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著;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2.
1987~1996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饲养抢救研究中心先后抢救、收容、饲养羚牛15只。通过10年来的饲养经验,就技术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开展和完善这项工作。羚牛(Budorcaslaxicolor)又称扭角羚,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羚牛有4个亚种:喜马拉雅扭角羚、不丹扭角羚、四川扭角羚、金毛扭角羚。后两个亚种是我国特有种,主产在我国四川、甘肃、秦岭一带以及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羚牛由于稀少,特别珍贵,除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肉有滋补作用外,它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羚牛的生态特征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从其亲缘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 17 日、来自荷兰王国的游客HUUB等一行 6 人,冒雨在高黎贡山东坡白花岭旅游度假区附近的芒岗村种下了 8棵珍稀树木──红椿树,从而翻开了高黎贡山生态旅游的新篇章。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1994年后先后推出的观鸟、登山探险、古道寻梦、原始森林考察、天然高山温泉沐浴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好评.今年春节后,高黎贡山森林旅行社开始策划在高黎贡山种植生态旅游纪念树的活动,而荷兰游客在这个植树造林的最佳时节到来,使策划变成了现实。旅行社人员、村民、游客一起协商后达成协议:由游客花费…  相似文献   

4.
王罡 《陕西林业》2008,(5):43-43
截至2008年9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羚牛种群共繁殖成活羚牛6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持了中心作为世界最大羚牛人工饲养种群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高黎贡山是中国境内众所周知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天行长臂猿、怒江金丝猴、戴帽叶猴、小熊猫、云猫、羚牛、红鬣羚、白尾梢虹雉、血雉、火尾绿鹛等珍稀动物的学名近年频繁现身媒体宣传。然而对公众而言,这些陌生的、带着生僻字或拗口的动物名称通常只是遥远神秘的符号,人们对它们的生活和习性不甚了解,甚至可能连它们的形态模样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正野性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钟情高黎贡山,高黎贡山也开启了"影像保护自然"的时代。5月,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开始为高黎贡山带来降水,高黎贡山已基本结束旱季,进入雨季。这时候的高黎贡山气温回升、雨水初临、温和湿润,植物生长、动物繁衍、森林葱郁、繁花盛开、生机盎然……这是高黎贡山最美的季节。一群追寻自然之美的人,拿着相机,穿梭在高黎贡山的林间,行走在怒江江畔。他们用感官探索着高黎贡山的自然之美,用镜  相似文献   

7.
高黎贡山北起西藏,南达缅甸,绵延600多公里。神奇的高黎贡山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早已闻名于世,而它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却一直鲜为人知。1999年,我在高黎贡山地区采风,许多有趣的活动让我们记忆犹新。高山采野菜清明节后,随着高黎贡山积雪融化,牛尾巴菜(学名星花粉条儿菜)、野苤菜(学名苍山野韭)、山葱(学名多星韭)、苦菜(学名长柱鹿药)等各种各样的野生蔬菜便悄悄地破土而出。山区半山区的青壮年男女便开始结群上山采野菜。一天,我到高黎贡山西坡采访时,在界头参与了一次长途跋涉的采集活动。大约清晨6点钟,大地还完…  相似文献   

8.
漫游白花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景舒宗范曾经去过大海,便向往高山。到大自然中去,这也许是人的一种不能。踏着深秋的绚丽,我们来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的白花岭。这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据邀请单位——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处赵晓东处长讲,是陪同保...  相似文献   

9.
金毛扭角羚是一种大型、古老的有蹄动物,简称羚牛。属偶蹄目牛科,亚科动物。分为4个亚种:不丹亚种,主要分布于西藏;指名亚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亚种,主要分布于四川;秦岭亚种,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而秦岭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由于毛色为金黄色,远看近白色,故又称金毛扭角羚或大白羊。  相似文献   

