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丽丽 《南方农业》2022,(6):102-105
我国提出了振兴乡村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融资难、人才支持不足等农村发展困境.基于此,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布署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节好内部经济压力;完善金融结构体系,指导融资与投资;加大科技投入等有效发展路...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该研究提炼了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发展实践中功能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村落转型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总结了中国乡村具有担负粮食安全任务、并联式现代化环境、家户小农主体、流动性多元化社会、聚落空间变革、发展基础薄弱等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树立城乡等值理念、重视粮食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培育壮大乡村二三产业、以精明收缩指导空间优化、巩固乡土文化和创新机制政策等中国特色乡村发展路径建议,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爱华 《南方农业》2021,(9):135-136
乡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经济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不断革新进步的当前,相关政府管理单位逐步认识到了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多方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提高乡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战  王新军 《南方农业》2022,(6):121-123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应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提高规划水平,对先进的农业产业生产模式进行宣传,从而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规模,最终推动农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农业产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及缺少先进性的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选择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退化及其主要退化类型——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研究归纳为4个方面:成因、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土壤性质的测定;恢复、调控措施的选择和土壤退化的顶级形式——石漠化的研究,对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介绍和评述,并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而展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受地质背景的强烈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叠加了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耦合作用,呈现地面流失和地下漏失的混合侵蚀机制。从土壤地表侵蚀产沙、土壤地下漏失、土壤侵蚀强度与分级标准、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等几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今后应该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途径与土壤流失/漏失定位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发展水土二元流失模拟模型,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保持功能定量评估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后续规划制订。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就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剖析农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供需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压力,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以及对发达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经验的理性借鉴。在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七个一批"的发展建议,即编制一批发展规划、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发展一批生态农场、壮大一批生态农庄、培养一批生态农民、构建一批信息平台。以此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环境宜居及农业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更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提升生态农业"养眼、洗肺、悦心"的生态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更好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清洁生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发展精品农业是立足于寒旱地区实际的现实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天水市为例,从寒旱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精品农业的资源禀赋出发,阐述了精品农业的含义和特征,提出了寒旱地区精品农业发展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精品农业思路认识;强化项目支撑,夯实精品农业驱动基础;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精品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精品农业“芯片”含量。为给寒旱地区构建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毕兰雪 《南方农业》2022,(2):160-162
以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其有效传承是乡村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基于当前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及乡村振兴政策贯彻的现实情况,结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其他因素展开研究,提出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促进村规民约法制化,推动乡村政治振兴、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  相似文献   

11.
村域尺度的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多功能特征与振兴方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科学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是分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该研究在考虑规划约束的前提下,从经济条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质量4个维度构建密云区乡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OFM网络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系统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在经济发展、交通区位等综合影响下,密云区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水库南部水库北部"的特点。其中,密云镇、穆家峪镇和十里堡镇内的乡村发展最为突出,其乡村发展均处于较高级别以上;古北口镇和新城子镇的乡村发展弱。2)将密云区乡村划分为经济交通主导高水平区、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资源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等7大类,其中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和经济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是主要的乡村发展类型,集中分布在不老屯、大城子、巨各庄、穆家峪、西田各庄、冯家峪和溪翁庄等镇。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村庄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叠加上较强的经济实力,乡村综合发展水平高。经济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村庄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也较高。3)基于多功能视角梳理各类型区的功能特征,遵循"重点发展优势功能、适度提升弱势功能"的思路提出村庄振兴建议,以期为制订差异化的乡村振兴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工程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农业工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基石、立梁架柱。农业工程管理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提升生态宜居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但目前中国农业工程管理尚未成体系,工程管理落后于技术管理,经营主体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发挥不够等问题突出,农业工程管理方法亟待改进、管理效率亟待提高。新时代农业工程管理关键要在理念与方法上全面创新。该文基于系统论和工程管理理论,创新提出了农业工程全系统整合、全要素集成、全环节优化、全方位协同的"四全"管理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体系分析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动态控制3个农业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强化农业工程顶层设计、部门分工、立法建设、监督评价的具体建议。该方法体系可为农业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农村低碳社区模式与效益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序推进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农村低碳社区建设对石漠化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石漠化严重的贵州省4个不同等级石漠化县为研究区,系统梳理8种典型农村低碳社区模式,对比分析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基本符合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与低碳社区的目标需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典型低碳社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验证...  相似文献   

14.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水土工程实现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优化耕地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该文重点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和工程解决方案;提高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服务的产品;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产村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要素融合和协作融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万忠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45-147,152
从区域优势、商品经济、市场需求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认为:(1)区域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特色农产品在产量、尤其在品质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需具有明显的优势;(2)商品经济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特色农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以及与市场容量相适宜的规模;(3)市场需求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改变人们的消费形式来扩展和创造市场需求。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加强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判断来避免市场风险。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探索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市场风险;(4)服务体系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尤其是要加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农业面临严峻的农业人口老龄化与农业人口减少的问题,且以小型田块和山地耕地居多,农业劳作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障粮食供应,振兴地方经济,日本正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日本农协协助制定了新的农业基本法以及农林水产信息化战略以支持农业的发展,并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农用信息系统、农村网络改造、农用航空、植物工厂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了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本以140.4万人且主体为老龄人口的核心农户实现了近1.3亿人口的主要粮食自给自足。日本农协多层级、多部门、全方位覆盖农业流程的服务,为智慧农业的落地助力。纵观日本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与成效,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应当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打通信息、人力、资源的流通渠道;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发挥好地方、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优势,立足乡村振兴角度对智慧农业技术进行长期的实证化研究;借鉴日本农协在农业生产、销售、推广、管理上的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夯实根基,有助于推进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智慧农业强国。  相似文献   

17.
面向乡村振兴的湘南宅基地整治潜力分区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宅基地空间分布形态、整治需求、外部环境和整治成本等维度构建宅基地整治理论潜力评估系统,结合景观分析法和改进的TOPSIS方法等对湘南地区典型乡镇的宅基地整治单元潜力值进行测算排序,并运用优化后的热点分析探究研究区各类型村庄宅基地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未来转型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地形条件、人均宅基地面积挖潜系数和宅基地平均最邻近距离是影响宅基地整治潜力的主要因素;宅基地斑块密度越高的区域,其景观破碎度也高;2)研究区宅基地整治潜力热点区集中在东北丘陵区和东南山地区两处,冷点区集聚在中西部的镇中心平原地区;3)综合宅基地整治潜力评价和村庄分类结果可将各类型村庄划分为若干宅基地整治梯度级,其中村庄整治潜力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环境脆弱型、集聚提升型、传统村落和均衡发展型、农业生产主导型;4)通过打破村级行政区划壁垒可将全域划分为7个典型的国土综合整治模式区,并可通过挖掘典型片区的优势资源与特色元素确立\  相似文献   

18.
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土空间优化是促进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喀斯特地区生态和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生态功能协调方法和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19.
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和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也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社会经济建设缓慢甚至衰退等问题。科学揭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机制,对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重庆长寿区为案例区,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地理探测器、OLS模型等方法,探测出劳动力转移强度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乡村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明月山区和东南黄草山区高,西南-中部低丘区低,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影响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老龄化、人均耕地资源、地面坡度、劳动技能培训,各因素对劳动转移强度分异决定力值分别为0.410、0.396、0.363、0.301;劳动力转移强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2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基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分异机制,不同强度区域应因地制宜,从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为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