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蔗根施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和甘蔗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同剂量下,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相当,对甘蔗蓟马防治效果优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可作为甘蔗害虫防治中的替代农药,使用剂量以60~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FTD),对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在花生植株及土壤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两年三地试验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在花生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式,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5~12.1d和9.8~13.3d。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按照推荐使用上限量3750g a.i./hm~2和推荐上限量的1.5倍5625g a.i./hm~2,于花生播种时一次性使用,收获时在花生植株、果壳、籽仁以及0~15cm耕层中的最终残留量0.01mg/kg,低于国标0.2mg/kg的限量。表明,当花生播种时一次性使用剂量为3750~5625g a.i./hm~2的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收获时产品是安全的,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在现有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对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科得拉)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每667m~2施用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2kg,对甘蔗蛀茎螟虫的防效可达60%左右,对蛀蔸螟虫的防效可达90%左右;甘蔗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较常规防治低53.0和18.1个百分点。同时,对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防治效果明显,累计已在云南德宏蔗区推广应用32666.6 hm~2。  相似文献   

4.
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和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对蔗头象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蔸、培土,每公顷施75、90kg,对蔗头象虫的防效均达70%以上,可作为蔗头象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公顷施75~90kg(有效成分2.7~3.24kg)为宜.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采用不同农药处理甘蔗,以无农药处理为对照,以此研究不同农药处理对甘蔗枯心率、蚜虫为害株率、螟虫蛀率、有效苗数、株高、茎径、每公顷的有效茎数、产量及产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农药处理的甘蔗枯心率、螟虫蛀茎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每公顷的有效茎数、产量及亩蔗茎含糖量在农药处理下均高于对照,以1%苏云金杆菌·噻虫胺颗粒剂处理表现较好,分别比对照大390条/亩、1.79吨/亩、0.267吨/亩;组合药剂(3.6%杀虫双颗粒剂+70%噻虫嗪)产量比对照大1.59吨/亩。综合分析得出,施用1%苏云金杆菌·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绵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甘蔗种植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3种杀虫剂及不同施用时期、不同用量防治甘蔗害虫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甘蔗大培土时,40%福戈600g/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甘蔗螟虫防治用药进行示范和推广;2%吡虫啉颗粒剂30~45kg/hm~2对甘蔗叶部害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甘蔗叶部害虫防治用药进行示范和推广;所有参试农药对枯心苗和金龟子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蛀茎和蛀蔸螟虫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6个处理的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等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667m2用0.4%科得拉颗粒剂2.5kg或40%福戈水分散粒剂40g或30%度锐悬浮剂60m L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较好,与对照5%杀单·毒死蜱相比,对螟害株的防效依次为:83.7%、30.5%、19.1%;对螟害节的防效依次为89.4%、44.7%、40.2%。可作为甘蔗螟虫防治用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4种农药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甘蔗苗期的枯心苗防治效果最好的是3.6%加强型杀虫双,其次是20%毒死蜱,最差的是5%异丙特丁硫磷。对整个甘蔗生长期的螟虫为害蔗茎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是20%毒死蜱,其次是3.6%加强型杀虫双,最差的是8%毒·辛。4种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都好,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建议在今后甘蔗大田生产应用中,20%毒死蜱颗粒剂和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可相互替换使用,每667m~2用药量分别是1 kg、6kg,分别在甘蔗种植和苗期管理上使用,8%毒·辛和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暂时不做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潘波  方佳  林勇  姜蕾  楚小强  刘迎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72-2277
为了解蚯蚓急性毒性试验过程中丁硫克百威降解产物克百威的动态变化。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检测土壤中克百威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浓度的90%丁硫克百威原药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在土壤主要代谢产物克百威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蚯蚓的毒性。结果表明:当90%丁硫克百威原药的浓度为42.74、85.47、170.94、341.88、512.82 mg/kg时,试验第7天,土壤中克百威的浓度分别为12.941、25.272、56.652、104.984、143.870 mg/kg;而当20%丁硫克百威制剂的浓度为42.74、85.47、170.94、341.88、512.82 mg/kg时,试验第7天,克百威的浓度分别18.445、41.793、67.709、119.515、144.538 mg/kg。第7天时丁硫克百威原药和制剂在土壤中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170.514、113.757 mg/kg,实际测得的丁硫克百威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已演变成丁硫克百威及其降解产物的联合毒性。土壤中克百威的浓度,与添加丁硫克百威的浓度、时间呈正相关,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在土壤中的代谢能力及其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均高于原药。  相似文献   

