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秸秆直接还田与地力培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概况,秸秆还田墙肥土壤的作用,增产效益,及秸秆还田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随着农作物单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一方面从土壤中带走了大量的矿质营养;另一方面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人们只重视化学肥料的施用,而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土壤肥力消耗多,补充少。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物理性状变差,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一条简而易行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土壤肥力资源,增强农业后劲,夺取作物稳产、高产,增辟有机肥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业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成分,是我国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本文将主要探讨施用作物秸秆培肥作用及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增强农业后劲,提高粮食产量,近几年来,我省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秸秆机械化青贮氨化过腹还田、机械施肥、机械深耕等培肥地力机械化工程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6年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以秸秆堆沤还田效果最为明显;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有些农民为了图省事或片面追求产量,单一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殊不知造成了很大隐患。 1 存在问题 1.1 地力趋于衰竭。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团粒结构减少,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质含量下降,形成了掠夺性生产,使土壤后劲不足。 1.2 产品质量下降。化肥的单一大量施用,破坏了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量化指标虽然有所  相似文献   

9.
柏乡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起步较早且面积较大,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可提高夏茬玉米田的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秸秆对黑垆土的培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900kg·hm~(-2))、中(750kg·hm~(-2))、低(600kg·hm~(-2))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4种种植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试验,并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同等肥力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及商品薯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 112.45kg·hm~(-2)和89.1%;相同密度下肥力越高,单株个数、大中薯个数、单株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也越大;施肥量×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影响显著。综合来看,900kg·hm~(-2)施肥量与60 000株·hm~(-2)种植密度组合为该种植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发酵有机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秸秆通过一定方法发酵成有机肥,将该有机肥与复合肥互混用作底肥,研究其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复合肥375 kg/hm~2+秸秆肥15 000 kg/hm~2处理表现最好,产量达8 352.0 kg/hm~2。[结论]将秸秆发酵成有机肥是秸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免耕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a玉米连作的基础上,研究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增产1 012.5kg/hm2,增产率为17.6%。免耕覆盖可以减少玉米根部和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从而增加玉米籽粒中氮素含量;同时可以促进茎叶中的钾元素向籽粒和根部转移。免耕覆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比传统种植分别增加38.7%、22.8%、67%、41.6%,速效钾增幅较小,为3.0%,速效磷含量则表现为传统耕作比免耕覆盖高出1.20mg/kg。在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同层次之间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在110cm左右出现最大累积峰,而传统耕作最大累积峰出现在60cm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施肥量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肥料是玉米产量的物质基础,施肥总量不足、以及配比不当一直是尼日利亚玉米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试验目的在于通过采取施足底肥适量追施苗肥和追施不同氮素水平穗肥的方法,探索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以便为尼国中部气候、土壤相似地区的玉米合理施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设计不同处理试验,探索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产量所产生的效应,为秸秆直接还田、科学利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连续3年利用小区定位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生育期没有差异;各处理前期灌浆速率较低,以后逐渐上升,至末期籽粒饱满后灌浆逐渐停止。处理②~⑥灌浆速率至28 d基本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处理①(单施化肥)灌浆速率的高峰早于其他处理,后期灌浆速率较低,致使最终千粒重最低。[结论]前茬玉米全部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廖华俊  董玲  江芹  陈静娴  汪本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99-17601
[目的]为获得安徽地区最佳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和播种期,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促进稻草秸秆还田。[方法]2009年以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开展春马铃薯不同稻草覆盖模式和播种期对比试验,对出苗期、成苗率、产量、大中薯率和稻草还田率等综合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各个小区中,出苗最早的均是稻草+地膜覆盖模式的处理。4月1日测量时处理2马铃薯植株高度仅为9.25cm.而处理1稻草覆盖植株高度为13.25cm,稻草+地膜覆盖植株高度为16.50cm。4个不同播种时期,均以稻草+地膜覆盖模式马铃薯产量和大中薯率最高。稻草+土覆盖模式稻草秸秆还田效果最好。[结论]江淮地区在2月2日前后采用稻草+土覆盖进行马铃薯栽培较为合适,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稻草还田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杂草生长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秸秆覆盖栽培秋马铃薯能减少土壤泥沙流失57.1%~71.4%,有效降低地面秋冬季节极端温度,提高土壤渗蓄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特别是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加,比对照高2倍以上,稻草和玉米秸秆杂草量仅为对照的9%~57%,马铃薯产量增幅为33%~77%,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坡耕地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有利于保蓄水土,改良土壤性状,稳定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从微生物总数看,秸秆翻埋处理JH3>常规处理JH1>秸秆全层还田处理JH2;分层施肥秸秆表面覆盖处理BH3>分层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1>干混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2。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其中秸秆全层还田对于微生物总数的增加不明显,但有利于耕作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表面覆盖只进行土壤表层耕作造成了土层的"上富下贫",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0~10cm土层内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保存方法对玉米秸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玉米秸在不同保存方法 (露天保存、棚舍保存、青贮和氨化 )下 ,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 ,并选用 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去势本地黄牛来研究不同保存方法对瘤胃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保存方法对玉米秸 (粗蛋白 )CP、NDF (中性洗涤纤维 )、ADF (酸性洗涤纤维 )和WSC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对OM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对DM和OM瘤胃降解率的影响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对NDF和ADF降解率的影响不显著 (P >0 0 5 ) ,烘干和棚舍阴干DM、OM降解率显著高于露天晒干 (P<0 0 1)。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必要性,同时从9个方面对秸秆还田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工作应充分考虑秸秆还田的时间、粉碎度、病虫害防御,以及还田后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不同土壤类型的还田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