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化学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打盐碱土中添加硫酸铝的质量分数为0%~0.6%时,土壤平衡溶液的pH值由10.2迅速降低至8.2,硫酸铝的质量分数为0.6%~2.0%时,pH值仅降低0.55,呈缓慢下降趋势。盆栽试验表明,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土壤中CO32-和HCO3-的含量降低,硫酸铝添加量为0%~0.4%时,SO42-含量增加,添加量为0.5%~0.6%时下降,土壤盐分组成:苏打型→苏打-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土壤交换性Na 含量和碱化度与硫酸铝用量呈显著负相关(r=0.995 8,r=0.995 4)。水稻有效分蘖数、千粒重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水稻当年产量最高可达6 000 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41.67%~66.67%。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并降低土壤pH、碱化度、水溶性盐含量及电导率。土壤中CO32-、HCO3-、Ca2+、Cl-、Na+含量降低,Mg2+、K+含量升高,SO42-含量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改良剂G3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硫酸铝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盆栽改良试验和吸附试验,研究了施用硫酸铝改良剂后对土壤中磷的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方程都比较吻合,但与Langmuir方程的吻合程度最好,其相关程度达极显著水平。根据Langmuir方程,将C/x/m对C作图,发现在施磷条件下,得到的是具有1个折点的直线,表明随着磷平衡浓度的不同,土壤对磷的吸附存在着2个不同能量水平的吸附点位。硫酸铝的用量越多,吸附磷量也越高。因此,应控制改良剂的用量,以0.3%为最好。  相似文献   

4.
5.
通过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栽培姬松茸后的下脚料(即菌糠)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将姬松茸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土壤化学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pH值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可溶性盐组成中CO32-和HCO3-的含量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当菌糠用量达50.0g/kg时,CO32-消失;Cl-、SO42-含量与全盐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其可溶性盐中Ca2+、Mg2+、K+、Na+含量增加。而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Ca2+、Mg2+含量增加,交换性Na+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其碱化度降低,且交换性Ca2+、Mg2+含量与菌糠用量呈正相关关系(r=0.9923,r=0.9813);交换性Na+含量、碱化度与菌糠用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24,r=0.9521)。这说明将姬松茸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创造了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在施入菌糠的苏打盐碱土上种植牧草,可提高其地上部生物量。菌糠作为有机改良剂改良苏打盐碱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改良剂组合对盐碱土化学性质及波菜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的不同组合对盐碱土化学性质和菠菜的产量及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合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盐碱土的化学性质、菠菜的产量及Na^ /K^ 值、净光合速率。综合分析认为,腐殖酸(1500kg/hm^2)、硫(300kg/hm^2)、石膏(3000kg/hm^2)、糠醛渣(150kg/hm^2)是改良盐碱土、促进菠菜生长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土壤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和对牧草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盐碱土改良剂(美地那、康地宝、碱益康)的不同浓度对盐碱土的总盐分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均能明显地降低盐碱土的总盐分,且降盐效果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但低浓度的改良剂对土壤pH值影晌不大。同时研究了8种牧草在改良后土壤上的发芽情况。研究表明:土壤改良剂可以明显改良土壤,使种子的盆栽发芽率明显提高,效果最好的是披碱草和羊草。  相似文献   

8.
鱼-稻-苇-蒲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鱼-稻-苇-蒲开发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渔业开发后,土壤pH、含盐量平均下降了8.17%和43.57%,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性N、P、K均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平均分别增加8.21%及27.71%。稻田、苇塘和蒲塘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0.0倍、1.9倍和2.3倍;土壤酶的活性增强。排水洗盐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80%,稻秆、芦苇和蒲草的富集作用对降低土壤含盐性增强。排水洗盐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80%,稻秆、芦苇和蒲草的富集作用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10%。该模式对苏打盐碱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田间与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有机肥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盐基离子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如Na+含量下降,Na+占阳离子比例由77.91%降至68.56%,而Ca2+、Mg2+含量变化与之相反;同时,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显著增加;此外,玉米单产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是一种改善盐碱土理化性质、增加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发利用苏打盐碱土,针对苏打盐碱土可溶性盐含量、pH、交换性钠含量高以及土壤结构松散等特点,以吉林省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北重度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实验室模拟田间泡田试验,向盐碱土中分别添加2种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改良剂)——硫酸铝和腐殖酸,与不加改良剂土壤(ck)的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改良剂后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土壤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善。经添加不同改良物质再次泡田后,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均逐渐降低,土壤<0.005 mm粒径的微团聚体数量明显减少,0.25~2.00 mm粒径间的团聚体数量均增加;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水溶性钠逐渐溶脱,使得土壤中钠离子的含量均降低,土壤电导率逐渐升高。说明这2种化学物质对重度盐碱土改良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栽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栽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栽参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硅,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PH值和C/N比下降/活性铁、铝、锰和酸性阳离子含量增加。上述变化根区土壤较根上土壤和根下土壤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豆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经0.2 mol·L^-1NaHCO3溶液:甲醇(体积比为1∶1)提取,二氯甲烷净化,调整pH后经盐酸水解再由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异丙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酰胺类除草剂异丙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异丙草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C=C0e-kt。异丙草胺在大豆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37~2.33d,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9.00~21.20d。该药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在大豆生长期喷施一次,按推荐剂量2100mL·hm-2和二倍剂量4200mL·hm-2施用72%异丙草胺乳油。在收获期植株和籽粒中均未检出,在土壤中降解大于90%,表明异丙草胺在植株体内的降解速度较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在大豆田使用72%异丙草胺乳油除草剂时,建议按推荐剂量2100mL·hm-2施药一次,大豆上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1mg·kg-1。  相似文献   

