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筛选防治西蓝花田桃蚜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及田间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7%氟吡呋喃酮SL对桃蚜最为敏感,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的敏感性最差,48 h的LC50分别为7.67和1 011.03 mg/L。供试药剂毒力大小低依次为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双丙环虫酯>噻虫嗪>虫螨腈>藜芦碱>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胺>啶虫脒>溴氰虫酰胺>苦参碱>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西蓝花桃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达70.10%~90.11%;药后14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防效为56.93%~82.55%。【结论】生产中可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以保证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减缓害虫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新疆阿拉尔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虫毒力,以3种药剂LC10和LC30处理F0代棉蚜和棉长管蚜,记录F0代及F1代蚜虫的寿命、产蚜量和发育历期等生命参数,建立种群生命表。【结果】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LC30)显著抑制了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寿命和产蚜量,寿命分别下降27.99%~40.09%和35.65%~50.79%、28.19%~37.67%和32.76%~40.27%,产蚜量分别下降45.01%~50.17%和50.25%~52.24%、21.54%~28.24%和44.57%~54.97%,且棉长管蚜的下降幅度大于棉蚜。经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处理后,随各药剂亚致死剂量增加,棉蚜和棉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降低或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高。【结论】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能够显著抑制F0及F1代蚜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且3种杀虫剂对棉长管蚜的抑制作用大于棉蚜。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对玉米安全,同时可降低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发生的种子处理剂,试验特选用40%溴酰·噻虫嗪、50%氯虫苯甲酰胺、35%噻虫嗪、30%吡蚜·噻虫胺、20%呋虫胺、20%多杀霉素、10%高效氯氟氰菊酯7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玉米出苗后7d, 50%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出苗率最高,为87.00%,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差异显著。防效方面,以40%溴酰·噻虫嗪、20%多杀霉素2个拌种处理最为突出,苗后7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89.10%、87.14%,保苗率分别可达84.12%、81.80%;苗后14 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74.10%、70.49%,保苗率分别可达72.59%、71.23%;苗后21 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58.34%、56.37%,保苗率分别可达55.75%、53.09%。药效的持效期维持在苗后14~21 d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控制水稻稻飞虱的为害,选择12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在稻飞虱发生时期于田间进行叶面喷雾,检验各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12种杀虫剂在药后3和7 d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在单剂中,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最高,药后3 d为98.70%,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效次之,为98.10%。复配制剂中,吡蚜酮或烯啶虫胺的复配制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60%吡蚜·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最高,药后3 d防效为99.30%。该试验中12种药剂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为延缓稻飞虱的抗药性发展,建议防治稻飞虱时注意不同杀虫机制的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40%溴酰·噻虫嗪悬浮剂药剂,3个不同用量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的方式开展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控试验,调查并比较药剂不同用量对玉米出苗的影响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0%溴酰·噻虫嗪作为玉米种衣剂对苗期草地贪夜蛾危害具有很好防控效果,最佳用量为1 kg种子用40%溴酰·噻虫嗪7.5~10.0 mL拌种,控制时间为苗后25 d以内,防效为71.43%~94.64%。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4种杀虫剂对天敌昆虫食蚜瘿蚊的安全性,试验采用浸叶法、喷雾法、药膜法对食蚜瘿蚊幼虫、蛹、成虫进行药剂安全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杀虫剂对食蚜瘿蚊幼虫的致死率大小为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藜芦碱,所选药剂对2龄幼虫的影响高于3龄幼虫;对蛹的安全性由高到低为吡蚜酮(88%)>藜芦碱(84%)>啶虫脒(70%)>噻虫嗪(46%);对成虫的致死率由大到小为噻虫嗪>啶虫脒>藜芦碱>吡蚜酮,成虫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中噻虫嗪、啶虫脒均超9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吡蚜酮对成虫死亡率影响最小,处理48 h后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选择吡蚜酮试剂作为防蚜药剂可有效降低食蚜瘿蚊死亡率,增加两者的联合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7.
