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木耳类(Auricularia spp)是世界上第四大类栽培食用菌,我国是栽培黑木耳的发祥地,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栽培史,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各地互相引种频繁,加上黑木耳子实形态简单,不同菌株间缺乏有效的鉴别特征,导致在育种中难以有效地利用品种资源获得优质高产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2.
<正> 人工栽培香菇,一般都是椴木或杂木屑栽培,需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我办1988年进行胡枝子栽培香菇的示范推广,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节省了木材,为人工栽培香菇开辟了新的途径。1989年和1990年,我办安排专项经费,研究利用猕猴桃枝条栽培香菇,亦获得了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概况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作为食用菌中的佼佼者,是世界各国倍受青睐的黑色营养、保健食品。自2003年起开始利用废弃果树条枝进行黑木耳代料栽培的试验,利用棚室、空屋,以地面平摆、棚架摆放、吊袋等形式进行人工栽培。三年来,已成功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栽培技术。果树枝条代料黑木耳栽培投入少、生物转化率高,1kg干料可产干黑木耳100—120g,每667m^2棚室可投料9000kg,产干黑木耳1000kg左右。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陇中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下光伏钢架大棚黑木耳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品质。以黑木耳品种黑威15号为指示品种,在通渭县光伏基地光伏钢架大棚内对黑木耳进行立体吊袋、棚架层排、塑料袋地栽3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塑料袋地栽相比,立体吊袋栽培、棚架层排栽培的黑木耳营养品质均有所提升,尤其以总糖、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提升明显。立体吊袋栽培表现更优,立体吊袋栽培的黑木耳总糖、灰分、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分别较塑料袋地栽提升了46.93%、36.48%、36.25%、68.49%、68.32%、15.89%,差异达显著水平。采用立体吊袋栽培生产时,黑木耳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0.25 cm/d;成品率高,为98.5%;黑木耳原基形成时间和出耳周期短,分别为19、16 d;黑木耳子实体外观品质最优(单耳鲜重最大,耳片的长度和宽度最高),商品等级高;单袋鲜耳总产量、单袋平均干耳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 071.4、85.3 g,分别较塑料袋地栽增加了473.4、26.9 g,增幅为79.2%、46.1%,增产达显著水平,且各茬次鲜耳产量分布最佳。综合考虑认为,立体吊袋栽培模式在陇中旱作区黑木耳生产上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黑龙江省黑木耳重金属铬、砷、镉、汞、铅污染情况并掌握铬的富集规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流通市场及牡丹江地区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采样26份,同时在黑木耳种植基地开展了基质铬添加实验,验证黑木耳对铬的富集能力。检测结果显示,与在哈尔滨市流通市场采集的黑木耳样品相比,在牡丹江地区基地采集的黑木耳样品铬含量偏高。黑木耳栽培基质添加铬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地方黑木耳品种珍珠1号和岗8号对重金属铬富集不明显。基质中添加铬对黑木耳中其他重金属影响不大。检测发现,黑龙江省基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铬含量本底值偏高,这一情况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利用毛竹加工废弃物作为主要原料进行栽培黑木耳试验,筛选出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培养料配方(40%的杂木屑+40%毛竹屑混合)和相配套的黑木耳优良菌株(Au8129)。  相似文献   

7.
陕北设施大棚普遍存在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过量施用化肥等问题。为加快该区设施大棚农业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利用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和传统土壤栽培2种模式,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金棚秋盛”番茄品种,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灌溉方式,研究了蚯蚓粪有机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显著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株高5.2%,增加茎粗29.1%,提高坐果率15.4%,且能增加产量22.0%,并提高产值113.4%。番茄氨基酸、总糖、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以及果型和果色等外观品质均高于传统土壤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能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农户收入,是适宜在陕北大棚推广的有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黑木耳菌株快速鉴定和栽培性状定向育种,研究通过荧光核染色筛选,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及RAPD分子鉴定,筛选出了黑木耳杂交单核体的交配核型及杂交新种,并对杂交新种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栽培比较.结果显示,2个亲本筛选出4种不同类型原生质体单核体,8808亲本单核体为A1、A2型,981亲本单核体为B1、B2型.单核体单-单杂交获得核型为A1B2的杂交菌株,命名为Z1.酯酶同工酶谱及RAPD图谱结果显示Z1菌株含有来源单核的互补型条带和亲本条带.聚类分析将被试菌株分为3类,Z1菌株与981相似度高于8808菌株.栽培试验显示Z1与981栽培性状更近似而又集合了双亲的性状优势.研究的开展可为将来黑木耳菌株鉴定及杂交子遗传分析等提供快速、可靠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1舞阳县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情况 舞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成长壮大.全县食用菌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小规模尝试发展到现在年产800万袋,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种菌种植大县;由椴木种植发展为木屑、玉米芯、棉壳等代料栽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鸡腿菇的栽培季节、栽培基质、常用配方,从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总结了鸡腿菇袋料直接覆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相似文献   

