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中国名牌农产品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高层经济条件焉,市场经济能名牌农产品,消费者追求名牌农产品,市场呼唤名牌农产品,外向型农业亟需名牌农产品。为此我们可以用科技创造名牌农产品,用金融保障名牌农产品,用规模支撑名牌农产品,以此创造中国名牌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公害,人人喊打,人人痛恨;无公害,人人欢迎,人人喜爱。无公害农产品,人人追求,人人称赞。从浅显的理解看,无公害农产品就是安全农产品。达标农产品,合格农产品,也是农产品上市销售的最低市场准人条件。虽然社会各界对无公害农产品有不同的理解,但按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其定义是非常明确的。  相似文献   

3.
降低与化解广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政策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产品日趋市场化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农产品卖难和过剩的问题,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制度,能分散和降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风险,稳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社会和谐,日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研究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实施意见》。提出.整个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制度框架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临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安全农产品管理工作列入市政府的“放心工程”常抓不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通过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析,全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还不容乐观,合格率不够稳定,农产品之间或品种之问合格率也不够平衡,甚至检测出违禁农业投入品,发展安全农产品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是导致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从信息搜寻角度论述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形成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信息搜寻问题,探寻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形成的基本思路。这对推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通过陆续调整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有效地扩大了农产品出口需求,调整了农产品生产结构,拓展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质量安全     
《福建农业》2007,(5):33-33
省农业厅决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省农业厅开展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何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了哪些农产品不得销售?何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守哪些规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出现,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必须重视农产品营销问题。但由于农产品营销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农产品生产者市场营销意识淡薄,产品市场细分不足,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产品促销等等。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地标农产品是从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明星,也是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对区域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及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产地自然、人文资源及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标农产品具有分布不平均、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地标产品公众认知度低、影响力弱等现象。为了推动地标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本文追溯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历程,围绕地标农产品与产地环境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综合现有的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区划方案和前人研究结果,对地标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划分及规划研究,并对地标农产品的产业链布局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地标农产品产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等地理要素影响着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品类分布和风味特色,其人文历史赋予了地标农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根据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地标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可以将其分为绿色多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多优势产品产区、绿色少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少优势产品产区。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生态农业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产地环境的改良,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提升地标农产品的物种多样性,促进地标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链能级、实现产业链融合是未来地标农产品产业链的布局方向,激活产业集群效应,加强对地标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和保护,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和互促机制,可以促进我国地标农产品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强地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农产品发展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与主攻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推进措施和技术规范正确实施的约束性手段,品牌农产品发展是承载和彰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果的重要条件与平台。无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还是品牌农产品发展,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县(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体系建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的主要技术保障,是防止有害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担负着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职责。因此,农产品质量俭验监督机构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油气储运》2007,(7):40-40
十四、什么是优质农产品?优质农产品主要包括哪些? 优质农产品是指质量优良的农产品,即不仅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而且在外观、营养、口感、风味等方面也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的农产品。从现实的农产品生产、消费来看,优质农产品主要是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出现逆差,我国由农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表明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表明我国农业保护不够。如果长此以往,它会严重冲击我国农业,影响农民收入和就业,并使粮食安全失去保障。因而,我国必须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加强农产品的边境保护,减少农产品的进口,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质量是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本文从生产绿色食品的角度出发,强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一个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由此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建立江山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要是为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而要建立江山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并能得到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园区的选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局部均衡原理构建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模型,分析农产品保护价格所引起的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及农产品供求曲线的变动情况,进而辨识价格保护措施的直接影响效果与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的基本作用机械在于通过保护价格改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农产品的供给、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利用缓冲储备吸农产品供求的影响,从而保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是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营养可口,又要安全卫生。因此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到青睐。 一、新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 我区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技术的研究。根据国家“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要求,重点突出了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市场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自治区农业环境监测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提出了我区无公害农产品的限量指标。 1998年至今,我区把无公害生产工作重点放在了市场需求较大,……  相似文献   

19.
郭素贞  唐立新 《长江大学学报》2006,3(3):194-196,200
通过分析农产品的特点,比较了5种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并讨论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参与成员的特点,为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2014年1-6月,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加,甚至有迅速扩大的风险。中国农产品市场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虽然其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单位农产品成本过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