占中师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14-114,120
350g/L噻虫嗪FS水稻浸种处理,在水稻苗期对水稻蓟马有很好防治效果。播种后30d,350g/L噻虫嗪FS100 mL、200 mL/100Kg浸种处理,防效分别为71.11%、81.68%,明显高于对照药剂350g/L丁硫克百威DS1000g/100kg拌种处理和10%吡虫啉WP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可用于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化学防治的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6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40%噻虫啉悬浮剂5种农药制剂3个浓度对棉花粉蚧3龄若虫的防效.[结果]5种药剂防效在7 d内随时间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处理后7 d,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倍液对棉花粉蚧的防效达91.67%,22.4%螺虫乙酯悬浮剂500倍液的防效达92.08%,3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6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40%噻虫啉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8.67%、94.53%、92.83%.[结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 螺虫乙酯悬浮剂、3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6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40%噻虫啉悬浮剂5种农药制剂对棉花粉蚧均具有良好防效,可用于该蚧的防治.该研究为棉花粉蚧的化学防治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能及时监测杀虫剂防控效果及抗药性水平,于2016年开展了多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稻飞虱防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和25%吡蚜.噻虫嗪对褐飞虱、灰飞虱防效均较好;25%呋虫胺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速效性和迟效性均较好,但对灰飞虱的速效性好,迟效性差;20%噻虫胺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速效性较好,迟效性差,对灰飞虱的防效较好;25%噻虫嗪对三种飞虱的防效均较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重点围绕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进行种子处理药剂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咪鲜胺(99.2%)、氟唑菌苯胺(94.6%)和肟菌脂·异噻菌胺(94.0%)对恶苗病防效最好,优于甲基硫菌灵·甲霜灵·嘧菌酯(82.4%)和氰烯菌酯(79.2%);对于稻蓟马而言,噻虫胺(100%)或噻虫嗪(或含)拌种防效最好(77.3%~94.4%),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处理(54.4%~68.5%);对于白背飞虱而言,噻虫嗪(或含)制剂种子处理35 d后对白背飞虱仍具有71.1%~73.0%的防效,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64.9%)和噻虫胺(45.6%)处理。本试验结果可为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复合型棉花种衣剂田间防效评价及减施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筛选防治新疆棉花苗期主要病害和虫害、促进作物出苗和生长等功能的棉花种衣剂。【方法】 制备种衣剂,进行棉种包衣田间试验,评价其田间生物学效应。【结果】 供试的11种种衣剂中,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种衣剂表现最佳,对棉花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2.28%、74.44%,对蓟马、地老虎防效分别为83.33%、85.00%,处理棉田出苗率、株高、根长、茎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产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7.89%、16.04%、11.18%、5.03%、68.44%、124.04%和13.98%。【结论】 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种衣剂可用于新疆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控,较常规药剂喷施显著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新疆生产实际、对葡萄斑叶蝉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用叶片浸叶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3龄若虫的毒力.选用4种农药对葡萄斑叶蝉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阿克泰对葡萄斑叶蝉的活性高于吡虫啉,毗虫啉和阿克泰的LC50分别是46.26和19.31μg/mL.田间试验表明:吡虫啉、阿克泰、毗蚜酮和矿物油都具有很好的防效,且前两种农剂药后持效期长,药后7d防效是100;.[结论]防治葡萄斑叶蝉除生产中已应用的吡虫啉、阿克泰外,吡蚜酮和矿物油也可作为备选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3种农药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协同生物防治防控棉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3种不同农药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以供试药剂的LC25、LC50为处理浓度,采用浸叶法对棉蚜进行处理后,选取活体棉蚜作为十一星瓢虫的食物,分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取食3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分别延长3.01和4.57 d;取食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其幼虫发育历期分别较对照延长0.09、0.50 d和1.48、1.64 d。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产卵期明显缩短,分别较对照缩短2.56和3.46 d,其单雌产卵量分别较对照下降22.40%、32.45%,孵化率较对照分别下降9.57%、17.02%;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棉蚜,其产卵量、卵孵化率等下降不明显。