14.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到 31 83% ) ;连续免耕对玉米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深耕并不增加作物产量 ;秸秆覆盖有时影响小麦生长 ;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 ,但速效氮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大豆植株及土壤中多菌灵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多菌灵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残留测定方法。样品以丙酮提取,三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液相色谱测定,最小检出量为0 5×10-9g。土壤、大豆鲜植株和子粒中多菌灵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 002,0 005mg kg。添加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1 82%、90 83%、88 59%和1 20%、1 48%、1 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北省徐水县代表性农田设置玉米单作(T1)、大豆单作(T2)、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不分隔(T3)、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分隔(T4)4个处理,并对关键生育时期的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实时观测。【结果】相对作物单作种植模式,间作产量优势明显,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间作模式总吸氮量(256.1 kg·hm-2)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种植(159.7 kg·hm-2)。玉米大豆间作主要通过促进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来提高间作系统生产能力,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玉米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81.6%、83.4%和75.7%,而地下部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8.4%、16.6%和24.3%。间作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单作玉米,隔根间作玉米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不隔根间作玉米,单作大豆与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隔根对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系统降低了玉米收获后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而提高了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不隔根处理,间作隔根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间作大豆土壤硝态氮含量。夏季无论是单作种植还是间作种植,其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间作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P<0.05),相对玉米单作,间作种植的后茬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87.2 kg·hm-2,其中地上部因素贡献率为77.5%,地下部因素对此贡献仅为22.5%。【结论】夏播间作种植产量优势明显,间作模式整体吸氮量高于玉米单作,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贡献大于地下部因素,并且夏播间作种植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种植降低了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而对大豆条带无显著影响,间作玉米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而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但间作系统当季及后茬作物收获后的整体土壤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趋于一致,消解系数(︱k︱) = 0.186 3±0.014 9,半衰期(DT50)为3.5~3.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 为22.9~26.0 d.在菜用大豆接近采收时,按常规施药方法,每667 m2施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00 g,施药1次的在施药后3 d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299 mg·kg-1;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的,在第2次施药后5 d的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374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达到日本、美国的MRL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大豆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不同菌渣有机肥施用量下,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中耐药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抗性基因(ARGs)污染水平,分析菌渣有机肥施用对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大豆苗期土壤中各类细菌数量大于结果期,苗期样品中土壤细菌总数、硫红霉素抗性菌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青霉素、头孢拉定抗性菌株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结果期样品中,施加了硫红霉素药渣有机肥的土壤中各类菌落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所获得14株硫红霉素耐药菌菌株分布于11个菌属,其中假节杆菌属、芽胞杆菌属、类谷氨酸杆菌属菌株数占总菌株数的比例最高,25株青霉素耐药菌菌株分布于7个菌属,其中链霉菌属菌株数最高。12株头孢拉定耐药菌分布于5个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菌株数占比例达到50.00%。施用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对土壤中常见ARGs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结论】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作物土壤中ARGs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火烧对胡桃楸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胡桃楸人工林进行控制火烧,利用摄像机记录火烧情况,对火烧前后土壤pH值、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钾、钙、镁等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与林火能量释放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烧使胡桃楸人工林土壤肥力总体增加。火烧后土壤pH值、速效磷、钾、钙、全氮、速效氮增加,镁变化不显著。火烧对土壤各主要化学性质影响的程度与点烧时的能量释放有关,其中全氮、速效氮、速效磷的绝对变化值与样地总能量释放呈负相关,镁的绝对变化值和钙的相对变化值与单位面积能量释放呈正相关,而pH值和钾与这两个能量释放指标都不相关。上述所有化学性质的变化与林火强度都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以林火强度为依据划分的轻度地表火和低度地表火对土壤各化学性质变化程度没有影响。同时对林火烈度与林火能量释放诸指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石膏对苏打盐碱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施用不同用量(0、0.6%、1.2%和2.4%)石膏及灌排水对土壤絮凝作用、上清液pH、上清液离子含量、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土壤碱化度、石膏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膏显著降低苏打盐碱土上清液pH及土壤碱化度,增加土壤水溶性中盐分离子含量;灌排水显著降低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和土壤碱化度。各处理加入石膏后,上清液pH 由10.31先降至8.19~8.55后又缓慢增加;第5天时,0.6%、1.2%和2.4%石膏用量处理上清液pH分别为9.53、8.52和8.34,土壤碱化度分别下降至50.40%、33.00%和25.23%,石膏利用率分别为52.59%、58.1%和40.99%。由此可见,在试验范围内,综合土壤改良效果及石膏利用率,1.2%石膏用量为试验最优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