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农业信息探索》2011,(4):17-17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及中国、法国、加拿大和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学界和企业界的代表在北京外交学院举行了主题为世界粮食安全的研讨会。与会者认为眼下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令人焦虑,急需寻求有效的破解办法。  相似文献   

2.
红壤干旱过程中剖面水分特征与土层干旱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水分管理以及产量评估都需要对土壤作物受旱状况定量化和指标化。干旱强度和干旱程度结合才能完整地描述土壤作物干旱状况,土壤干旱强度I是土壤剖面失水速率的函数,干旱影响逐渐累积并增强就构成干旱程度D,据此提出了包含ID二个指数的土层干旱指标表达模式。通过红壤小区种植玉米并在抽穗期开始设置连续干旱12~36 d等6个不同的处理,研究了红壤干旱过程中剖面水分特征和干旱指标。结果表明:供试红壤干旱过程中剖面40 cm以下含水率下降幅度很小,玉米主要利用了0~40 cm土层的水分,监测30~40 cm土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可以指示玉米受到干旱胁迫的程度。连续干旱25 d后4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明显降低,玉米产量也显著下降,此时0~60 cm土层和30~40 cm土层的干旱程度D均为0.55,可用此指标作为灌溉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惠  蔡文华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75-178,182
采用经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福建省2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三种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详细分析了福建各农业区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的构成特点;利用历史数据对影响福建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口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2050年),以分析未来福建省的粮食安全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粮食占有严重不足,不足低消费水平(400kg a-1人-1)的态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闽东南、闽南一带尤为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保证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干旱指标及干旱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是河北省冬小麦生长期内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准确监测、预测干旱发生程度, 可以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以位于河北省南部冬小麦区的南宫县为例, 选取1991~2007 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资料, 基于Jensen 模型得到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乳熟~成熟4 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 在减产百分率标准的基础上, 确定了冬小麦返青后4 个生育阶段以相对蒸散表示的轻旱、中旱、重旱、严重干旱4 个等级冬小麦干旱指标值; 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了4 个生育阶段的干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考虑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 确定的冬小麦干旱指标值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干旱程度。建立的干旱预测模型均通过了0.05 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拟合正确率70.8%, 预测正确率75.0%, 平均正确率71.4%;经简化干旱等级, 即轻旱为1 个等级, 中旱、重旱、严重干旱为1 个等级, 则模型的拟合正确率达81.3%, 预测正确率达75.0%, 平均正确率达80.4%, 模型预测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给的基本形势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015亿t,我国粮食消费量约为5亿t(含大豆),产大于消,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2007谷物净出口为796万t,大豆净进口3082万t,粮食(含大豆)的自给率超过95%;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粮食也达到400kg;2006年期末库存消费比约为35%。2007年期末估计约为40%~45%。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十连增",但"十连增"的背后,掩藏着粮食安全的危机,中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说是切中时弊。1粮食"十年增"的性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恢复性。当前的粮食增产,一半是在恢复产能,一半才能算得上增产。实际上,我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粮食已经达到4亿t。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达到了4.073 2亿t;1991~1994年这4年粮食产量在4。3亿~4.4525亿t之间徘徊:1995年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96年总产达5.0453亿t;到1999年,我国粮食仍保持在5亿t的水平。但是从2000~200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  相似文献   

7.
2006年的特大干旱让綦江县的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通过水稻、玉米等作物减产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特殊而敏感的商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然而,在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种粮效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该文分析了石家庄市山区、丘陵、平原区的粮食生产现状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用粮食自给率、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3个指标衡量和估测粮食安全预警线。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方面,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与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该文分析了石家庄市山区、丘陵、平原区的粮食生产现状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用粮食自给率、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3个指标衡量和估测粮食安全预警线。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方面,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与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态势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加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对农业干旱态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有助于清楚地掌握我国农业受旱程度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为评价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综合态势,本文提出了"作物干旱综合指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根据全国1982—2011年的日值气象数据及主要农作物分布数据,首先计算了不同作物水分敏感期的作物干燥度,进而采用面积加权综合法计算作物干旱综合指数,分别分析了各粮食主产区的作物受旱情况和综合农业干旱态势。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农业干旱综合态势较为严峻,且三江平原的春小麦以及松嫩平原春小麦、玉米、水稻的受旱程度均不容忽视。黄淮海平原农业干旱态势为5区中最严重,特别是冬小麦旱情最重,一季稻及玉米以轻度和中度旱情为主。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农业干旱综合态势以轻度干旱为主,冬小麦、早稻和晚稻种植区均呈现不同程度旱情,以中度及其以下为主,晚稻受旱较为明显。四川盆地农业综合旱情为5区中最轻,各作物中一季稻和玉米旱情较轻,而冬小麦种植区旱情相对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13.