12.
我国黑木耳气候生态条件分析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木耳生长的气象指标、气候生态条件及我国黑木耳生产地的气候、耳林资源;揭示了黑木耳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及其利用。  相似文献   

13.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果树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有野生果树33种,半栽培果树有2种,栽培果树有15种,可引入的果树有5种。示范区果树资源以蔷薇科为主,有野生果树15种,半栽培果树有1种,栽培果树有10种。栽培果树以苹果为主。野生果树以山桃、山杏、酸枣和文冠果等为主,其利用价值较高。该示范区栽培果树树种、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单产低,急需调整、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和绿肥对提高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通过2009-2010年设置地膜覆盖和绿肥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土壤耕层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耕层土壤(0~20?cm)日平均温度提高3.6℃和2.9℃。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平均含水率提高了12.93%、6.3%和10.88%;封行后,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平均含水率低6.35%和6.4%。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施绿肥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增加25.6%和2.3%。因此,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温度、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封闭式栽培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连作灾害、生产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日光温室生产中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节水、节肥、保护环境的目的并提高温室生产的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该文设计了一种日光温室封闭式栽培系统。与传统栽培管理方式不同,该系统使用基质栽培代替土栽方式,采用基质袋装或塑料薄膜完全包裹的模式,实现了与外界环境的有效隔离;使用水肥一体化营养液滴灌代替水肥分离灌溉方式,回收多余营养液并循环利用;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式,实现了温室环境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发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封闭式栽培比传统土栽方式番茄产量提高了11.7%,水、肥用量均节省了2%(基质不同,节省水、肥量不同),同种基质情况下,采用封闭式栽培方式,由于营养液实现了循环利用,水、肥节省率可以达到17.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生产力水平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及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直播,水育密植,旱育稀植和抛秧栽培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生产力水平,产量稳定性及其经济效益,提出张掖市应重点实施推广抛秧栽植并辅以旱育稀植的水稻栽培方式,淘汰水育密植和直播水稻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方式对菜地土壤养分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芹菜、西兰花、生菜和胡萝卜为供试作物,分析比较了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特别栽培和常规栽培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和特别栽培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常规栽培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和特别栽培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常规栽培分别提高48.6%、42.9%和26.6%,并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在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和特别栽培下比常规栽培显著提高17.4% ~38.8%,且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下土壤转化酶活性比常规栽培有所提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特性影响作用的大小为有机栽培>安全环境质量栽培>特别栽培>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及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直播、水育密植、旱育稀植和抛秧栽植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生产力水平、产量稳定性及其经济效益,提出张掖市应重点实施推广抛秧栽植并辅以旱育稀植的水稻栽培方式,淘汰水育密植和直播水稻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壤细菌群落在蔬菜栽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DNA和RNA水平,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不同栽培环境下有机与常规蔬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和数量受有机、常规栽培和季节影响,有机栽培较之常规栽培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16S rDNA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季节相关,而16S rRNA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栽培方式相关;差异条带测序显示,大多细菌与不可培养细菌种属有较高同源性,其余9种推测属于假单胞菌属;CCA分析说明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机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土壤。综上,有机栽培能够丰富活性细菌群落多样性,具有土壤优化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传统畦田种植(TC)、垄作种植(RC)和高低畦田种植(HLC)3种栽培方式,其中RC和HLC种植模式分别设置3种灌溉处理(900,720,540 m^3/hm^2),以TC的常规灌溉(900 m^3/hm^2)作为对照,研究3种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变化与耗水规律,分析栽培方式对产量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RC处理的集雨储水能力相对较强;栽培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6,P<0.01);栽培方式对冬小麦亩成穗数和穗粒数具有显著差异;与RC和TC栽培方式相比,HLC栽培方式下群体及个体的发育相对更好,亩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相比TC和RC,HLC栽培方式下冬小麦耗水总量分别提高14.16%和19.90%,产量分别提升22.63%和27.37%,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升7.69%和6.87%。综合来看,HLC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域较为理想的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