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色列6个不同地区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的物候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这6个地区的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有3个物候期和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这些指标间的斯皮尔曼秩相关检定显示,小穗重与旗叶期、出芒期和开花期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小穗裸粒重与每穗及其每株小穗数则成正相关。将这些指标与各群体起源地的14个生态地理因素作斯皮尔曼秩相关检定,结果显示,大多数彼此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源自不同地区的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性状差异明显,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长期适应性选择进化的结果,是产生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并为现代栽培小麦改良提供极其丰富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3.
4.
5.
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物候期(挑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挑旗期与抽穗期、开花期、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最高分蘖数呈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负相关不显。抽穗期与开花期、小穗数呈极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呈极显负相关;与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呈显正相关。开花期与小穗数呈极显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呈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呈极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野生小豆是栽培小豆的祖先种,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农艺性状,以了解小豆在驯化过程中性状的变异,为小豆农艺性状驯化选择变异的分子解析提供精准的表型数据。【方法】连续2年调查56份野生小豆、64份半野生小豆、196份地方品种、85份育成品种,共40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相关性状及其变异。【结果】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品种的演化过程中,植株由匍匐蔓生变成直立,株高降低,始花期缩短,百粒重和最大叶面显著增加。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株高降低了37.5cm;始花期缩短了37.93d、百粒重增加了8.03g、最大叶面积增加了27cm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始花天数的遗传力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提高了0.58,百粒重的遗传力增加了0.24。人工选择促使始花期和百粒重的遗传稳定性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增加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在小豆驯化过程中,农艺性状变异明显且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9个野生二棱大麦群体的60个生态型材料的籽粒总氮、可溶性蛋白质、总淀粉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分析(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AN)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在群体、生态型水平和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单粒重与起源地多个生态地理因素显著相关(P0.05)。因此得出结论,野生二棱大麦是在长期适应起源地生态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了其特有的营养性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约旦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形态与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约旦不同地区的4个野生大麦自然群体的40份材料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约旦野生大麦材料群体间与群体内在株高、穗颈长、旗叶长、穗长、芒长和穗粒数等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所引材料的有效分蘖和百粒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效应较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佳回归方程:y=-0.058x1-0.111x2+0.429x3-0.529x4+0.439x8+3.732x10(R=0.984,P0.0001);其中百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9.
10.
为利用野生桑选育果用桑品种提供依据,对22个野生桑材料的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和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个野生桑材料中属早熟果的有12个、中熟果3个、晚熟果7个;单果重1.62~2.58g,米条挂果数38~64个,米条产果量75.25~141.9g,单株产果量0.69~1.53kg;果实还原糖含量10.92%~15.36%,总糖含量14.27%~18.12%,总酸含量0.15%~0.40%,VC含量6.92~9.33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7%~22.40%。22个野生桑的果实均未感桑椹菌核病,是优异的果桑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0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7%~80.56%,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花萼茸毛(为80.56%),其次为子房茸毛和叶质(分别为56.48%和50.9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萼片数(为13.9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5个农艺性状综合为7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9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285%,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4%;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农艺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古蔺县的47份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蔺野生大茶树的叶色、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17个叶片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28%~48.2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8 6~1.402 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14%,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18.9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65%,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42%;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0.88处,可将47份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群,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在四大类群中均有分布,说明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种类较丰富,聚有较大的育种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古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二棱大麦12个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麦12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穗粒重受多种因素影响,早代应注意对穗长的选择。株高、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可单独进行选择。大麦优良组合,应选第一主成分值大、第四主成分值小的组合,并放宽第二、三主成分值的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18.
19.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小麦品种间20个杂种F1的13个性状分析表明,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的杂种优良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株粒数>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偏高值亲本遗传,成熟期偏晚遗传,二者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和干、湿面筋含量趋中亲或低亲遗传。 相似文献
20.
黑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13份紫粒小麦和17份蓝粒小麦的6个农艺性状和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14.28%和13.37%;稳定时间较长,平均值分别为8.54,10.71 min。紫粒小麦的穗长和公顷穗数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7.6%和16.9%。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公顷穗数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之间显著负相关。对13种参数标准化后聚类分析,蓝、紫粒小麦之间呈明显的各自聚类趋势,说明蓝、紫粒小麦为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