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秆品种申香梗4号与917,寒丰等半矮生性品种及高秆品种老来青等杂交,分析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申香粳4号与9117,寒丰等品种杂交时,F2代的株高分布只有一个峰,偏向高的亲本一方,株高遗传由微效基因控制。与老来青等杂交时,F2株高分布出现两个峰,株高遗传由单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苦荞麦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苦荞麦株高、千粒重等遗传力较高,早代进行选择效果明显;株粒重等遗传力低.应放宽选择标准,增加选择世代。株粒重虽然与产量高度相关,但遗传变异系数较小,直接选择效果差,可通过选择株高、株粒数和千粒重来达到提高株粒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小菊杂种一代部分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水晶白、晚霞等30个小菊品种为亲本,配制成26个杂交组合,对杂种一代的若干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杂种一代的冠幅、株高与双亲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弱势,杂种总平均冠幅和株高仅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63.2%和71.8%,且随着母本冠幅、株高的增大,杂种平均冠幅、株高与中亲值的比值分别由71.6%降到49.3%,76.5%降到63.0%,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正叶比长叶具有更强的遗传能力,托叶性状遗传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高梁若干株形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梁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质,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  相似文献   

5.
用我国高杆品种和三个由不同主基因控制的籼型半矮杆材料作测验种,通过配组分析了美国籼型半矮杆种质83N1041株高的遗传行为。所有组合F1的株高显著高于双亲,表现超亲遗传。F2的株高呈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或多峰分布,BC1的株高完全呈正态分布。遗传分析表明,该半矮杆材料的矮生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本文还讨论了83N1041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败小麦为母本经姊妹交,测交、回交以及轮回群体中开放授粉获得有关分离世代群体。通过计算其群体株高平均数、方差和遗传力,以及亲子间株高相关系数,对矮败小麦株高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株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但不育株、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显著,不育株一般40cm左右,且株高遗传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遗传背景对可育株株高影响显著,而对不育株影响甚微。对可育株株高选择,早代进行效果较好。矮败小麦不育株与不同株高的父本杂交,后代可育株株高呈现偏父正态分布,且半矮秆植株的分离频率相对较高。回交世代中,回交父本对后代可育株影响较大,而对不育株影响较小。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可育株株高越来越接近父本。经4~5代回交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甚差别。由于矮败不育株有利于接受群体中较矮植株的花粉,在轮回选择中,应用矮败小麦能够有效地控制群体株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由温州市农科院主持的“亚种间杂交稻‘一优两高’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积极引进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协仿9308等在浙南地区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因而深受农民喜爱。课题组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出“培育壮秧、早发壮株、水调群体、促  相似文献   

8.
对采用浸苗法获得的变异后代, 进行了叶绿素、糖、蛋白质、维生素 C及株高、叶面积、生育期等的测定, 试验表明: 该方法对株高、叶面积、生育期等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省济南市三园种苗有限责任公司选育成功的这个品种株高60厘米,外叶深绿色,叶球炮弹形,晚熟品种.生长期85天左右。抗病性强,品质好,耐贮运。适宜在L“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浙江省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忻黄单78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苗期叶色淡绿,叶鞘、叶缘紫色,第1叶长圆形。株形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80厘米左右,叶色深绿,叶片宽短,保绿性好。果穗筒型,穗行16~18行,穗轴白  相似文献   

