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土的水土保持与持续农业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量、产品品质、生物物种3方面分析了紫色土水土流失对持续农业环境影响,提出紫色土水土保持途径建立和发展农区水土保持林网系统,建立生态型、农林结合型、集约型紫色土持续农业系统;进一步阐述紫色丘陵区改善持续农业环境的技术措施土壤管理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复合农林草业技术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桑树在紫色土水土保持效应方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退耕还林的一种树种桑树在蚕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而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益及应用研究较少,通过对玉米种植地、毛桑种植地和良桑种植地3个地块在8次降雨中的4次水土流失过程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侵蚀量、侵蚀时间与降雨因子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在4次降雨侵蚀过程中,毛桑区和良桑区的径流总量比玉米地块分别减少24.78%和37.83%,泥沙总流失量比玉米地块减少21.85%和33.55%;4次降雨过程中,3个地块的土壤养分流失依次是玉米地>毛桑区>良桑区,侵蚀量、侵蚀时间与降雨因子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川北紫色土小流域植被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定量评价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对合理指导紫色土区的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鹤鸣观流域Ⅱ号支沟1985-2001年逐日径流量和输沙量,结合实测日降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统计法分析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趋势,应用流量历时曲线和双累积曲线分析流域植被建设实施前后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植被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结合防护林营造时间和双累积曲线分析,把水文序列分为基准期(1985-1990年)和评价期(1991-2001年),相比基准期,评价期小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减少约8.1%,而年径流深和年输沙模数却分别减少34.6%和89.9%,说明以植被建设为主的人类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植被建设的削洪增枯效果明显,评价期的丰水日径流深和平水日径流深较基准期分别减少了84.2%和76.3%,而枯水日径流深却增加了650.0%;结合双累积曲线和分离判别法可知,植被建设在径流和输沙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达92.9%和94.3%,大规模的植被建设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减少了产流量,考虑到水安全问题,未来植被建设应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4.
探讨降雨量与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流域水土流失预报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在紫色土区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以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实测降雨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泥沙及水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治理后期,降雨产流量变化率、降雨产沙量变化率均减小,随着降雨的增多,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产沙的影响效应增强;暴雨强度愈小,降雨量愈少,水土保持径流拦蓄作用愈显著;但降雨量愈大,泥沙拦蓄作用愈显著;流域减水量一般在30%~70%,而减沙量都高于90%,减沙量明显高于减水量;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1989年后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较1989年前减少33.11%,多年平均产沙量减少90.50%。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盆中水土保持看我国紫色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中紫色土丘陵区,岩层松软,物理风化强烈,土层较薄,土壤抗蚀力差,地形起伏不平,坡耕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降雨集中、强度大,加之滥垦、滥伐,开矿、基建等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愈来愈明显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来,这个地区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丰富了紫色土治理的科学技术内容,为全国紫色土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7.
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运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1):26-27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拦蓄小流域降水径流、调节河川径流、减少河流泥沙等多重作用,从而起到改善水环境,调节水资源时空分配,提高水质标准和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制约内蒙古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内蒙古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后 ,探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降水资源利用的关系 ,提出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科学合理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可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明显增加可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是制约内蒙古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内蒙古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探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降雨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提出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提高降水资源转化,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王答相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1):10-12
水资源的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水定治理开发。对于西北地区来讲。箱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是科学调控雨水径流,从而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闽西紫色土速效养分及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建省西部宁化县紫色土区梯田+杨梅+百喜草(C1)、山边沟+鱼鳞坑+金银花(C2)、隔坡梯田+鱼鳞坑+油茶(C3)、鱼鳞坑+油茶(C4)、竹节沟+乔灌草(C5)5种水土保持措施和无水土保持措施(CK)的紫色土坡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闽西紫色土速效养分含量及可蚀性特征差异,并揭示土壤速效养分与可蚀性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种水土保持措施下紫色土速效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外均高于CK,其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别呈现C2C3C4C1C5CK、C2CKC4C3C5C1、C2C5C1C3C4CK、C2C1C3C5C4CK的变化规律;5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AN/AP、AN/AK均小于CK,而AP/AK则表现为C3CKC4C1C5C2的变化规律,总体上5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有效促进土壤速效养分平衡。5种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可蚀性K值均小于CK,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其中C2的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有机碳和砂粒含量最高。可见,在闽西紫色土坡地中布设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提高紫色土抗侵蚀能力,其中山边沟+鱼鳞坑+金银花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紫色土速效养分与可蚀性特征联系密切,土壤可蚀性K值越大,速效养分流失越严重,速效养分含量越低。研究结果为紫色土坡地评价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提供数据支撑,为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土保持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土资源是农业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和土,就没有农业和人类。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流失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削弱土地生产潜力,减少农业收入。通过水土保持,可以建立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土壤耕作保护体系,做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是山地资源丰富的省份,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而山地中又以坡地为主,由于坡地易于被侵蚀的特点,故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在分析坡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坡地永续利用的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