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链格孢菌对空心莲子草的防治潜力,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了链格孢菌不同极性代谢产物、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链格孢菌乙酸乙酯相代谢产物对空心莲子草离体叶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在最高浓度2 000 μg/mL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及水相导致叶片的病斑直径分别是对照的2.05倍、16.00倍、4.79倍和2.23倍.链格孢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同样对空心莲子草离体叶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病性增强,在最高浓度9.88×106片段/mL和8.76×106个孢子/mL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所导致的叶片病情指数分别为最低浓度0.62×106片段/mL和0.55×106个孢子/mL时的2.78倍和3.41倍.链格孢菌具有开发为空心莲子草生防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空心莲子草离体叶片和植株为材料,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及离体植株培养法研究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叶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在31.25 ~ 500.00 μg/mL浓度范围内,随着毒素浓度的升高,空心莲子草叶片的病斑直径增大,500.00 μg/mL时为2.41 mm;浓度为20.00 μg/mL时,毒素对空心莲子草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对幼嫩的顶部叶片致病性较强;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植株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与对照相比,当浓度达到125.00 μg/mL时,毒素对植株生长的长度、鲜重及平均根长的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浓度达到250.00 μg/mL时,植株的生根数也受到显著抑制,在最高浓度500.00 μg/mL时,植株处于零生长,生长长度和生根数均为0,鲜重为负增长,达-0.77 g。本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具有开发为防除空心莲子草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苹果链格孢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苹果链格孢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低于10℃,病原菌潜育期需72h;但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5~8h.叶面保漫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8~32℃,保湿时间24~48h.不同菌株接种试验表明:各菌株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兰1、天2、平3菌株致病性较强,而武4菌株致病性较弱.品种感病性差异显著.印度、红星最易感病,祝、乔纳金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产孢能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alternantherae)在PDA、PCA、NBA、CMA、MA、ZA、GA、OA、Czapek和“组织煎汁”等10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PCA上产孢最多,而在Czapek培养基上不能产孢病菌经回接后从病茎再分离,产孢能力可提高1倍多病菌在30℃下生长最快,25℃下产孢量最大,15℃下则不产孢全光照(3000lx)可促进菌丝生长,但会抑制产孢  相似文献   

5.
在测定使它隆、农达、农思它、盖草能等除草剂对莲子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使它隆和农达与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混用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000倍的浓度下几种除草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依次为农思它(95.5%)〉盖草能(80%)〉盖草能(80%)〉使它隆(69.4%)〉农达(44.5%);对孢子萌发则只有农思  相似文献   

6.
在测定使它隆、农达、农思它、盖草能等除草剂对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alternanther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使它隆和农达与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混用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000倍的浓度下几种除草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依次为农思它(955%)>盖草能(80%)>使它隆(694%)>农达(445%);对孢子萌发则只有农思它稍有抑制作用(174%),其它3种均无抑制作用;2000倍的使它隆和农达分别与40g/L菌丝(湿重)的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丝悬浮液等量混合比单纯使用除草剂或菌丝悬浮液的除草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同的碳源培养基培养链格孢属真菌的7个种,观察7种链格孢菌的培养特征的差异,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培养特征差异的规律,为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类鉴定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除草活性产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可产生两类不同类型的致病毒素(毒素A和毒素B),毒素A引致空心莲子草叶片水渍状死亡,毒素B引致局部坏死斑。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毒素,在改良Fries基本培养基3号中只产生毒素A,在改良Czapek培养基和Richard培养基中只产生毒素B,而在PS,PD和改良Fries3号基本培养基中两类毒素均产生。25~40 ℃,振荡(120 r/min)及pH 7~8较利于毒素A的产生。毒素A为一种分子质量在10 000 u以下的弱极性物质,具热不稳定性,煮沸10 min即失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毒素2-乙酰基-3,4-二羟基-5-甲氧苯基-乙酸(Vulculic acid)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Vulculic acid能够引起空心莲子草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发生变化,在处理初期,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低于对照,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链格孢菌培养特征的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的氮源培养基培养7种链格孢菌,观察各种链格孢菌培养特征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培养特征的差异规律,可为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毒素处理空心莲子草叶片和根尖,研究毒素对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叶片细胞质壁分离、质膜消解,叶绿体片层紊乱、膜消解,线粒体膜破裂、嵴消解;根尖细胞质壁分离、质膜消解,线粒体膜破裂、嵴消解,分生区和表皮细胞空泡化并萎缩.随毒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对叶片和根尖细...  相似文献   

