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异多彩的岩溶奇观()保护区的溶洞内容丰富,洞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使人惊叹不已,给保护区中神出鬼没的水与在地下伸延奔流的地下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保护区是一个有15万亩森林植被的绿色宝库,但地表水系极不发育,只有一些季节性的小溪,短暂的壅水,零星的蓄水池塘,大量的降雨水很快就会在地表消声匿迹,不知去向。一次,我们在陇瑞保护区的腹地宿营,正吃晚饭,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在上空轰响,在密集的石峰中引起了巨大的回声。虽然保护区都是严严实实的岩石之地,但好象整个保护区都在颤抖着。闪电用它耀眼的蓝光划…  相似文献   

2.
革海很有特点。它是贮存在岩溶地貌中的中国最大的天然岩溶湖泊——这意味着它的下面是罅隙密布的落水洞。它是人们千里迢迢趋之若鹜的观鸟胜地——那里的冬天有全球数最最多、密度最高的黑颈鹤种群。2008年9月,我来到云贵高原中部顶端的乌蒙山麓,采访这块贵州高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中国极为难得的高原湿地。  相似文献   

3.
河池市石山区农林经营开发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全国有喀斯特总面积约10000多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贵州、广西、云南3省(区)总面积3280万hm^2,石漠化总面积达670.8万hm^2。广西有200多万hm^2石漠化山地,占石山面积29%,石漠化地区遍布79个县(市、区),涉及贫困人  相似文献   

4.
广西西北部的凤山县,有数个天窗如串珠般由地下河连通的世界奇观—三门海天窗群,洞道高度世界第一、连续长度最大的特大型喀斯特洞穴—马王洞,中国二叠系发育最长洞穴—江洲地下长廊……凤山完好地典藏着洞穴、地下河、天窗、天坑、竖井、天生桥、峰丛、峰林、边缘波立谷、洼地、岩溶泉等系统完整、全球罕见的喀斯特美景。  相似文献   

5.
石旮旯里生“金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定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岩山区,全县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84.27%,石漠化面积占40.7%。其中,坪上乡的石漠化程度尤为严重。就是在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里,普定县积极尝试种植冰脆李,在石旮旯里创造出生态恢复、农民增收、壮大地方经济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国土绿化》2013,(2):12-21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省份。贵州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独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国土绿化工作。2007年,贵  相似文献   

7.
正广西西南边陲有一片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其中有一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一片世界上罕见、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季雨林。雨林里有一种鸟,当地村民把它叫"隐士",见过它,但不认识,也不知道在深山里生活了多久。直到2008年,中国鸟类学家周放及学生蒋爱伍共同撰写的《广西发现鸟类新种》论文在世界最权威的鸟类学术刊物《The Auk》上发表,人们才知道它叫弄岗穗鹛。  相似文献   

8.
关于广西石漠化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指喀斯特极其发育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致使土壤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多来,笔者先后对20多个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深刻感觉到石漠化治理是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正>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位于重庆市南川区的东南部山王坪镇境内,是我国首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公园总面积708公顷,森林覆盖率93.5%。公园位于大娄山主峰金佛山东缘二级台地之上,海拔1200米~1570米,属典型的切割高原型中山台地地貌,石林、石芽、溶洞、落水洞、峡谷、干沟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由落叶与常绿阔叶林、灌木林等组成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态服务功能强大,茁壮成长的柳杉林、水杉林是石漠化人工治理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森林退化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减少、流失量增加;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有机总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存在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坑>石沟>石缝>石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第1主要因子由植被类型决定,第2主要因子由小生境类型所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为表层最高,呈表聚化现象;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影响显著;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大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不同侵蚀场地土壤颗粒分布及可蚀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西南喀斯特最为典型的坡地、洼地和落水洞为研究单元,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坡地、洼地和落水洞土壤颗粒的分布规律和土壤可侵蚀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质量分数分布,坡地为砂粒(42.25%)>粉粒(36.33%)>黏粒(21.42%);洼地为粉粒(51.80%)>砂粒(32.61%)>黏粒(15.59%);落水洞为粉粒(51.65%)>砂粒(31.67%)>黏粒(16.68%),坡地以砂粒为主,洼地和落水洞以粉粒为主。土壤可侵蚀性K值变化范围:坡地为0.07~0.22,洼地和落水洞分别为0.26~0.33和0.25~0.32,坡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强于洼地和落水洞。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可侵蚀性K值与砂粒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沉积易形成质地较细,结构良好的土壤,但形成的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易发生二次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地区,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溶蚀,地表水多数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随着地质抬升和地下水进一步向下溶蚀,就形成了洞穴。有些洞穴还处在有水的阶段,这就是常说的水洞或尼涮,而有些地下水在洞穴的下层形成了新的通道,洞穴已经脱离了地下水,形成了旱洞。  相似文献   

14.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龙云叁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119-120
沾益县岩溶地貌面积2 054.8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2.98%,其中已形成石漠化面积56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0%。伴随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库塘淤积、灾害频繁。探讨了石漠化治理模式,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云阳龙缸原始风景区地处重庆市云阳县清水乡境内,总面积约217平方公里,核心区17.2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龙缸天坑的喀斯特地貌、石笋河的岩溶地貌和悬挑长度世界第一的云端廊桥为主要特色,是自然科学的博物馆、地质景观的大观园。其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被众多户外爱好者称为长江三峡最后的香格里拉、户外旅行者和探险家的天堂。  相似文献   

17.
八、四季花果不断,众猴乐居家园 弄岗自然保护区,峭壁千仞,有着奇特的岩溶地貌。莽莽苍苍的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繁多,花果四季不断,是一处猴类生存理想的家园,栖息着多种猴类动物,其中白头叶猴、熊猴、黑叶猴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贵猴类。  相似文献   

18.
十、走进蛇区观蛇态弄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岩溶森林生态的代表。奇特的岩溶地貌,形成了众多的洞穴、石缝。茂密的森林植被,为爬行类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条件。在这里生存着20多种蛇类,这些蛇类又给保护区多添了一层神秘。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是历经1.3亿年的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蛇在爬行动物中约有3000多种,我国有2000多种。白垩纪早期,蜥蜴为了长期适应穴居生活,身体变细长,四肢退化消失,进化成了蛇。蛇是爬行类中最后进化形成的。在漫长、激烈竞争的进化岁月中能够繁衍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岩溶地区缺土缺水缺林、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复垦方法对采空区进行生态恢复难度很大,菌根技术在喀斯特岩溶矿区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平果铝矿区菌根种类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微生物活性熟化复垦地新耕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对优势菌株进行筛选,用穴内平面撒播菌剂法进行接种试验和增益对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为喀斯特岩溶地区平果铝矿区筛选到优势土著VA真菌菌种的3个优势菌株E11、E16和E20,该优势菌株对矿区复垦的先锋植物——大豆、玉米、银合欢、宽叶雀稗等有较强的侵染能力,能使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在平果铝喀斯特岩溶矿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荔波喀斯特森林4种木本植物水分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气候湿润,但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储水能力差,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土层下广厚基岩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水分机制。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测定植物清晨水势的方法,选取贵州南部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及因人类砍伐退化的喀斯特灌丛,分析测定其中4种常见优势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氢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相关模型计算水源贡献比;探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无论雨季或旱季,表层岩溶带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各植被类型都主要利用土壤水,在降水减少的10月,灌木林和原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的用量比例提升,而次生林对土表水的用量更高。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常绿小乔木香叶树利用表层岩溶带水比例最高,显示其较深的根系;而落叶乔木圆果化香表现为较浅的根系和干季表土水利用比例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