10.
COUNTER10%颗粒剂对甘蔗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5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每公顷施COUNTER10%颗粒剂20、25、30kg,对蔗龟的防效达85.79%以上,对蔗螟的防效在80%左右,可作为蔗龟、蔗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每公顷以20-25kg为宜。  相似文献   

11.
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能用非自然寄主大蜡螟人工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100.46%,平均羽化率为86.32%.古巴蝇喜欢温暖潮湿,在26~28℃、相对湿度75%~85%时,生长发育最佳,生物学周期为25~40d.接种(寄生)至化蛹为8~10d,蛹期为6~10d,雄蝇寿命3~6d,雌蝇寿命20~30d.0℃以下的低温和42℃以上的高温对古巴蝇的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不利,古巴蝇蛹在8~10℃保存5~10d羽化率不受影响,但蛹期相应延长.本研究对指导广西蔗区应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8-18W太阳能双波诱虫灯的单灯诱虫数量,随灯泡功率的增大渐趋增多;对稻螟蛉、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叶蝉等稻田害虫的诱集峰次明显,预警作用较强;对稻螟蛉、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有效控制距离分别为50 m、30 m和20 m左右,近灯区的虫量比远灯区可下降3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氟虫腈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幼虫的LD50值各为0.1749 μg/g和10.1352 μg/g。经氟虫腈亚致死剂量(LD15)处理后,二化螟和大螟幼虫羧酸酯酶(CaE)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的比活力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均显著增强,而多功能氧化酶(MFO)则显著降低。二化螟CaE和MFO的米氏常数(Km)经氟虫腈处理后均显著增高,而GST的无显著变化;大螟CaE、GST和MFO的Km均极显著降低。这表明氟虫腈在二化螟和大螟幼虫体内的代谢途径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2种螟虫体内解毒酶对底物亲和力的不同可能导致两者对氟虫腈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著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期大螟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水稻穗期大螟的危害,笔者针对性地开展了不同药剂、喷液量和用药时间等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稻丰散、阿维·二嗪磷、阿维·三唑磷、阿维·杀螟松、乐果·三唑磷和唑磷·敌百虫等对大螟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水稻穗期大螟的防治药剂。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和稻丰散不仅在大螟卵孵期使用效果好,而且对低龄幼虫的杀灭效果也较明显。在常规喷雾施药时,每hm2的喷液量以1 000 kg较为适宜。大螟偏重发生时,宜在卵孵始盛与高峰期连续用药2次,必要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或田间危害始见期,再复查补充用药1次。  相似文献   

16.
稻蛀螟类是水稻常见害虫,为查明稻蛀螟发生为害情况和探索在一定精度保证前提下简便、快捷地估计螟害株密度的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稻田稻蛀螟发生为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稻丛螟害株密度m和稻丛螟害零频率P0分别拟合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双曲线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常用函数模型及Gerrard-Chiang模型和Wilson模型。结果表明,龙吉稻田发生的稻蛀螟种类为三化螟[Scri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其中早稻以大螟为主,晚稻则以三化螟占优;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从分蘖后期至乳熟期均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晚稻分蘖后期的螟害株密度明显高于早稻同生育期的,而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在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等同生育期间的差异不显著;用螟害零频率估计早、晚稻和早-晚稻螟害株密度的最优模型分别为Gerrard-Chiang模型m=1.164 9(-ln P0)1.045 4、双曲线函数模型m=-0.943 5+0.951 3/P0和m=-0.952 5+0.958 3/P0。应用这些模型在相应稻季可根据三化螟和大螟为害的零频率便捷、有效地估计螟害株密度。  相似文献   

17.
Nitrog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velopment of herbivore populations.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plants can normally increase herbivore feeding preference,food consumption,survival,growth,reproduction,and population density,except few examples that nitrogen fertilizer reduces the herbivore performances.In most of the rice growing areas in Asia,the great increases in populations of major insect pests of rice,including planthoppers(Nilaparvata lugens and Sogatella furcifera),leaffolder(Cnaphalocrocis medinalis),and stem borers(Scirpophaga incertulas,Chilo suppressalis,S.innotata,C.polychrysus and Sesamia inferens)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s.The optimal regim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irrigated paddy fields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fertilizer-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8.
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及其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绝大多数的室内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性、食物消耗和利用、存活和生长发育、生殖和种群动态以及整个群落均有促进作用。但也有少量研究发现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表现无明显影响,甚至对极少数昆虫有负作用。在亚洲,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钻蛀性螟虫种群的猖獗发生与稻田施用氮肥有关,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对这些害虫的种群发展均有促进作用。为了有效地降低稻田氮肥的施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必须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