10.
总希望有那么一天,回到我30年来缱绻于怀,当年历经磨难而主却又梦绕魂牵的第二故乡,那个傍依高黎贡山,被香果树和竹林严严实实围住的小山村。 沿着村边硕大的仙人掌和缀满红花的刺木瓜蓬围成寨墙的小路向前,千折百回、蜿蜒如线的盘山小路会引着你登上云霭缭绕、雄浑苍茫的高黎贡山之巅。当你远眺杉木、刺竹、大树杠鹃……,满山满谷绿荫如盖、岚岚山风中阵阵绿色的波涛在你脚下涌动,伴随着不知从何处飘来的丁香花、栀子花浓郁的芬芳,无际的思绪便会在你心旷神怡的心底躁动不止。令人敬畏的高黎贡山,千百年来哺育着桀傲不驯的怒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曾多次陪同外国观鸟爱好者到高黎贡山观鸟。2000年4月4日,我陪同的是一位非凡的英国客人、67岁的世界雉类协会会员吉姆思·古德哈特先生。这天,他来到海拔3 780米的高黎贡山主峰大垴子,在高地极山上,强劲的山风犹如千万头怪兽呼啸着,奔跑着,一浪一浪地压来,地上的草、灌丛、箭竹、树枝上的松萝、天空的云雾…似乎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在随之起伏。在恶劣的天气中,古德哈特先生一动不动,脚下的高黎贡山也一动不动。在过去的25年中,古德哈特先生为观鸟几乎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曾经看到过6 000种鸟,…  相似文献   

12.
陈涛 《森林公安》2006,(2):35-35
近日,一头受伤的野生羚牛离群后从山上窜入山脚下的居民区,虎视眈眈地望着陌生的一切,随时可能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这紧急关头,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陈仓分局桥南森林派出所的民警们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地营救羚牛,经过与羚牛近18个小时的较量,终于将这头凶猛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制服.由于桥南森林派出所民警反应迅速、指挥得当,在整个营救过程中,无一人伤亡.随后,他们将这头羚牛安全地送往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保护中心进行妥善救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15.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主要的栖息地,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该保护区开展了光头山地区羚牛野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观高黎贡山红叶,是我多年的相思。相思催动着车轮,伴随着几位友人和我急切的心情,一个秋末冬初的早晨,向高黎贡山小地方奔驰。秋意未尽,冬阳和煦。车轮飞滚,心情激荡。一路上,腾冲保护局毕争支书向我和朋友们介绍,观高黎贡山的红叶,最佳地点就是要到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和保护区观测资料,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羚牛种群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自1998年以来,羚牛分布面积扩大了9.30km2,水平分布范围向东扩展了4.5km,最低分布海拔高度下降了200m,羚牛冬季栖息地数量增加了1块,冬季栖息地总面积增加了15.75km2。  相似文献   

18.
一、麻渣:制麻酱后的残渣,因无碱性,最宜于白兰花、兰花、茉莉花等。用麻渣追肥,三五天后能见效,但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口径20厘米的盆口,每次施撒10至15克。亦可用麻渣泡水追肥:取口径50厘米的花盆,放入2.5公斤麻渣,加满水腐烂发酵后即可使用,用时加水15至20倍稀释,施肥三天后可见效,但肥力维持较短。二、蹄片:驴马牛等家畜蹄掌是一种很好的迟效肥料。因家畜蹄掌可用作基肥,于春季盆花换盆时,将蹄片施入花盆底,不可直接与根系接触,否则会造成板系烧伤。掌蹄片施入后,一个月左右可成效。肥力可维持6至8个…  相似文献   

19.
戴帽叶猴     
正戴帽叶猴体长约为60厘米,尾巴可达70厘米。身上的毛为银灰色或者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头顶有部分深色冠毛,看起来就像戴着一顶小帽子。脸面、手、足均为黑色,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戴帽叶猴为缅甸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有种,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贡山、福贡和泸水的高黎贡山西坡)。目前在中国的戴帽叶猴仅存500-600只。它们是昼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持续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更进一步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羚牛分布及活动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羚牛主要活动在海拔1 500m以上的木河小区和麻房子小区,羚牛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