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晋棉11号特性探讨育种目标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选育晋棉11号的成功实践,认为在新品种培育中,要以抗病优质为前提,早熟丰产为目标。丰产性选育时,要在保持现有品种的铃重和结铃性的基础上,注重衣分的选择,早熟性要注重选择铃期短,成铃速度快、内围铃多、早而不衰的品系,使丰产优质抗病三者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有利于新品种育成。  相似文献   

2.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辽棉25号(辽3045),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2001年以早熟抗病品系辽206为母本、以中熟高产优质品种中棉35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9代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201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一中棉所4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保持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特征特性的基础上,经定向系统选育和比较试验育成的优良群体,属常规抗虫棉。于2002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特征特性中棉所41号生育期132天左右,早熟性好,属早中熟品种。植株近塔形,Ⅰ-Ⅱ型果枝。该品种出苗性能好,前期生长发育快,中期开花结铃集中,苗齐  相似文献   

5.
以优质、丰产的育种材料H10 9为母本 ,与抗病、早熟的中棉所 16选系中 662为父本杂交 ,经 9a 18代的南繁北育、病圃锻炼和生态育种等手段 ,最终选育出优质、高产、早熟、抗病虫的短季棉品种中棉所 3 6。该品种生育期 113d ,霜前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 16.8% ,在兼顾丰产性的同时 ,注重纤维品质优良性的筛选 ,属优质高效棉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豫棉四号(原郑4107),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区试、黄河流域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早熟性和出苗情况综合评定居首位。先后90多点、次试验,平均皮棉产量比目  相似文献   

7.
在机采棉技术推广过程中,选择引进适宜机械化采收要求的品种尤为重要。经过几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新陆早68号具有早熟性好、抗病能力强、丰产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适宜机械化采收、综合效益高等特点。本文总结了新陆早68号在精河县种植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辽棉14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从1984年配制的杂交组合“692*1038”后代中选育出的早熟、抗病、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1996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命名。辽棉14号早熟性好,抗病性强,产量优势明显,纤维品质优良,符合国家棉花育种目标要求,在未来的几种中,将广泛地应用于辽宁等特早熟棉共和黄河流域夏播棉区。  相似文献   

9.
豫棉四号(原郑4107)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棉花新品种。1984—1988年,该品种经过品系试验、省区试、黄河流域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早熟性和适应性均超过晋棉七号、中棉12号、豫棉一号和冀棉八号,是目前国内综合性状较好的一个棉花新品种。1989年4月  相似文献   

10.
<正>棉花—小麦间作套种突出小麦早熟、棉花早收"双早"技术。10月下旬晚播小麦预留棉行,下年4月下旬晚春套种中早熟棉花品种。1品种选择小麦品种选择边行优势强、优质、高产、抗病的基础上且适合晚播、早熟品种,一般选用邯6172、邯农1号等抗旱节水品种;棉花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中后期长势强的中早熟杂交种或中早熟常规种如:邯686、超早1、2号短季棉花等品种。2田间模式棉麦套种,145厘米为一条带,采用"5—2式"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4号(原名盐杂1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以苏棉15号(91-1186)和泗棉3号选系配组选育的杂交棉。1997~2000年继续做杂交,同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于2000年育成。2001~2003年经江苏省杂交棉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鉴定及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优质的特点。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12.
新陆中26号是巴州富全新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早中熟陆地棉品种,于2006年2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因在尉犁县、库尔勒市种植中早熟性好,2006年引种到巴州早熟棉区且末县试种,不但正常成熟,而且比其它早熟棉品种增产潜力大、衣分高,北疆多个早熟棉区已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13.
辽芝7号芝麻新品种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辽芝2号种植材料中早熟、低脚、多蒴变异株系选育而成的,该品种抗病、抗逆性强,丰产性、成熟一致好,成熟期早,经多年多点鉴定试验,增产显著,丰产性稳定,2010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登记.  相似文献   

14.
选用两种熟性不同的棉花品种,在北疆比较其棉铃发育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特早熟品种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3号棉铃生长发育快,蕾铃多,但蕾铃脱落率较高,植株自下而上果枝第一果节棉铃发育所需积温逐渐减少;早中熟品种中棉所35号和冀棉668生育期较长,比特早熟棉长7~8 d,棉铃的成铃率较高,单株平均成铃数也比早熟棉多1.2~2.5个,中部和下部棉铃发育所需积温变化不大,但自上部第6果枝棉铃发育所需积温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一、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早熟或早中熟、株型紧凑、适宜密植的品种。在轻病田或种植年限少的棉田应优先选用杂交棉品种,如标杂A、皖杂14号等,在壤土及戈壁滩地可选用邯棉103、冀棉958、冀棉169、博陆早1号等,下潮地可选用新陆早12号、中棉所50号等。重病棉田一定要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早熟棉品种邯258是以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结合辐射处理选育的优质、抗病、早熟棉HS572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邯棉802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逆境胁迫、异地鉴定、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良性状,201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2015007号)和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15009号),适宜在黄河流域晚春播或麦棉、菜棉两熟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中棉14号和中375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新选育的夏棉新品种(系),现将其特性介绍如下。一、中棉14号原编号中657,是中棉所以211×辽6913杂交育成的夏棉新品种。该品种通过两年全国黄河流域夏棉品种区试,无论在早熟性、丰产性、耐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方面,均比对照品种(中10)优越。产量稳居参试品种之首,年年名列第一。1988年生产试验,8点  相似文献   

18.
短铃期特早熟棉花新品种石早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早3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含有瑟伯氏棉血统的SGK321为母本、以含有亚洲棉血统的矮早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实现了棉花品种早熟性的重要突破。该品种全生育期109 d左右;铃期45 d左右,较一般陆地棉品种短15 d左右。在冀中南棉区可实现麦后直播种植。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4013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差异规律,为新疆南疆地区选择适宜熟性品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设置中早熟品种(中棉所96A)、中熟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73号),分析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时空分布及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中熟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73号)的株高、茎粗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中棉所96A),塔河2号、新陆中73号的株高较中棉所96A分别增加了22.28%、9.84%,茎粗分别增加了25.01%、11.55%,中熟品种的果枝始节高度大于中早熟品种;“三桃”比例中伏前桃表现为塔河2号>新陆中73号>中棉所96A,伏桃为中棉所96A>新陆中73号>塔河2号,秋桃为新陆中73号>塔河2号>中棉所96A;棉铃空间分布上,中棉所96A的棉铃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内围铃,而塔河2号和新陆中73号则分布在下部、上部内围铃;中熟品种中部外围铃的蕾铃脱落率高于中早熟品种相同部位;中早熟品种的单铃重显著高于中熟品种,中棉所96A的单铃重较塔河2号、新陆中73号分别增重了3.15%、7.73%,中棉所96A与塔河2号的籽棉产...  相似文献   

20.
中长绒棉具有纤维品质好、高产、抗病、早熟、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异等特点。2008年我师引进中长绒棉品种新陆早39号,为了进一步掌握新陆早39号的栽培特性,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设置了小区密度对比试验,研究在本地气候、栽培条件下新陆早39号最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