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过去三十多年间全球陆地和各气候区的干旱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全球陆地和各气候区内的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发生影响范围上,湿润地区的影响范围更大,而在干旱发生的频率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频率更高。同时,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沙漠气候区、湿润亚热带气候区和海洋性气候区干旱面积有显著变大趋势,全球陆地、湿润大陆性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干旱面积有显著变小趋势。文章又对过去三十多年间全球和各气候区的变干趋势和变湿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全球20%以上的陆地有显著变干趋势,20%以上的陆地有显著变湿趋势,其中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有40%以上面积有显著变干趋势,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有40%以上面积有显著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确保化肥供应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特别是粮食单产处于世界较高的水平,但由于作物品种改良、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土壤供肥性能的改变,作物生长发育对化肥的依赖性有所提高。根据部分田间试验结果,我国几种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当季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达到了40%以上(依赖程度的计算方法是不施肥区的减产量除以正常施肥区的产量),如果接连不施肥,产量则更低。按我国2007年粮食产量5.015亿t计算,当年来自化肥的粮食产量约为2亿t,足见化肥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所以,保证化肥的足量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土资源状况的中国粮食安全思考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粮食安全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该文基于影响粮食生产的两大刚性约束——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在系统阐述中国农业水土资源状况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遵循“寓粮于源、保粮于墒”的基本策略。并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典型作物需水量、农田需水量的构成,从定量上说明“寓粮于源、保粮于墒”在维持中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日益高涨的全球粮食价格,正在威胁着8亿多人口的生存和更多人口的生活,也正在演变成一场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危机,成为当前各国上至政要下至普通百姓所关心的问题。2008年5月,海地总统就成为首位因为粮食危机下台的国家首脑。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粮食的饲料化,然而这还并非导致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个更明显、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能源化。一些发达国家用谷物生产生物燃料,消耗了大量的粮食作物,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粮食供求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剖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该研究首先构建黄河流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基于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tandard Soil Moisture Index,SSMI),识别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农业干旱历时、强度及干旱事件,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分区农业干旱特征值以及干旱事件频率在年季尺度上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SWAT模型驱动农业干旱模拟方案集,厘定和量化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累积时间尺度越大,农业干旱发生的次数越少,但历时越长,农业干旱开始和结束时间多集中于春季和夏季;黄河流域90年代农业干旱最为严峻,尤其上游C区最容易遭受重旱和特旱,农业干旱频率高达70%~90%;气候变化是驱动黄河流域农业干旱发生的主要诱因,贡献率约为50%~90%,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干旱的影响相对较弱,贡献率约为10%~50%。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制定合理的农业抗灾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约束下江苏省耕地休耕规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施耕地休耕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亟需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国可休耕耕地规模,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和扩大耕地休耕制度试点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构建粮食主产区耕地休耕最大规模测算仿真模型,同时提出休耕规模弹性边界的确定方法并以江苏省为实证区域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江苏省在兼顾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调配任务且考虑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基础上,仍能保有10.16%的耕地资源来支撑耕地休耕制度的实施;仿真期内区域耕地资源面积可能会由于城市快速扩张和耕地保护不力出现大幅减少,并对区域耕地休耕条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和休耕规模适宜程度的恶化导致江苏省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从2017年的9.93%缩减至2036年的4.81%,区域粮食安全稳定状态终将被打破。建议充分利用粮食主产区的耕地资源基础积极有序推广开展耕地休耕工作,深入部署“藏粮于地”战略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建立休耕规模与生态安全挂钩的指标预警体系以实现对休耕实施方案的宏观动态调节;统筹休耕与其他耕地保护政策的正向联动,创造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内部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6):84-84
<正>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施氮水平对不同干旱程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小区遮雨条件下,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试验方法,设置了连续干旱0~32 d等7个水分处理及N 0、140、280 kg/hm2 等3个氮肥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干旱程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干旱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夏玉米的株高、叶长、叶宽、茎粗等形态指标,生物量和产量都增加;中度干旱时,适量施用氮肥,夏玉米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不施氮肥和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干旱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夏玉米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和产量都呈逐渐下降趋势。本试验结果说明,施氮水平对不同干旱程度夏玉米生长有不同影响,应根据干旱程度选择合理的施氮量,以减小干旱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