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rcGIS,Geoda软件,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经济增长指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利用2002年-2014年人均GDP数据对湖北长江经济带48个县域的经济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显著增大,相对差异呈先缓慢增大后逐渐减小特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2空间演变格局: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呈现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具有“大均质,小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渐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3市市辖区为主的热点区域.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表现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引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县域数量较少,未形成连绵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2004-2016年长江经济带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时空变化态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2004-2016年长江经济带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整体无效,并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格局,地区差距明显且有逐渐缩小趋势;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特征,除湖北和贵州外的其他省市星级饭店经营效率聚集类型变化明显,集聚中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分布特征;居民消费水平、客运量、资源禀赋对长江经济带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区生产总值和旅游总收入则具有负向影响.要改善长江经济带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缩小空间差异,应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协作,并引入、借鉴发达区域的先进运营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选取人均GDP指标,结合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1998-2016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减弱态势.低于四川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县域是县域经济数量结构的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达的县域集聚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平原的腹地,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ESDA-GIS的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经济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04—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农业经济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农业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逐步扩大的趋势;(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从"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逐渐演变为"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的阶梯状"空间格局,且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3)2004—2014年各地市农业经济空间差距总体呈缩小的趋势,其发展水平由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为主的橄榄型结构向全面平衡过渡;(4)农业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并渐趋稳定,表现为由西部HH集聚向东部LL集聚变化的特征,逐步演化为由东北HH集聚向西南LL集聚变化的空间格局,HH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襄阳、宜昌、荆门一带,LL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上饶、南昌、景德镇一带;(5)自然因素中耕地面积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人口数量、农业机械动力、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农业经济空间差异的外在推手。  相似文献   

6.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组合赋权法,结合Arc GIS软件对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稳定增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带动了中心区域周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7个时间断面的县域GDP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指标测度和区域重心计算,并借助GIS软件可视化表达,系统分析近3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目前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主要来自南北差异;以杭金—金丽高速沿线、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三大板块高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省不平衡发展,打破了县域经济原有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当前,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浙北地区、以义乌为首的金华地区和温台沿海地区已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区域。基于县域经济格局影响因素的变化,提出推动欠发达县市跨越式发展、促进浙江县域经济统筹协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组合赋权法,结合Arc GIS软件对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稳定增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带动了中心区域周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宁夏21世纪以来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宁夏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而相对差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Moran’s指数值均大于0.56,说明宁夏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格局中冷热点区较为稳定,但冷点区集聚趋势不断减弱,而次冷、次热点区具有明显的跃迁现象.文章给出了缩小宁夏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区县为研究单元,选取综合指标,借助arcgis9.3、geoda10.0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重庆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总体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态势,"一圈"、"两翼"内部分别形成了圈层与单中心发展格局.2000-2010年重庆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空间集聚显著,但总体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Moran散点图显示位于一、三象限区县数量较多,表明呈现空间异质性区县数量不多,空间分布不均衡;期间部分县域集聚类型发生变化,但"高高"、"低低"县域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广西县域人均耕地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县域人均耕地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人均耕地差异与空间集聚同步发展和反向发展存在于广西县域人均耕地变化的不同时期。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人均耕地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呈现点块状分布、出现热点组团区域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农用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运用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要2011 年广东省 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用地经济密度持续提高、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 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广东省县域间农用地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体空间差异趋向缩小、空间分布越来 越集中、较高密度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粤西沿海区和粤东沿海区、较低密度区则集中在粤北山区;广东省县 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局部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农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社 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农用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县域单元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11年江苏省县域农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统计方法分析10年间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的动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形成苏锡常高值连绵区和苏北个别县域高值区;(2)2001—2011年县域间农田经济密度动态差异呈现大幅度波动态势,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间的区间差异始终处于波动性增大趋势,另外3个区域所辖县区的内部差异大小顺序为苏北苏中苏南;(3)2001—2011各县区农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顺序为苏南苏北苏中,10年间各县区发展速度是2011年现状形成的基础。研究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演变及区域差异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年世界银行提出的"3D"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3年成渝经济区县域数据,分析了密度、距离、分割三大经济地理特征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考虑到密度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和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采用2SLS估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估计结果进行纠正.研究发现,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距离对其显著为负,以户籍城镇化率衡量的分割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以民族差异衡量的分割对其无显著影响.这个结论为审视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视角,对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尔可夫链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利用1994-2014年间江苏省61个县域行政单元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数据,构建县域产业结构系数和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分析了1994年以来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两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变的趋同俱乐部;(2)江苏县域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系数一直保持苏南苏中苏北的时空分布格局。苏南产业结构优势稳定,苏中和苏北产业结构变动明显;(3)五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县域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区域差异显著,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指数、技术水平、交通可达性普遍与县域产业结构正相关,居民消费结构、地理区位普遍与县域产业结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经营格局的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机制.采用1990-2012年广东省农业产值及其经营结构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对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主要农产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反映农业经营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形成“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的集聚生产格局,粤西地区成为区域农业专业化生产优势区.农业经营格局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驱动.自然资源条件是农业经营格局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是农业经营格局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且其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为加快县域脱贫步伐、精准脱贫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相对贫困度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冀西北、冀中和冀中南地区,且区域内有少数潜在贫困县分布,相对贫困度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冀东和冀中部分地区;②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社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7个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显著,且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明显;③区域发展过程中,在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下,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扶贫策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