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为发挥杂交谷子耐旱节水丰产性能,对张杂谷6号进行了不同水分梯度和不同留苗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补水与不补水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不同补水量之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谷子杂交种在拔节期补灌30 mm即可达到显著的增产作用,但补水量增加不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留苗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留苗密度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在自然降水和补灌水量30 mm情况下,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和30万株/hm2为宜。杂交谷子拔节期补水增产但不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留苗密度是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谷子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谷子的合理种植密度,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河北省主栽品种冀谷19与冀谷31按春播与夏播两种方式进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冀谷19春播最适种植密度为60.0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5.05%~5.87%;夏播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7.35%~8.58%。冀谷31最适种植密度为67.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6.45%~7.18%;夏播最适种植密度为67.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9.30%~10.29%。本研究明确了冀谷19与冀谷31春播和夏播的适宜密度,将为谷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冷凉区覆膜谷子不同杂交种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山西冷凉区(年活动积温2 600℃)地膜覆盖条件下,对谷子不同基因型杂交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产量结果差异显著,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与张杂谷10号的分蘖成穗较高,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张杂谷5号的1个基本苗成穗3.82个,张杂谷3号出籽率达81%;分蘖成穗与收获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张杂谷5号、张杂谷10号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达11.72,11.77 kg(/mm.hm2),说明种植谷子杂交种不会引起土壤水分的亏缺。  相似文献   

4.
矮壮素和缩节胺对谷子杂交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1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矮壮素溶液喷施浓度2.0、3.0、4.0mL/L以及25%缩节胺溶液喷施浓度2.0、2.5、3.0mL/L对谷子杂交种生长发育、产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可降低谷子株高,提高鞘茎粗、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增强植株抗倒性,增加谷子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以及乳熟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且增产效果显著,适宜施用浓度为2.0~3.0mL/L;缩节胺具有矮化植株,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的调控效应,适宜施用浓度为2.5mL/L;矮壮素对促进谷子植株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的调控效应优于缩节胺。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谷子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高产谷子品种9429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谷子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株高、叶龄、茎节数都存在差异,并且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综合分析,谷子品种9429在平地种植,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施混合肥总量在525 kg/hm2,留苗密度在31.5万株/hm2左右时,籽粒达到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陇中旱地地膜谷子施肥量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裂区设计,以施肥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研究了施肥量、密度及二的互作对地膜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144kg/hm^2,产量为6410.2kg/hm^2;最佳密度为60万株/hm^2,产量为6701.4kg/hm^2;施肥量与密度的最佳组合为施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144kg/hm^2,密度为60万株/hm^2,其产量为7460.0kg/hm^2。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谷子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  马尧  牟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5-11795,11866
[目的]研究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中,以不分蘖型谷子品种"鸭子嘴"为试材,设计18万、21万、24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26万株/hm2为对照,较系统研究了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18万、21万、24万株/hm2种植密度谷子的株高比对照分别矮化8.6%、6.0%和4.1%,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大22.6%、11.3%和3.8%,谷子穗长、穗粗略有增加,穗重和穗粒重增加1~2g。3个种植密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均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产量最好的是21万株/hm2密度下的谷子,比对照增产75.5%,差异极显著。[结论]谷子的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正相关,与茎粗呈反比关系。21万株/hm2密度下谷子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00~900kg/hm2。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部分谷子杂交种"库"、"源"失调,生育后期易脱肥,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以张杂谷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施肥量,设6个水平(拔节期沟施KCl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副处理为留苗密度,设5个水平(22.50万株/hm2、26.25万株/hm2、30.00万株/hm2、33.75万株/hm2、37.50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留苗密度对张杂谷8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为建立谷子杂交种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量对穗长和穗直径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留苗密度对穗长、穗直径、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不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谷子穗长、穗直径和产量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直径减小,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增加,其中密度在30.00万~37.50万株/hm2范围内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施肥和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冀中南夏播最利于发挥张杂谷8号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在30.00万~37.50万株/hm2留苗密度下,拔节期施KCl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施尿素225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密度与谷子茎秆特性、产量性状及光合指标的关系,并明确黑龙江省谷子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嫩选1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30万,40万,50万和60万株·hm-2共4个种植密度,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嫩选18茎秆特性、抗倒伏性、光合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之间谷子茎节数和茎鲜重没有显著差异;随密度增加,植株节间长度、株高、重心高度、茎秆倒伏指数呈上升趋势;茎粗、茎秆弯折力、光合指标显著下降;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密度为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6 425.0 kg·hm-2。说明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获得高产,但加剧了植株个体对资源的争夺,导致单株生长受到限制且加大了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谷子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情况。[方法]以长生13为材料,设置60万、57万、54万、51万、48万、45万株/hm2 6个不同的播种密度,研究播种密度对谷子农艺性状、单株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长生13随着播种密度从60万株/hm2到45万株/hm2的逐渐减小,株高变化不显著,穗长、穗粗、千粒重均随着播种密度减小而增加;单株干物质量总体趋势是播种密度越小,单株干物质量越大;产量随播种密度减小先略有提高,后降低,再有较大提高,在播种密度4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结论]长生13产量在播种密度4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该研究可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谷子高产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吉林省谷子高产理论研究进展。同时指出,春谷育种应导入夏谷优良基因改良品质和特用型谷子品种是今后的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糜子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影响的研究,为糜子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糜子产量与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结果]建立的回归模型N、K、P肥对产量的影响达0.05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氮肥>磷肥>钾肥。[结论]通过方程模拟寻优得出,糜子产量大于4 986 kg/hm2的栽培方案为:施纯氮量91.41~107.97 kg/hm2、施纯磷量77.11~97.78 kg/hm2、施纯钾量76.09~95.14 kg/hm2。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糜子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79-1283
开展北方干旱胁迫对糜子生理及产量的研究,将为北方干旱地区杂粮生产提供参考。通过盆栽试验进行干旱条件下糜子的光合指标、抗逆生理指标、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变化研究,以探索干旱对糜子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糜子在孕穗期光合速率(Pn)下降50.9%、气孔导度(Gs)降低60.9%,蒸腾速率(Tr)下降60.1%、水分利用率(WUE)升高22.5%。灌浆期,干旱对光合作用无显著影响,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率升高;糜子受干旱胁迫时,叶片MDA(丙二醛)含量上升21.6%,POD(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20.5%,可溶性糖含量升高87.4%;干旱使糜子的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和穗质量分别下降23.1%,19.1%,21.1%,8.1%,50.8%,并使粒质量和地上部生物量降低55.8%和54.9%。糜子作为耐旱作物,对干旱有一定的适应与耐受能力,灌浆期净光合速率下降不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升高11.1%,11.0%和49.1%,这可能有利用于其光合能力的提高,但膜脂过氧化的破坏仍然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对谷子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谷子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差异较大,无论是拔节期,还是灌浆期,都是旱地品种77—8比水地品种安316表现为叶片水势高、细胞膜透性小、气孔阻力大、蒸腾速率小、呼吸强度和光合速率变化幅度小、脯氨酸含量累积多的生理特性。中水肥品种晋谷2号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介于77—8和安316之间。抗旱系数为:77—8>晋谷2号>安316。不同生育时期各项指标对干旱的敏感程度为,拔节期大干灌浆期。  相似文献   

