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地区高油大豆育种目标与育种技术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加银 《种子》2007,26(6):72-74
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达到21%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大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榨油与饲料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消费量逐年增加。根据国内外高油大豆育种现状,结合黄淮地区育种实践,提出了高油大豆品种改良中有关内在品质、外观品质的具体育种目标,讨论了高油大豆的育种方法,指出了生物技术在未来高油大豆育种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8-368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豆是依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群体种植密度对大豆个体的株型、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不同。针对大豆的种植密度前人已开展过广泛的研究。本文以高油大豆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油大豆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4.
孙旭东 《种子科技》2019,(10):55-55,58
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其中高油大豆在市场中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这就需要对高油大豆栽培技术进行有效提高,以提升高油大豆种植产量,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获得转反义PEP基因超高油大豆新材料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植物高油育种,是当前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大豆是世界上植物油和植物蛋白质最重要的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油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在不增加大豆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含油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培育栽培高油大豆品种.由此,从2000年作者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PEP基因导入大豆的基因组,相继获得了转基因大豆植株,经多代连续筛选、鉴定,获得了稳定的超高油(脂肪25%)大豆品系.本研究首次报道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大幅度提高大豆含油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油分含量低是造成商品大豆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生产的大豆含油率平均为20%,较进口大豆含油量低1~2个百分点.提高国产大豆含油量一是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二是研究并制定高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试试看     
高油大豆怎样保质及提质高油大豆的保质技术是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保证品种的高油性状得到充分体现,即通过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油分含量。目前提高含油量的栽培技术主要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克勤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311-311
研究了不同除草剂品种和剂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药剂剂量下,乙草胺、豆磺隆、普施特、虎威和拿捕净5种除草剂对黑农37、黑农41、黑农44和黑农45 四个高油大豆品种的株高、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普施特对高油大豆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地高于其它药剂的影响;倍量药剂剂量下,上述5种除草剂对4个高油大豆品种的油分含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对株高、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且品种和药剂的互作在产量性状上也达极显著水平。倍量施用普施特对高油  相似文献   

9.
1试验目的 我县所处纬度较高,土壤肥沃,大豆生育期间光照时数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大豆脂肪的合成。但由于使用肥料的N、P、K比例不当,原本选用的高油大豆品种,脂肪含量和产量均不能表现出品种的固有品质和产量,为此,设置高油大豆肥料(N、P、K比例)配方筛选试验,旨在筛选出适于高油大豆生长发育的肥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1 选地整地 种植无公害高油大豆的地块,周边5km内不应有严重污染源,大豆生长的环境条件要达到无公害高油大豆的质量标准。 1.1 合理轮作 无公害高油大豆应当正确地选择和安排茬口,要坚持合理轮作,避免迎茬,杜绝重茬。要因地制宜采用小麦-小麦-大豆,玉米-大豆-小麦,大豆-玉米-杂粮-小麦等合理的轮作方式。 1.2 精细整地 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体的松、翻、旋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