一年的流逝。水泥路坚硬想踩出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老年时,他开始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