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55年来民勤绿洲胡杨林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民勤绿洲气象站1955—200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胡杨年生长期开始日、终止日、生长期天数、展叶始日和叶黄始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5a来,民勤绿洲胡杨年生长期开始日有明显提早趋势,终止日有明显推后趋势,生长期天数有显著延长趋势,展叶始日有明显提早趋势,叶黄始日有显著推迟趋势。胡杨年生长期终止日、天数、叶黄始日与其对应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 5,0.610 7和0.489 9。而开始日、展叶始日与其对应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728 7和0.660 3。突变分析表明:年生长期开始日在1957年、2005年和2007年发生突变;年生长期终止日在1961年,1997年和1998年;生长期天数在1960年和2002年;展叶始日在1958年、1997年和2003年;叶黄始日在1962年、1987年和1988年。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断奶日龄对梵净山特种野猪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梵净山特种野猪仔猪90头,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14日龄、21日龄、28日龄断奶,单独饲养,比较60日龄体重、饲料转化率、断奶后腹泻率和育成率。结果表明,不同断奶日龄组60日龄体重、饲料转化率、育成率统计学差异显著,断奶日龄越早断奶后腹泻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 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1983年分8月35日、4月1、8、14、20日共5期地膜覆盖播种;1986年分3月23日至4月10日共4期地膜覆盖和露地播种;1987年分3月17日至4月27日共7期地膜覆盖和露地播种。  相似文献   

4.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根茎为繁殖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内穿龙薯蓣全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生长季内氮、磷、钾的吸收量N:P2O5:K2O=5.8:1:5.3。氮、钾在5月30日~7月10日是第一个吸收高峰期,7月10日达全年最大值,磷则在5月30日~7月21日,7月21日达全年最大值;氮、磷、钾在8月12日~9月1日时均出现了第二个吸收高峰期,在9月1日同时达到第二个吸收峰值。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依据水稻收获时间设置了8月20日、8月30日、9月9日、9月19日、9月29日5个紫云英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紫云英新品种"信紫1号"生长状况、产草量、种子产量、养分积累及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紫云英苗期的生长状况影响比较明显,苗期时紫云英的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不同播期株高和地上部干重均差异显著。盛花期时不同播期紫云英株高和分枝数已无显著差异,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还有一定的差异。8月20日至9月9日播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地上部产草量,9月9日播种的紫云英地上部干重最高(4 354.22 kg/hm~2)。9月19日至29日播种能够获得较高种子产量,9月19日播种的种子产量最高(1 080 kg/hm2)。8月20日至9月9日播种有利于紫云英养分的积累,养分积累的主成分分析表明,9月9日播种是获得较高紫云英养分积累的最佳播期。紫云英地上部碳、氮、硫的最大积累量分别为1 952.05、197.48、26.61 kg/hm~2,固定碳、氮的能力较强,对大气中硫化物的净化也有一定的效果,适当早播有利于提高紫云英的生态效应。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紫云英新品种"信紫1号"8月20日至9月9日播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养分积累量及生态效应,9月19日至29日播种能够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裸地和草地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裸地和草地2006-2008年自动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日、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裸地和草地温度(0cm)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其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较日最高气温分别提前1.18±0.95h和1.37±1.05h,日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比日最低气温分别提前0.20±0.66h和0.45±0.80h。(2)裸地和草地作为透水性下垫面,其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较差具有相同的温度变化趋势,但草地有草皮覆盖,日较差低于裸地。(3)广东裸地和草地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均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在夏半年由南向北递增,冬半年相反;受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广州及其附近的站点裸地和草地的温度指标也相应高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7.
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50年西藏主要农区霜冻指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最低气温≤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西藏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西藏主要农区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异常气候变化,以期提高对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为有效防御霜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近50a西藏主要农区部分站点具有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所有站点的霜冻日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9 ~9.6d/10a(P <0.05).(2)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部农区表现为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延长和霜冻日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以21世纪初明显.(3)近50a来,主要农区特早初霜冻发生频数为1~5次,以波密最多;特晚终霜冻发生频数为1~6次,仍以波密最多且主要发生在60年代;特短无霜期发生频数为1~7次,以波密最高;特少霜冻日的发生频数为2~10次,主要在21世纪初;特多霜冻日的发生频数为1~7次,多发生在60年代.(4)突变检测表明,拉萨的霜冻日,泽当的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以及浪卡子的无霜期和霜冻日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点分别在1992、1991和1998年.(5)根据R/S分析,大部农区终霜日的Hurst指数大于0.5,说明未来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以泽当最为突出;各农区霜冻日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霜冻日仍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1年2月27日-2023年3月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Venlo型玻璃温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基于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MR)、BP人工神经网络(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BP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的季节预报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季节预报模型的拟合精度明显高于日最高气温季节预报模型;各模型对春、夏、秋季温室内气温的拟合精度高于冬季。对于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季节预报模型而言,4种算法构建的春、夏、秋季预报模型的拟合精度均较高,RF模型模拟效果更为稳定,其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决定系数(R2)均值均在0.94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MAE)均值在1.5℃以内;对于日最高气温季节预报模型,RF模型对春、夏、秋季的拟合精度整体高于其他模型,R2均值均在0.75以上。MR模型对冬季室内气温的拟合精...  相似文献   