【结论】取食3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棉蚜(害虫),对十一星瓢虫(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吡虫啉较其他2种药剂影响更为明显,并且不同杀虫剂以及同一杀虫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对天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对小麦长管蚜有较好防效的高效新型杀虫剂及合理使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对麦长管蚜进行防治.[结果]药后7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2.5,30和45 ga.i./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15;、99.76;和99.39;,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25;毗蚜酮悬浮剂60,90和120 ga.i./hm2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26;、97.83;和95.35;,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22.5,30和45 ga.i./hm2三处理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2.50;、48.07;和79.51;,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各试验药剂处理对小麦安全,无药害.[结论]防治麦长管蚜可用:20;吮虫眯可湿性粉剂22.5-30 ga.i./hm2、25;吡蚜酮悬浮剂60-90 ga.i./hm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加水喷雾防治,对麦长管蚜均表现了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棉花植株提取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种子萌发参数,以茎粗、子叶节高度和根、茎叶的湿重作为幼苗参数,分析棉花根系、茎叶不同浓度提取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棉花水浸提取液对棉花种子发芽有“低促高抑”的影响,对茎、根和叶的生物质合成量有着不同程度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幼苗生长.[结论]高浓度棉花水浸提取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自毒作用在多年棉花连作产生连作障碍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冷胁迫条件下萎锈灵杀菌剂对棉花种子发芽率、保苗率及幼苗耐低温冷害胁迫能力的影响,为萎锈灵杀菌剂应用于棉花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制备5种不同浓度(4.2%、5.7%、7.2%,8.7%和10.2%)的萎锈灵,以裸种子不包衣处理作为空白对照,以基础杀菌剂包衣处理作为参比对照,按药种比1∶100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测定在冷胁迫条件下萎锈灵杀菌剂对棉种的发芽率、出苗率、保苗率、棉苗株高、叶片数、干鲜重和光合参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萎锈灵对棉花耐低温胁迫的影响。【结果】8.7%萎锈灵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7.0%(25℃)、12.0%(18℃)、18.0%(15℃)和20.5%(12℃),较参比对照分别增加5.0%(25℃)、9.0%(18℃)、12.0%(15℃)和16.4%(12℃)。7.2%萎锈灵处理的出苗率较空白对照增加10.1%,较参比对照增加13.0%、8.7%萎锈灵处理的保苗率较空白对照增加9.1%,较参比对照增加13.2%。7.2%萎锈灵处理的幼苗株高、茎粗、鲜重和干重分别较空白对照增加8.9%、9.7%、7.4%和25.4%,较参比对照分别增加10.8%、10.7%、8.3%和27.5%。7.2%萎锈灵处理提高了在冷胁迫条件下的棉花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指标,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11.0%、17.0%和9.0%,较参比对照分别增加6.0%、6.0%和5.0%,这些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7.2%萎锈灵杀菌剂处理增强棉花耐低温冷害胁迫能力的作用效果最好,其次为8.7%萎锈灵杀菌剂。【结论】萎锈灵杀菌剂处理能够增强棉花种子活力,提高了发芽率、出苗率和保苗效果,提高了棉苗耐低温冷害胁迫能力,可促进棉苗光合作用和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采用拌种的方法,开展了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蚜虫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处理区小麦的出苗率、长势、分蘖数等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区,且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季可明显减轻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旱拌种剂的不同施用量对玉米幼苗抗旱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地区玉米种子播前拌种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方法]按抗旱拌种剂施用量:0(CK)、1.5、3.0、4,5、6.0 kg/ha.设5个处理分别进行室内水分胁迫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对玉米的出芽率、相关农艺性状和成熟期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室内轻度干旱(R=55%)水分胁迫下,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3.0 kg/ha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好,与CK相比分别提高9.99%和9.10%,且各农艺性状指标相较CK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田间试验中,不同施用量抗旱拌种剂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的株高具有促长作用,且对玉米苗期的促长作用大于其他时期,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鲜产量,其中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6.0kg/ha处理的生物量和鲜产量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5.79%和5.25%,处理2次之.[结论]在轻度干旱R=55%条件下,施用3.0kg/ha的抗旱拌种剂,可增强玉米幼苗抗旱能力,提高玉米幼苗出芽率及成熟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