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发挥谷子在大田生产中的优势,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在延安旱地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为18.0万株/hm~2时,谷子产量最高,为7 847.40 kg/hm~2。因此,在延安部分地区大田生产中,张杂谷10号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河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张杂谷19号'产量的影响,以新抗旱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种植方式(干旱无膜、干旱覆膜及灌溉无膜)和5种密度(4.5万、9万、13.5万、22.5万、45万株/hm2)对'张杂谷19号'稳产和丰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溉条件下,'张杂谷9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8724.36 kg/hm2。而干旱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同样获得较高产量,与正常灌溉条件下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当种植密度为9万~ 45万株/hm2时,产量普遍提高到7700 kg/hm2以上,最高可达8654.33 kg/hm2。河套地区'张杂谷19号'播前灌溉1次足水、地膜覆盖及种植密度9万~45万株/hm2,可以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和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吉林地区谷子单产水平,20112012年在吉林地区开展了张杂谷系列谷子杂交种的适应性鉴定和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张杂谷9号、张杂谷10和A2×7136等5份材料均较当地主推品种九谷11增产,增产幅度为3.63%2012年在吉林地区开展了张杂谷系列谷子杂交种的适应性鉴定和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张杂谷9号、张杂谷10和A2×7136等5份材料均较当地主推品种九谷11增产,增产幅度为3.63%14.77%。张杂谷5号在公顷保苗37.5万株时相比其他品种呈极显著水平,平均公顷产量达7 022.40 kg。该杂交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米质优良,在吉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谷子杂交种单株优势强,适宜的留苗密度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新品种翔玉1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2 500株/亩、3 000株/亩、3 500株/亩、4 000株/亩、4 500株/亩),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翔玉18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翔玉18在兴山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 000株/亩,该密度下的产量为785.78 kg/亩,综合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是限制我国雨养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13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研究了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3号在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和15.0万株/hm2)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较为充足条件下,张杂谷3号的主要供水来自于0~100 cm土壤,稀植栽培条件下,其平均产量为6 787.78 kg/hm2,较对照常规品种冀张谷5号(平均产量5 518.43 kg/hm2)增产23.00%以上,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在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4.10 kg/(hm2·mm),是对照的1.26倍。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适宜稀植张杂谷3号杂交谷子。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环境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旱作农业和高粱机械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品种晋杂108号、汾酒粱1号、晋杂3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环境,即旱地、瘠薄地、水肥地,裂区为种植密度,设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粱12个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栽培高粱合理种植密度及最佳种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主要性状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相比水肥地种植环境,在瘠薄地和旱地种植环境下高粱株高降低,千粒质量减少,产量下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降低,而穗柄长随密度增加而增长,其中,正常水肥地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108号产量达到最高(7 143.7 kg/hm2),瘠薄地处理条件下汾酒粱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1 177.2 kg/hm2),旱地环境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34号产量表现优异(799.5 kg/hm2)。说明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机械化栽培高粱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不同品种谷子种植比较试验,结合种植结构战略部署,筛选适宜在和硕县栽培的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为今后试验示范及大田推广提供依据。二、试验品种及来源供试品种6个,分别为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张杂谷10号、张杂谷12号、张杂谷13号。6个参试品种均由张家口农业科学院提供。  相似文献   

9.
山西雁门关生态区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在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大力士、晋甜杂2号、晋甜杂3号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3个甜高粱品种均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农艺性状最优;晋甜杂3号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1 125 kg/hm2、尿素225 kg/hm2和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品质均较佳。综合分析,鉴选出适宜在雁门关生态区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为晋甜杂3号,密度为11.25万株/hm2,施肥量为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其产量及品质综合效益值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和灌溉次数对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灌溉量对红花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对红花生育期、株高(cm)、分枝数、花球直径、单株花球数、千粒重(g)、花绒产量(kg/亩)和子粒产量(kg/亩)等指标的研究,确定在红花生育期适宜的栽培密度为7000株/亩,灌水次数为2次较为适宜,每次灌水量60m^3/亩,灌溉时期为分枝期和现蕾开花期,红花籽和花绒产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灌溉次数对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选择高原1号大豆适宜的生长密度,发挥我省大豆的生产优势,试验通过三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大豆产量最高,因此,我省大豆种植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以夏播高粱晋杂30号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6个种植密度(11.25万,13.50万,15.75万,18.00万,20.25万,22.50万株/hm~2)对晋杂3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30号的株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反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在15.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达到峰值;晋杂30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研究表明,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晋杂30号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最终形成,15.75万株/hm~2是晋杂30号高粱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门源县优质油菜的最佳播种期、最佳种植密度、最佳施肥量和追肥量等大田生产技术参数,总结优质油菜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青杂7号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门源县开展不同播种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和追肥量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结果]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播种密度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施肥量以二铵270 kg/hm~2和尿素162 kg/hm~2,追施尿素37.5 kg/hm~2为最佳组合。[结论]合理的栽培措施可显著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洛阳地区适宜种植的甘薯品种和栽植密度,选取10个甘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其产量有所不同,食用型品种苏薯8号、徐薯32、烟25推荐作为洛阳地区适宜种植品种,适宜密度分别4000株/亩、4500株/亩和3500株/亩;兼用型品种推荐选用商薯19,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该研究为洛阳市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张杂谷8号在玛纳斯地区最佳种植密度和追肥处理方式。2016年~2017年在玛纳斯试验站设栽培试验,按照底肥20 kg/666.7m~2磷酸二铵、播期为5月10日、全生育期浇水5次,对张杂谷8号的密度和追肥方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密度19 000株/666.7m~2和头水追肥15 kg/666.7m~2、二水追肥5kg/666.7m~2组合处理情况下产量最高,籽粒产量达到375.13 kg/666.7m~2;谷草产量达到2 577.91 kg/666.7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4个密度水平(75 000、150 000、225 000、300 000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在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型,150 000株/hm~2密度下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00.82 g/株,穗部干物质质量为79.94 g/株,叶、茎运转率为24.73%、26.82%,叶、茎对籽粒的贡献率为8.55%、14.87%,产量为7 477.37 kg/hm~2,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3个种植密度,150 000株/hm~2为张杂谷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杂双2号的最佳栽培密度。[方法]设计4个不同栽培密度(12.0万、19.5万、27.0万、34.5万株/hm2),进行杂双2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以密度19.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3 939.15 kg/hm2,较其他密度处理增产均达0.01极显著水平,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个体和群体发育协调。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总角果数,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大,株高逐渐降低。[结论]19.5万株/hm2是杂双2号最适宜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张杂谷9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可以为其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指导。2011~2012年在张家口地区,从播期、密度、密度与氮肥互作3个方面,进行了张杂谷9号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张家口地区,张杂谷9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不同的生态区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播期,其中,暖区和较暖区可在5月中旬播种,冷凉区则须提前至4月中旬~5月初播种;旱地(仅靠自然降水)的适宜留苗密度为12万~18万株/hm~2,水浇地的适宜留苗密度为30.0万~37.5万株/hm~2。密度为18万~24万株/hm~2时,采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150和150 kg/hm~2,或者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0和300 kg/hm~2的施氮方法,谷子产量均能够达到6 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河南省夏谷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夏谷品种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豫谷28为试验材料,设置30、45、60、7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顶三叶宽、长及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株高、千粒质量、出谷率总体上变化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轻微差异。在低种植密度(30万~45万株/hm~2)或者高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顶三叶、穗部性状的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而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60万株/hm~2,顶三叶和穗部性状总体上变化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5个品种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等4个品种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最高,豫谷28在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顶三叶性状(叶宽和叶长)与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推荐夏谷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