10.
华北五省区日光温室微气候环境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对华北五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日光温室的微气候进行测试,经分析对比,选用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夜间日平均气温、夜间室内外日平均温差、日最低气温≤8℃的日数、白昼相对湿度和夜间相对湿度8个指标来分析评价日光温室的热环境性能,并明确给出各指标的定义。结果表明:8项指标可真实反映日光温室的热性能状况。华北地区日光温室室内日平均气温为10~15℃,日最高气温20~30℃,日最低气温5~10℃,夜间平均气温5~10℃,夜间室内外温差15~20℃,白昼相对湿度60%~80%,夜间相对湿度99%。华北地区室内高湿及夜间温度偏低问题仍十分突出。综合各项指标,山东日光温室的室内环境性能相对较优。研究结果对了解华北地区各类典型日光温室环境性能并确定统一的温室热环境评价指标,增强不同地区温室间热性能的可比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南区域水稻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作物安全生产是种植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本文基于西南水稻种植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该区域不同保证率下水稻安全播种期、水稻开花期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的最早发生期,并建立了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80%~95%保证率下,云南南部的水稻育秧安全播种期最早,平均在2月20日左右;云南北部、四川攀西南部和盆地中部、重庆大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在3月10日-4月10日;而其余大部地区在4月10日-5月20日。80%~95%保证率下中稻开花期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重庆、贵州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最早出现在7月15日-8月20日。80%~95%保证率下再生稻或晚稻开花期低温冷害最早出现在云南和贵州大部、四川攀西地区,平均在6月20日-7月15日;四川盆地西部、贵州东北部平均为8月1-20日;其余大部地区在8月20日-9月20日。基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建立的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简单实用,可为西南水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覆膜方式(双层膜、单层膜和不覆膜)、土壤类型(中壤土、砂壤土)与有机物(添加牛粪和不添加牛粪)对太阳能加热时土壤温度的影响。覆盖透明膜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10 cm2、0 cm和30 cm深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达40℃、38℃和36℃以上,日最高温度分别达43.3℃、39.0℃和36.5℃以上。覆盖透明膜可明显延长土壤高温(≥35℃)持续时间并提高土壤日温差,土壤温度超过35℃的累计时间达22.5h以上,10 cm、20 cm和30 cm深度土壤日温差分别在7.1℃、2.6℃和0.8℃以上。覆盖双层膜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及日温差比单层膜高,且在10 cm深度尤为突出。除20 cm深度外,土壤类型对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没有影响。添加牛粪能使0~20 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2℃以上,显著高于不添加对照。故覆盖透明膜和添加牛粪可显著提升30 cm深度内的土壤温度,利用太阳能加热可望降低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最大日降雨量时空分布及重现期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概率分布、线性趋势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近52年来最大日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2年来,贵州最大日降雨量呈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2.3mm/10a,全省最大日降雨量为336.7mm,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205.1mm,年际变化趋势表明,2000年以后最大日降雨量呈递减趋势;最大日降雨量季节差异明显,春季、秋季最大日降雨量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最大日降雨量均为递增趋势,最大日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均,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最大日降雨量100年和200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贵州南部一带,100年和200年一遇的最大日降雨量分别为350.9mm和375.8mm。  相似文献   

