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农业》2012,(12):47-48
受有效抵质押物缺少,生产周期长,回报慢,自然、市场风险高等因素影响,"三农"融资难题一直存在,其中涉农中长期融资难题尤为突出。2012年下半年,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通过调研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柑橘产业,集中对恒河农业、东源农业、农正农业等5家园区柑橘生产企业进行了4~6年的中长期打包融资担保,累计担保资金近亿元,有力助推了重庆市晚熟柑橘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司"服务三农"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大北农集团出资成立的一家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国性大型种业科技企业。提起大北农,不仅是业内人士,就连农民朋友,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大北农的领军人,大北农的老总、人称“中关村的农民”的邵根伙博士,他的名气远不如他的产业,就是这样一位处事风格极端低调的领袖人物,为中国农民朋友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财富。  相似文献   

3.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4,(2):F0004-F0004
山西朗朗科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注册资本200万元。拥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乙晋字第022号)、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丙级(水建监资字第20120954号)、土地规划编制乙级(编号:14014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服务单位备案证书(编号:STZ-026)和应急预案技术服务机构备案证(编号:YABZ13—049)等资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的多系统型体制,简称“四个方面军”,即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地方(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机构等。50多年来,取得了一大批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并通过转化与扩散,为我国“三农”和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该文全面论述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农业资源利用、产地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育和农产品绿色供给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资源监测、水土资源利用、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前沿进展和主攻方向。从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持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该文可为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数字农业科技图书馆的概念、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要建设好数字农业科技图书馆必须采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把农村的发展放在突出强调的位置,并在对农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在建设农村的进程中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如农村信贷资源错配所导致的对农村融资的约束。通过对农村融资问题进行PEST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条件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农村融资的宏观条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农村融资现状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引导农村专业评估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等,为解决农村信贷资源错配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联合采访报道大型宣传活动组于2005年9月13日对广西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9.
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与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田家沟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概况和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准确定位建园方向、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注重科技示范实效和多方融资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李艳霞 《中国水土保持》2010,(4):F0003-F0003
2010年3月27日,全国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张学俭巡视员做了全国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报告,10个单位的代表做了典型发言,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及有关单位的代表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洪泽县是全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首批实施县。2005年以来,该县精心组织,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水稻科技入户成效卓著。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项目工作组对技术指导员服务质量、科技入户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开展一场科技革命。这场革命的关键就是:使农业科技工程化、产业化,实施组装农业。其内涵是:通过硬化、固化将科学技术物化到某些产品中,农民只要依靠多项高新或常规技术产品进行简单地组装生产,就能达到高产、高效、低成本。农业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吸引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科技成果选优汰劣,促进科技成果的普及;获得更多的资金,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激活广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开展一场科技革命。这场革命的关键就是:使农业科技工程化、产业化,实施组装农业。其内涵是:通过硬化、固化将科学技术物化到某些产品中,农民只要依靠多项高新或常规技术产品进行简单地组装生产,就能达到高产、高效、低成本。农业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吸引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科技成果选优汰劣,促进科技成果的普及;获得更多的资金,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激活广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保持》2009,(5):55-55
本刊讯 2009年4月12—13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命名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07年,水利部命名了第一批(25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年来,各地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这次对建设成熟、成效突出、评审合格的24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命名。水利部要求各地水土保持部门要进一步重视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科研机构由独立分散到相对集中统一,由快速膨胀、精简到调整,由撤销、下放到恢复重建,由恢复、发展到深化改革,经历了几次起伏波动,在曲折中恢复,在改革中发展,初步建成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两大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准。植物新品种保护同专利、商标、著作权一样,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推动育种创新的重要动力,品种权的实施既可以鼓励育种机构为植物育种继续投资,又能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在我国境内投资于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领域,也会提高在同等条件下育成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能够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推动农业、园艺和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西民 《中国水土保持》2007,(5):F0002-F0002
2007年3月30-31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水利(水务)厅(局)分管领导和水保局(处)长,以及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鄂竞平作重要讲话,会议命名了第一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与会代表参观了福建省安溪县的崩岗治理及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国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呈现密切结合发展的趋势,指出中国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总结出中国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严重脱节的原因在于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动力不足、缺乏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信息传导机制等。结合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结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