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分析了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表明,农村进入经济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退化初步得以遏制的新时期,其发展对策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志系统稳定性,建立立体大农业布局,形成种养结合食物链;瞄准优势资源,实施农村经济“ 三、二、一”产业战略;优化生产经营体系,增强生态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分析了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表明,农村进入经济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退化初步得以遏制的新时期,其发展对策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建立立体大农业布局,形成种养结合食物链,瞄准优质资源,实施农村经济“三、二、一”产业战略;优化生产经营体系,增强生态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有序人类活动的目标,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生态示范区是有序人类活动的重要示范场地之一。选择正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规划生态产业、生态工程和生态文明三大工程,提出徐闻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徐闻县的特点和优势,建议徐闻县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试验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绿色经济,营造和谐徐闻。  相似文献   

4.
经过长期的努力,定西市安定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坚持水保立县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172-172
河南省信阳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扎扎实实地发展绿色经济并初见成效。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绿色农副产品,已基本形成深山“林、茵、药、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第一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得以实现,村干部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起着关键作用。为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针对村干部在产业发展中胜任力现状,提出提升胜任力的措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江津区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了替代能源,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主要做法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动员宣传、实施参与式设计、产业结合、强化管理、培养典型、互通信息、深化交流等,探索出了一条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治理与开发结合、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于2000年10月20~22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与会代表经过充分酝酿一致通过如下倡议: 1 制定并尽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目前国家已经实施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对数亿hm2草原存在的问题尚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议制定并尽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以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制止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并通过种草和封育等措施,提高牧草产量和相应的载畜量,实现草业与畜牧业产业化。草原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草原保护与建设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 2 各级政府成立生态经济建设办公室,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多部门参与,为协调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上的保证。目前生态经济建设已在省、市、县、乡、村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其中江西、海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福建、浙江、陕西、青海等省(区)纷纷提出创建生态经济区、生态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已步入实施阶段。先行者江西省的山江湖综合治理工程经过20年的奋斗已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巨大成就。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多部门参与的生态经济建设办公室,为协调生态建设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鼓励,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目前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扩展,工业污染总量居高不下,对生态环境进而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投入低、效益高的生态产业,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生态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经过20年的探索,我国各地已总结出一系列能妥善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关系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特别是生态农业县建设模式,今后应大力全面推广; 4 国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扶持重点应放在科技投入上,包括技术研制、技术孵化、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的投入,使生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应对生产绿色产品、环保产品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的企业给予支持,改善其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的条件,从而加速推广; 5 广大从事生态经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要积极拓宽研究与实践领域,特别要深化城市生态经济、山区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和企业生态经济的研究,以适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生态技术培训和科普等工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历程中建功立业,为实现祖国的山川秀美、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暨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全体代表 2000年10月22日于南昌  相似文献   

9.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水稻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稻米食味品质的需求,实施优质食味水稻南粳5055高产攻关技术示范,以便更好地普及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改善稻米的食味,提高米饭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优质稻米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推动如皋市水稻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就梧州市水稻质量安全生产应用HACCP模式进行质量控制试验实践,根据对水稻生产影响质量的关键危害因子分析,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实行HACCP模式对推进梧州市水稻产业向着优质安全、生态高效方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视角下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铃薯加工业是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落实的重要载体。在对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加工企业考察的基础上,该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了影响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因素。第一产业中,基于订单农业的纵向合作模式发展不足,高效、专用、集约、规模的马铃薯种植体系尚未形成。第二产业中,马铃薯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加工层次低、废弃物利用不足、产能季节性过剩、加工设备周期性闲置等问题,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管理理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第三产业中,物流成本、冷链物流发展状况、金融支持力度、汇率变动和贸易控制措施对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此外,主粮化战略的提出为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涉及马铃薯加工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种植者对政策的响应会促进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加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科研院所在政策的指引下会投入更多力量研究主粮化相关的技术和政策,从而为马铃薯加工业带来改变。消费者对马铃薯主食产品的接受程度会随着主粮化战略的实施而增强,是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动力。政策方面,现在发展的关键是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落到实处,给予马铃薯主粮的待遇并进行相关农业生产补贴。给予马铃薯加工企业必要的扶持,同时增加马铃薯主粮化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为马铃薯主粮化提供技术保障。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维产业引导的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承载了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功能,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针对中国农居点分布散乱、经济贫困和功能性弱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空间重构进程。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关键要素。现有关于产业与整理模式的研究多强调生产空间的可达性、适宜性与协调性,较少探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多维引导与带动作用。该研究面向中国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落后散乱以及生态农业潜力大、水平低的特点,选取鹤峰县邬阳乡为研究区,基于产业引导、统筹协调的思路,从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和生态健康3个方面综合评价农居点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现状水平、产业辐射能力与产业融合潜力3个维度出发,开展顾及产业现状影响与多元发展前景的农居点整理模式识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统筹协调发展型、产业稳定发展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产业融合引导型和产业调整培育型5种,在空间上以邬阳村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分布,存在多样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确保其实际落地的关键,该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及区域规划,构建的多维产业引导下的农居点整理模式及分区,对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稻田耕作制度是长江经济带整个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对于维护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具有起源的古老性、模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高效性和影响的国际性的显著特点。当前,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着熟制缩减、投入过量、资源浪费、养地削弱、基础脆弱和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与挑战。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的绿色发展,应在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1)绿色覆盖,做到稻田―一年四季,季季皆绿‖; 2)绿色培肥,充分利用绿肥、农家肥、沼液、沼渣,以及生物肥料、专用肥料等培肥稻田土壤,提高稻田地力;3)绿色防控,应用农业防治技术(如实行作物轮作换茬)、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等防治稻田作物病、虫、草、鼠、鸟害; 4)绿色修复,采用轮作休耕、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修复剂、种植绿肥和修复植物等多种措施,对已―退化稻田‖―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5)绿色利用,包括对稻田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立体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6)绿色产品,将长江经济带稻田―打造‖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作为首都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基地,密云县长期以来把水源保护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水源区的发展战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密云县新时期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水土保持以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生态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1)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治污染,调节气候,减少灾害,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2)引导和培育生态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带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保障;(3)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民主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由此可见,水土保持是密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西部生态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部地区具有样板功能的生态示范县(区)域建设,即将面临着区域生态安全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如何统一经济与生态两个系统的协调运行,在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规划配置和组织实施上,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采纳自然、社会和经济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提出区域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结合非农领域延伸的观念,确定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规划和实施方案。优先考虑事关区域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优势产业化开发,以尽快优势产品开发,找准突出的产业经济,来弥补大面积退耕后的农村经济亏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西部生态  相似文献   

16.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水土工程实现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优化耕地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该文重点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和工程解决方案;提高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服务的产品;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产村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要素融合和协作融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就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剖析农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供需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压力,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以及对发达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经验的理性借鉴。在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七个一批"的发展建议,即编制一批发展规划、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发展一批生态农场、壮大一批生态农庄、培养一批生态农民、构建一批信息平台。以此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环境宜居及农业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更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提升生态农业"养眼、洗肺、悦心"的生态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更好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清洁生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任治忠  宁平 《土壤》2012,44(6):924-932
环保产业是区域及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区域环保产业的发展动力、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了地方环保产业发展的集群模式.文章结合云南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进的需求,指出了云南省在清洁技术与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土壤修复和环保服务业等环保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区域及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