14.
苹果树体氮含量与氮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树体生物量及不同器官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月26日至4月30日,树体和树冠的生物量变化较小,4月30日以后迅速增加;3月26日至7月30日,根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7月30日以后快速增加。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新梢)中氮含量均表现为物候期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成龄器官(枝、干、根系)中氮含量呈"V"字变化。3月26日到4月30日,器官建造时树体氮累积量逐渐增加;4月30日到7月30日,树体氮累积量稳定变化;7月30日至1月15日,树体氮累积量明显增加。年周期内不同时期各器官中氮累积量差异较大,树冠氮累积量始终高于根系。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4):78-78
<正>从中国气象局获悉,8月18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据悉,中央气象台8月18日10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8月18日14时到8月19日14时,四川盆地中西部、川西高原东部、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大部、河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双季早稻直播适宜播种期的区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3个主栽常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南昌县进行9个播期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各播期分别为3月6日(B1)、11日(B2)、16日(B3)、21日(B4)、26日(B5)和31日(B6),以及4月5日(B7)、10日(B8)和15日(B9),研究播期对直播早稻产量、成苗率和生育期的影响,并分析近59a(1961−2019年)内江西地区早稻安全直播初日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直播早稻全生育期缩短,B9处理较B1缩短21~25d。播期对直播早稻成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明显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成苗率达50%及以上时,能获得足够基本苗和有效穗数,确保较高的产量。确保50%及以上成苗率前提下,试验水稻品种安全直播初始温度为11.64℃。此温度下,近59a内80%保证率下江西早稻安全直播初日呈提前趋势,但赣北、赣中、赣南3个区域的变化有所不同,近9a(2011−2019年)稳定通过11.64℃初日最早,其中赣北为3月29日,赣中为3月28日,赣南为3月21日。  相似文献   

17.
利用额济纳旗绿洲胡杨林分布区内的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最低、最高气温的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胡杨年生长期开始日、终止日、生长期天数、展叶始期、叶黄始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1a来研究区胡杨年生长期有开始日提早,终止日推后,年生长期延长,展叶始期提前,叶黄始日微推后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杨年生长期开始日受3月平均气温影响最大,终止日受10月平均气温影响最大,胡杨生长期与3—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月平均气温对胡杨展叶始期的影响最大,且展叶始期与4月平均温度的负相关关系最显著,相关系数达0.678 2(α=0.001)。胡杨叶黄始日受9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且平均气温越高,胡杨叶黄始日越推迟。可见,研究区内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土壤湿度模拟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气象观测站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空气湿度、日平均水汽压、日平均总辐射量、日平均地表温度、日平均降雨量、日平均蒸发量以及日平均10 cm、20 cm、3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气象因子与土壤湿度统计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土壤湿度模拟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对气象因子有一定滞后相关性,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对气象因子的滞后相关性不同.研究发现考虑滞后相关性的预测模型在精度上要高于不考虑滞后相关性的预测模型.此外,利用气象因子对地下10 cm的土壤湿度模拟与预测精度较高,而对地下20 cm、30 cm的土壤湿度模拟精度较低.利用地下10 cm与20 cm、20 cm与30 cm的土壤湿度相关性大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以10 cm土壤湿度模拟与预测20 cm的土壤湿度,以20 cm的土壤湿度模拟与预测30 cm的土壤湿度,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1961-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鄱阳湖周边1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法和Pettitt-Mann-Whitney突变点检验法,分析了1961-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周边地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增温幅度最大(0.25℃/10a)且显著性水平高,日平均气温的年均值次之,日最高气温的年均值增温趋势显著性较低;(2)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冬季均温不仅突变时间开始早、显著性水平高,而且增温幅度也是最大的,春季均温、秋季均温次之,而夏季均温变化均不显著;(3)对比分析发现(1971-2004年),鄱阳湖周边地区增温趋势与全国及全球一致,但升温幅度(0.33℃/10a)高于全国的升温幅度(0.21℃/10a),也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的升温幅度(0.15℃/10a)。  相似文献   

20.
2020-2021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不同播期和3个不同开沟深度处理。2020年分别于4月11日(T1)、4月18日(T2)、4月25日(T3)、5月2日(T4)和5月9日(T5)播种,2021年分别于4月18日(T2)、4月25日(T3)、5月2日(T4)、5月9日(T5)和5月16日(T6)播种;开沟深度分别为5cm(D0,平作对照)、10cm(D1)和20cm(D2)。玉米收获后测定地上部干重、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并于播种日和收获日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蓄水量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探寻播期和开沟深度共同影响下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规律,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期筛选区域适宜播期和开沟深度,优化半干旱区春玉米耕作栽培技术。结果表明,4月18日-5月2日播期处理有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其他播期平均值相比,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含量提高8.0%,同时促进干物质向穗重分配,平均产量高于其他播期9.9%,水分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沟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