12.
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成株为材料,采用植物抗性生理分析测定技术研究了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空心莲子草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片内MDA含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经细交链孢菌酮酸处理后,细胞膜透性随着细交链孢菌酮酸浓度的增加而增高,MDA含量在500μg/ml以下,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500μg/ml以上,又有所下降;随着细交链孢菌酮酸浓度的升高,SOD、POD、CAT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在1 000μg/ml时,SOD、POD和CAT活性达到最低,分别比对照(CK1)活性降低了86.24%、72.72%和82.05%。可见,细交链孢菌酮酸可严重降低空心莲子草叶片的生理生化活性,显示了其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3.
链格孢菌是一种丝状真菌,可以通过其菌丝产生的多种致病性毒素侵染植物组织,能够有效的用于防除水田杂草野慈姑。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链格孢菌SC-018培养基中的碳源及氮源进行了筛选,得到其最适碳源为D-半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培养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值的最适范围。对D-半乳糖、硝酸钠、培养温度及初始pH值4因素进行响应面Box-Behnken实验,对链格孢菌SC-018的培养基中D-半乳糖、硝酸钠的含量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马铃薯浸出液1000mL,D-半乳糖21.50g·L-1,硝酸钠3.15g·L-1,初始pH值7.81;培养温度25.94℃;通过对链格孢菌SC-018侵染水田杂草野慈姑的最适接种浓度、最佳作用时间的筛选,可得链格孢菌SC-018的孢子浓度每毫升大于1.00×105个时,便会对野慈姑植株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且孢子浓度每毫升为2.0×106个时,作用效果最佳;接种1~2叶期的野慈姑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时期;通过考察环境因子对链格孢菌SC-018致病性的影响可知,该菌成功侵染野慈姑并致其发病的最佳温度为25~28℃,光照条件为10h光照/14h黑暗交替,结露时间大于48h则可引起90%以上的接种野慈姑死亡。  相似文献   

14.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毒素Vuculic acid对空心莲子草(Alligaror alternanthera)的致病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用不同含量的毒素溶液处理空心莲子草离体叶片,测定其对叶片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细胞内Na 、K 渗漏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组织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随毒素含量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Na 的渗漏量高于对照;叶片组织MDA的含量也高于对照;空心莲子草叶片组织内CAT和POD活性在处理前、中期(1~6 h),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酶活性都低于对照;APX活性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链格孢菌株LGB 100401的产毒培养条件及毒素的除草活性进行评估,为飞机草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从海南田间染病的飞机草上分离到的链格孢菌LGB 100401菌株为材料,采用以生物测定为导向的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LGB 100401菌株所产毒素进行分离纯化及产毒条件研究,并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接种法测定38种植物对LGB 100401菌株所产毒素的敏感性.[结果]LGB 100401菌株可产生毒素并导致飞机草叶片枯死,最适产毒条件为25℃、pH 4~6、光暗交替培养15d.LGB 100401菌株分泌的毒素对供试38植物具有选择毒性,其中,供试杂草对链格孢粗毒素不敏感(NS)的有17种、稍敏感(LS)4种、敏感(MS)7种、极敏感(SS)4种,表现为极敏感的杂草为飞机草、马唐、羽芒菊和赛葵;供试的6种作物中只有水稻表现为敏感(MS),其他5种作物不敏感或表现轻微症状.[结论]飞机草链格孢毒素对飞机草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具有较高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链格孢菌是紫茎泽兰的1种致病真菌。利用植物病理学方法和RAPD技术,比较研究了采自紫茎泽兰上的5个链格孢菌菌株的形态、遗传多样性、生长状况、致病性和产毒素能力。结果表明,5个菌株在上述5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501具生长速度快、致病性强和产毒素能力高等特点,PCR谱带也存在明显特征,被确定为最具潜力的菌株。此外,致病性与生长速度和产毒素能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生防菌株 HY-02 的除草活性,探究最优培养基成分配比及其最适发酵条件。【方法】通过 7种固体培养基的筛选确定菌株 HY-02 的最适固体培养基,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的各成分配比,筛选出菌株HY-02 最佳发酵培养基;通过响应面设计筛选出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对温度、转速、装液量、发酵时间及 pH 等条件进行筛选,得到最适培养条件。【结果】通过优化,菌株 HY-02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为:蔗糖:79. 789 g/L,NaNO3:8. 763 g/L,无机盐:5. 472 g/L(其中 K2HPO43. 44 2g/L、KCl 0. 860 g/L、MgSO4·7H2O1. 147 g/L、FeSO40. 022 9 g/L)。最适发酵条件:装液量 200 mL、发酵时间 4 d、温度 25 ℃、转速 165 r/min 和pH=7。【结论】通过优化提高了菌株HY-02的产孢量,为生防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野外3种生境中采集的空心莲子草为对象,同质条件下分析不同水分空心莲子草的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差异,以进一步了解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从水生生境向陆生生境扩散的机制。结果表明,陆生生境的空心莲子草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水陆交替和水生生境,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水生生境;陆生生境及水陆两栖生境的空心莲子草,其初始荧光要显著高于水生生境,而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要显著低于水生生境;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的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明显高于水生与水陆两栖生境,而叶生物量比则相反,茎生物量比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鉴于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A)对防治月季长管蚜有明显效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TeA,对1株链格孢菌(编号5390)产TeA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光照条件对TeA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对链格孢菌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产TeA的最佳条件为:理查培养基,黑暗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29 d。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验证,TeA含量为14.99 μg/g,与模型预测接近。对链格孢属真菌产TeA的培养条件进行筛选,探索真菌培养方式获得链格孢菌毒素TeA的方法,将有利于TeA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从自然发病的空心莲子草中分离到尖孢镰刀菌,室内抑菌试验表明,尖孢镰刀菌对空心莲子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9d后,病情指数为46.69.尖孢镰刀菌与草甘膦以1∶1、3∶1、9∶1混合,喷洒至健康空心莲子草上,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POD活性在48~96 h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1∶1复配剂96h后出现高峰,3∶1复配剂48 h后达到高峰,9∶1复配剂72 h达到高峰.9∶1复配剂48 h后SOD活性出现最高峰,较对照提高了40.0%.9∶1复配剂48h内CAT出现了活性高峰,随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