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84-4886,495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高速公路建设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以贵合高速(浦北段)建设为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存在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失地补偿金发放过程混乱、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保障好失地农民权益,应当因地制宜,通过综合各方意见,合理制定失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资金发放程序,完善补偿机制,解决失地农民长远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民意愿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13-56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围绕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争论也日渐增多,其中包括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测算方法不科学及补偿项目设置不合理、劳动力安置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并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农民现在的生活状态及人口素质情况,笔者在对桐城市新店镇北洼村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总结出农民希望得到的失地补偿,并基于农民意愿提出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传统的农民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可靠的收入来源,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状况值得关注。鲁南地区193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显示:失地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农民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失地后是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影响农民生活状况、影响农民对征地满意度的又一因素,失地后收入的变化与其生活状态、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政府应优化政府征地行为,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就业安置、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失地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形成科学规范的土地补偿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以白山市作为研究样本,对现有的农民失地补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民失地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强势利益集团的强征强占,政府诱致政策的引导征占,比较效益诱发的情愿失地,是造成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必须从明晰地权入手,创新补偿制度、遏制寻租行为,提高农地收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民失地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强势利益集团的强征强占,政府诱致政策的引导征占,比较效益诱发的情愿失地,是造成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必须从明晰地权入手,创新补偿制度、遏制寻租行为,提高农地收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框架,采用模糊评价法,研究了江苏省淮安市近郊农村接受不同补偿方式的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变化状况。结果显示,失地后农民福利水平有所上升,其中接受土地换保障补偿方式的农民福利优于土地换货币的农民,但是总体上失地农民群体的福利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除去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福利有所恶化外,其居住环境、生活保障、社会机会以及城市适应等方面的福利得到改善。继续完善当前征地信息公示,促进征地操作流程透明正规化,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并提高农民在征地中的自主权是当前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肖云  王婷婷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53-354,356
通过调查贵州省Z村在征用农民土地时所实行的征地补偿模式,指出留地安置补偿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失地农民失地后的长期利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生产、生活等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对留地安置这一补偿模式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完善留地安置补偿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解决城乡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利益冲突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土地征收范围过宽、征地补偿资金管理混乱等.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是根本原因,现行征地制度不完善是制度原因,缺乏统一的利益表达机构是组织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直接原因,以经济为指标的政府考核体制是间接原因.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重点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和和现行财税体制;改变单一的以经济为指标的政府考核体制;建立农民统一的利益表达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晋江市农民失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第二部分对失地农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指出了晋江市农民失地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合理;安置方法单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尚未健全。第四部分探讨提出解决晋江市农民失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包括: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采用多种安置方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部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即将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16-10918,10922
分析了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二是农村集体土地主体虚位;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残缺;四是农民的物质帮助权缺失。提出了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路径:一是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立法;二是科学设置农村土地权益,包括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性质为农民按份共有、明确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消除产权残缺与确保农民产权的完整化、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明确规定征地主体对原产权人合理补偿原则5点;三是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四是规范征地制度,包括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与控制耕地征收、确立公平补偿标准与规范土地补偿程序2个方面;五是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司法监督;六是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培植农民维权组织。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231-232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正在逐渐被征收。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由于地权主体不明、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征收补偿等原因,农民的土地权利经常遭到侵犯。提出了明确权利主体、实行三权分置、完善土地市场、提高农民意识、保障征地补偿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失地移民基本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村失地移民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失地移民的就业问题,提出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为库区筹措资金,构建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三峡库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征用数量逐年增长,由此而造成的失地农民逐年增加。据调查,1999年至2005年,我省由于征地造成的农业失地人口达35.49万人。其中,全部失地人口4.12万人,部分失地人口31.37万人。土地征用补偿费既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丧失土地所有权的经济补偿,也是对失地农民,尤其是全部失地农民最为重要的生存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融资探索因为法律规制、操作障碍和运作风险等原因大都进展不快,很多研究者提出修改法律以促进工作。笔者认为现阶段放开法律规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是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失地,从而创新性地提出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农民用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收益权质押获得较大额的资金解决农村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这种将土地未来收入流金融化筹集资金解决农民养老新思路,可以为农用地权利融资探索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河北省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生活状况变化,为城镇化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对河北省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分析引起失地农民生活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失地后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消费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地农民内部出现分异化态势.造成分异的原因主要是农民自身素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征地补偿安置状况、区位...  相似文献   

20.
依据吉林省典型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合作社、涉农企业及专业大户)中转出土地农民的调查,对农民的失地意愿、补偿意愿、再就业意愿和长期保障意愿进行了分析,并从转入主体与农民出租土地的原因、主体与农民的相互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农民在转出土地后对租金大部分满意,但除租金外,基本上得不到其他补偿,转出土地的农民对自己未来权益普遍担忧。80%以上的农民在转出土地后有再就业行为。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设置土地流转的制度底线、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