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省果蔗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福建省果蔗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概述,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4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省果蔗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世明 《福建甘蔗》2002,(1):10-12,17
  相似文献   

3.
漳州市果蔗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我省漳州地区果蔗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果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果蔗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贵州果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贵州果蔗发展对策,并提出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促进贵州果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几年来福建省果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做好果蔗生产规划,增强市场意识,搞好生产经营,继续开展果蔗品种资源搜集,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展果蔗保鲜技术研究,探讨旨在实现果蔗供应的错开植期或应用温室大棚设施栽培果蔗研究、扩大蔗汁饮料生产规模以及做好销售工作等几个集规划、生产、研究与销售于一体的实现果蔗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西黑皮果蔗产销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广西黑皮果蔗种植的现状,详细了解广西黑皮果蔗种植的分布、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分析广西黑皮果蔗种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我国果蔗生产的情况,及其在栽培技术、品种选用和品质上等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提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育种方法与栽培措施,进行深加工,加强资源的研究与综合利用,建立果蔗繁育基地等来解决。最后,作者认为果蔗是一种很有市场潜力的天然果品,可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市果蔗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加快了果蔗产业的结构调整,2002年全市面积达1534公顷。随着面积的逐年扩大,果蔗销售难矛盾又凸现出来,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文中针对诸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供探讨。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温联果蔗”产业的发展过程、产业优势、发展目标以及果蔗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温联果蔗”产业的发展措施;讨论了“温联果蔗”产业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陈謇 《中国糖料》2005,(4):35-37
根据发展果蔗种植后土壤地力下降、障碍因子增多的情况,通过调查温岭市果蔗施肥现状和果蔗地土壤地力现状,分析施肥对果蔗地土壤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果蔗自身植物营养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西北的河池、桂南的南宁蔗区的5个县29个点甘蔗出苗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232.856万亩,与去年比较同比减少8.614万亩,主栽品种为新台糖22号;河池地区甘蔗主栽品种为新台糖16号;从每亩苗数看,2013年南宁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每亩苗数均少于2012年.河池蔗区宿根蔗每亩苗数明显高于2012年,新植蔗苗数比2012年略少.在螟害枯心率方面,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的螟害枯心率均比2012年低,在黑穗病株率方面,南宁蔗区各调查点的黑穗病株率比2012年高.河池蔗区的感染率很低,新植蔗几乎没有发现黑穗病株,宿根蔗的平均病株率仅为0.79%.  相似文献   

12.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东临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是闽东乃至我省茶叶主产区.茶业已成为发展周宁县农村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奔小康的主要来源,在周宁县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段家祥 《中国茶叶》2006,28(4):10-11
一、茶叶生产现状 1.政策启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茶业是山东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日照市岚山区采取土地优惠、减免税费等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单位、集体、个人参与茶叶生产与流通,该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共从支农财政资金中拿出586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发展新茶园5万多亩。目前,全区茶园面积已达8万多亩,成为山东省的重点产茶区。胶南市为打造地方品牌,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是蔗螟种类多、发生期长、整年交替危害, 危害较为严重。防治对策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采取以化学防治保护苗期株,以生物防治控制后期危害, 以人工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把蔗螟控制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甘蔗健康脱毒种苗生产技术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利用茎尖离体组织培养与热水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产的无病无毒的健康种苗,在出苗、分蘖、生长速度、株高、茎径、有效茎及产量等方面与对照比有显著差异,蔗茎增产幅度达26.65%~69.39%。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果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150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的多数农艺性状、全部产量性状、绝大多数商品性状和全部工艺性状及抗螟性等都具有正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效果最佳的浓度;浓度为1∶50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多数农艺性状、多数产量性状、多数商品性状、大多数工艺性状等都具有正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的效果次佳的浓度;浓度为1∶75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的多数农艺性状、全部产量性状、多数商品性状、多数工艺性状等都具有负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效果最差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徐应善 《中国茶叶》2006,28(2):22-23
一、茶产业发展现状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茶叶是当地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1593-1597),时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曾写有《竹屿烹茶》一诗:“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早在隋唐时期遂昌已是全国55个产茶县之一,1974年遂昌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年又被列为全国八大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茶叶“双万工程”、“名优茶项目”,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外大豆大量进口的现实情况,探讨了黑龙江省大豆发展方向。提出了以确保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重点发展食用大豆和靠国家投入发展油用大豆的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汉中红茶生产现状,分析了红茶生产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今后汉中红茶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ane burning before harvest is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 Harvesting of un-burned or green cane, whether by mechanical or manual means, increases trash delivery to the sugar mills with consequent losses in sugar recovery and increased transport costs. The self-defoliating trait, in which the leaves fall naturally as the cane matures,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green cane harvesting. The effects of the self-defoliating character on cane production and sugar concentration had not been determined. Trials were superimposed on commercial cane of two cultivars (CC 85-63 and V 71-51), in which leaves were artificially removed to simulate the self-defoliating character. The two cultivar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leaf removal treatments. CC 85-63 with only four leaves per stem produced similar levels of cane with similar sugar concentration to the controls with 10 leaves per stem. In V 71-51, cane production decreased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decreased from eight leaves per stem found in the controls. Nevertheless, in both cases, high levels of productivity of more than 16 t recoverable sugar/ha in 13 months were obtained with only four leaves per stem in both cultivars. In CC 85-63,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individual leaves increased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was reduced, whilst in V 71-51 no compensation was observed. Lodging in both cultivars tended to be less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decrea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reeders can develop self-defoliating cultivars with a minimum of 4 to 6 leaves per stem, which are highly productive in terms of total sugar production and which also maintain acceptable levels of recoverable sug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