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金华  谢一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65-19467
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状况进行分析,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促进守法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治保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政法快讯     
《农家致富》2015,(2):52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农业部近日强调,要从完善农业立法,强化农业执法,进一步整合完善执法体系,加快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我国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将再选择8~10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  相似文献   

4.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解决城乡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利益冲突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土地征收范围过宽、征地补偿资金管理混乱等.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是根本原因,现行征地制度不完善是制度原因,缺乏统一的利益表达机构是组织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直接原因,以经济为指标的政府考核体制是间接原因.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重点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和和现行财税体制;改变单一的以经济为指标的政府考核体制;建立农民统一的利益表达机构.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的自然禀赋、治理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证明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依赖于法律的指引、规范与保障。然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中存在的立法滞后、执法不力、司法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为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路径完善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构建以淮河流域专门立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完善执法体制以落实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保司法保护力度,以公众参与制为基础促进全民守法,最终落脚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建幸福淮河。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解决乡村纠纷的有效手段,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 境,要加强立法,完善立法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优化农村法治环境,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全 面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三废"排放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破坏的实质在于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亟待完善的法律对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缺乏法治保障,法律手段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因此,在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措施与手段,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再造山川秀美行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中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再造山川秀美的关中地区,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分区分类原则,退耕还林还草与治理工业污染并举等原则.必须通过系统调查,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划分不同生态功能区并分别进行科学研究;集成、推广已有的与治理生态环境有关的科技成果;从行政手段、立法与执法、经济激励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法治文化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内驱力,但因受法治文化环境、农村法治主体、制度设计和农村执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法治化进程。因此,可通过改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环境,重塑农村法治主体,严格规范农村执法,完善"三农"立法来促进农村法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涉及多种复杂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方法,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善农业水资源平衡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调整目标,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最优解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底造成大规模农民工失业,工资下降,而时隔一年到2009年底却又出现企业招工难的现象,这一过程对我国农民工劳动关系产生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以及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三方决策目标变化。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在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努力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推动建立平等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徐煜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39-10342
环境审判体制改革是在法治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推动环境正义,在法治正当性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一场环境司法改革。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保障人权,但实践中存在的良性违法现象带来的问题却是深刻的,长此以往,必不利于法治权威的维护。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维护法治的权威是法治建设的主题,对改革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对于环境审判体制改革,需要充分地运用法治逻辑的优势,以科学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环境审判体制改革,维护司法的权威,强化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于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93-21996
针对我国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法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完善环境法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以下若干对策: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强化农村环境执法;转变政府观念,完善环境参与制度,加强农民参与和农民监督;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合兵  李晨  赵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75-9376,9408
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土地利用和实现规划目标是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个亮点。从实施保障体系、编制指导思想、规划本质认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现状,总结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实施已逾二十载,反垄断执法、司法制度日渐成熟。大陆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亦在逐步的向前发展。立足于两岸反垄断法实施现实,选取执法对象、执法主体、和解制度、司法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两岸典型的反垄断实施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大陆反垄断法的合理实施及具体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基于公平与诚信对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以消除因情势变更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实践出发,阐明了情势变更原则适用合同纠纷的条件和程序,以及适用该原则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徽省是资源和农业大省 ,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 ,由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并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 ,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森林公安执法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执法信息化水平低、技术侦查队伍建设失衡、权属争议地带执法管辖权不明、林区执法舆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森林公安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借鉴其他特殊性质公安机关执法体系建设的经验,围绕信息化、技侦人员队伍建设、明确森林公安执法管辖权、林区普法舆论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我国森林公安执法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