15.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以1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种植区域比较品种产量高低。结果表明,2 750℃.d积温区平地供试品种以良玉11、先玉335、吉单550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3 364.0 kg/hm2、13 217.7kg/hm2和12 726.7 kg/hm2,与其他5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2 750℃.d积温区坡地供试品种以良玉11、先玉335的产量最高,分别为9 652.0 kg/hm2、9 565.3 kg/hm2,与其他5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2 600℃.d积温区平地供试品种以吉单27、科泰199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 746.0kg/hm2、11 645.0 kg/hm2,与其他2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明确不同种植区域适宜玉米品种,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谷子花生间作下错期播种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谷子品系'金选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谷子播期处理(分别为T1:5月15日、T2:5月20日、T3:5月25日、T4:5月30日、T5:6月4日、T6:6月9日),花生播种日期为5月15日;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因素以及产量,研究了谷子花...  相似文献   

17.
盐碱胁迫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设计,研究了盐碱胁迫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谷子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保苗率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重,穗重和穗数主要通过穗粒重及保苗率对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5,(6):740-743
为了探索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在糜子上的应用效果,明确其与糜子抗倒性及产量的关系,以期为糜子生产中多效唑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拌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糜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拌种均可以改变糜子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使植株株高降低,茎基粗增加,基部节间长度减小,茎秆节间的充实度增加,且对植株基部节间充实度的增加幅度大于上部节间充实度的增加幅度,从而增强植株的机械强度,优化株型,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其中,以多效唑拌种质量分数为300 mg/kg时效果最明显;同时,多效唑拌种处理有较好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分蘖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东部湿润冷凉区,针对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在5.24万~5.95万株/hm2密度下,剔除与保留分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生产中保留玉米的分蘖,对玉米收获的产量不产生影响,但更加利于提升该区域的玉米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