11.
离子束在油菜育种中的诱导效应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离子束处理油菜干种子,其后代出现了黄化苗、裂叶、株高、生育期以及脂肪酸组成改变等多种性状突变体。从供试材料的表现可以看出,相同剂量处理,不同基因型反应不同;不同剂量处理,不同基因型可能有类似反应。如氮离子中等剂量处理,沪油12号株高增加,中油119株高降低,I7株高未变;而高剂量处理,I7株高增加。特别是处理后代出现的高油酸突变体,将促进油菜品质育种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由于离子注入的高激发性、剂量集中性和可控性,使定向诱变成为可能,单粒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将使这项技术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2.
进行玉米京科301不同播种密度对生育期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由早到晚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单位面积收获粒数由高到低的密度为7.5万、6.0万、4.5万株/hm2,千粒重由高到低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7.5万、6.0万、4.5万株/hm2。玉米种植密度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明确京科301播种的最佳密度,对提升该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由当地分离纯化并回接有效而获得的4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形态、生理鉴定,表明与慢生型菌株有明显差异;在菌株与大豆品种亲和性的盆栽试验中,其中A034菌株与“徐州四号”、A032与“东解选”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共生效应;其株高、茎叶干重及含氮量、株瘤数与瘤重、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固氮率分别提高为48.1%与44.5%;  相似文献   

14.
开展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林经过10余年的管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茶表现不同的生长特点,不同密度对产量、生长环境、林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株行距为2.0 m×3.0 m,密度1 650株/hm2,单株产量由低向高提升,稀密度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低;株行距为1.5 m×1.5 m,4 500株/hm2高密度林分株数产量由高逐步降低,林分环境由透光向蔽光性转变,树冠萎缩落叶,试验中过密林分产量早期单位面积产量高,后期单位产量逐步降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粱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势。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由于F1代叶角为正优势,叶向值为负优势,要获得紧凑型高粱杂交种就必须选择叶角更小、叶向值更大的亲本系。本试验中的紧凑型高粱(叶角小,叶向值大)没有表现出高产趋势,说明产量形成是较复杂的,既受株形因素的影响,也受其他性状的影响,超高产必须要实现株形性状与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由当地分离纯化并回接有效而获得的4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形态、生理鉴定,表明与慢生型菌株有明显差异;在菌株与大豆品种亲和性的盆栽试验中,其中A034菌株与“徐州四号”、A032与“东解选”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共生效应;其株高、茎叶干重及含氮量、株瘤数与瘤重、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固氮率分别提高为48.1%与44.5%。  相似文献   

17.
对高粱株高的遗传模型进行测验。结果表明,高粱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株高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在雌亲和雄亲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株高的遗传、增效等位基因,即高秆基因为显性,而这种显性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18.
12.长单4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选育而成。幼苗长势强,叶片深绿色,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果穗长简型,穗轴白色,穗行数16,穗长27厘米,行粒数45,百粒重39克,子粒  相似文献   

19.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矮(Olesen dwarf)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培育与征集的7个致矮力弱的显性矮源回交导入4个中、高秆(85~105 cm)轮回父本品种(BC4F1),建立了4套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2005~2006两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多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12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7.9~74.3 cm,显性矮源的株高与其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884),株高每上升1 cm,则株粒重增加0.24 g。随显性矮源株高的提升、致矮力减弱,其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显性矮源的株高提升到60 cm以上时,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中、高秆轮回父本的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此外,12个显性矮源具有一致的延迟早熟轮回父本抽穗以及降低轮回父本千粒重的多效性效应,这些不利的多效性效应可以通过轮回父本遗传背景的修饰作用加以改良。【结论】株高在50 cm以下的强致矮力显性矮源,难以直接用于小麦育种,但通过矮秆主基因突变以及特殊遗传背景的修饰等途径可以衍生出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以致达到70~80 cm理想株高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加强株高提升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的研究是将显性矮源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有效途径。推荐株高在60~75 cm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SW07、SW05、女水妖矮、SW02、Rht21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相似文献   

20.
考查由玉米雌幼穗培养获得的63棵再生植株R_1的自交结实性,以及R_1自交结实植株的株高、果穗、籽粒等多种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11R_1株高矮化率为52.2%.在11R_1中,有7棵再生株轴色由原来自交系的白色突变为紫红色.33棵自交结实再生株中,有4棵粒色由原自交系的橙黄色突变为紫红色.结果表明:所有再生株R_1都发生了性状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