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大面积推广籼粳杂交稻长优2号,开展了不同秧龄对籼粳杂交稻新组合长优2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5~45 d秧龄范围内,随着秧龄的增加,长优2号的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等均不断减少。长优2号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初步得出本次试验秧龄以25 d为最适宜,其产量为11 856.25 kg/hm~2,显著高于秧龄30 d处理,极显著高于秧龄35、40、45 d等处理。  相似文献   

2.
水稻超产2号壮苗单本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超产2号品种不同播种量和不同秧龄期试验,明确了播种量100g/m、秧龄期40~45d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不仅秧苗根系发达,带有2个分蘖、百株干重达7.7g和维管束数达14个,而且每m2穗数、每穗颖花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较高。通过一穴不同苗数插秧对比,明确了单本栽培方法比一穴多本(3苗)栽培大幅度增加了有效分蘖天数,提高分蘖力、分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还提高了粒/叶比、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后期群体光合生产率能力,从而获得11788.5kg/hm2的产量,比多本植增产24.1%以上。  相似文献   

3.
培两优慈4是杂交中稻组合,全生育期135-140d。主要表现为耐肥:着粒密,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茎秆坚韧,根系发达,叶片直立,剑叶内凹。秧龄弹性大,稀播秧龄可达55d,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期现象,且二次灌浆能充分成熟,后期落色好。一般产量为650-750kg/667m^2。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中早39,株两优189,H优518和泰优390 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对秧苗素质、分蘖率、成穗率、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用种量条件下20(15)天秧龄相比(常规稻100 g干谷/盘和杂交稻70g干谷/盘),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5~10天秧龄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来看,早、晚稻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8.9%和15.9%,但在这两种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单位穗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能提高秧苗素质和成穗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降低用种量并延长秧龄可弥补由于推迟移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秧龄水稻大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秧龄水稻大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表明,长秧龄水稻大苗稀植,单株分蘖数增加,成穗率较高,增产幅度达7.1%~23.9%,长秧龄水稻大苗比较适宜的栽插密度范围是15万~21万穴/hm2,最佳值是18万穴/hm2。产量随着穗粒肥的追施比例增加而提高,粒肥追施比例占总追肥量30%的处理是追施穗粒肥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
1经济技术指标 1.1产量指标 小麦产量480-500kg/667m^2。 1.2产量结构 收获穗数36-37万穗/667m^2,穗粒数32-34粒,干粒重42-45g。  相似文献   

7.
秧龄试验结果表明,在25d~45d秧龄范围内,随着秧龄的延长,长优2号的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等经济性状不断减少。长优2号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初步得出本次试验秧龄以25d为最适宜,其产量为790.5㎏/667㎡,显著高于30 d处理,极显著高于35d、40d、45d等处理。  相似文献   

8.
塑盘抛秧秧龄弹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不同育秧方式下秧龄弹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秧秧龄弹性为15~25天,最适秧龄2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弹性大,但3叶期易死苗,秧床培肥、浇水要求高;采取化控与控水相结合的半旱育秧能克服常规秧及旱育秧缺点,有效地增加秧龄弹性,提高穗型及株高整齐度,其秧龄弹性指标为17~35天。大面积生产中,秧龄以20~30天为宜  相似文献   

9.
袁毅  范友胜  黄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63-64,68
通过对15块不同类型天协1号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再次是结实率。高产田块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变异分析得出,天协1号单产在600kg/667m^2以上主要性状95%的置信区间为:株高113.68-118.80 cm,穗长21.86-22.52 cm,密度1.92-2.06万/667m^2,有效穗19.24-20.36万/667m^2,穗总粒数168.84-181.59粒,结实率80.00%-84.16%,千粒重26.49-27.02g,预估单产633.48-658.40kg/667m^2。  相似文献   

10.
对30、38 d两个秧龄水稻喷施立丰灵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d秧龄大田植株喷施立丰灵后有重塑株型、基部节间明显地缩短和增粗,增强了基部强度和抗倒能力,达到抗倒增产目的;而38 d秧龄大田植株喷施立丰灵能有效控制老秧易抽长叶和盖顶致倒,还能促发分蘖,促进了部分中小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和产量.可增产43.5~62.5 kg/667m2,增幅达8.1%~17.2%.  相似文献   

11.
云粳26号是以云粳优5号为母本,云粳1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采取高产、优质、耐寒、抗病4个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的科学依据,具有丰产性和稻m品质好,抗稻瘟病和耐寒性强等综合优良性状.通过研究秧龄(40、50、60d)、栽插密度(30、40、50万丛/hm2)和氮肥用量(240、270、300 kg/hm2)对云粳26号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秧龄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而对有效穗和穗实粒教的影响较大,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显著减少.②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的减少,千粒重保持不变.③氮肥施用量对有效穗影响最大,对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次之,穗粒数和千粒重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其余产量构成要素则下降.④秩龄、密度和施氮量3因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施氮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云粳26号获得高产的最佳秧龄为40 ~50 d,施纯氮量为270 ~ 300 kg/hm2,栽插密度为40 ~ 50万丛/hm2.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甬优8号连作秧龄试验,结果表明:随秧龄延长,移栽时间推迟,有效穗下降,株高变矮,穗长缩短,每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以秧龄20d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翟超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54-12856
[目的]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方法]以早熟晚粳“武运粳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秧龄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太湖农区“武运粳19号”的适宜秧龄范围为15 ~ 18 d、适宜栽插密度为23.85万~33.30万/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较好.[结论]18 d的秧龄、33.30万穴的移栽密度为最优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审品种泗稻12号为材料,研究其生育期情况、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带蘖数产量、秧苗素质、不同密度产量结构、不同栽插规格产量结构以及后期功能叶对结实率、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全生育期150 d,品种产量潜力大,米质优,抗逆性好,600 kg/666.7 m2以上产量穗粒结构为18~21万穗/666.7 m2,每穗总粒数为130~150,结实率达80%以上,千粒质量达25 g以上.早播、稀播、长秧龄,秧龄35~40 d,达到老壮秧:栽插密度为2.5~2.8万穴/666.7 m2,基本苗6~9万苗/666.7 m2,穗肥施用促保兼顾,达到穗数、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四者协调.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早稻两优30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在移栽和抛栽方式下的生长特点、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移栽和抛栽表现趋势相同,适龄早栽具有早发和早熟优势,秧龄20 d时大田营养生长期延长3~10d,早熟2~6 d;秧龄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汕优63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旱育秧苗生长状况,研究多水寡照条件下旱育秧秧田最佳播量和不同播量的最适秧龄,探讨特殊气侯条件下秧田壮苗技术。结果表明:多水寡照对旱育秧苗素质影响较大,表现为茎蘖滞增叶龄期变小,移栽适期提前。在江办里下河地区,旱育秧田播量中灿杂交稻以30~40g/m^2、粳稻以50~70g/m^2较为适宜。多水寡照旱育秧秧田期使用高吸水种子包衣剂或水稻秧苗健壮素,苗高、单株次生根数、单株叶面积、发根力、单株干物质主要苗素质指标达到或接近常规旱育秧,并减少或缓解了旱育秧生长优势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新质源优质杂交稻"金农2优3号"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进行移栽秧龄、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研究,建立经济性状、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4项栽培措施对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密度和施N量能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施K量对增加有效穗数有一定效果,延长秧龄有效穗数会有所降低,提高密度会降低每穗总粒数,提高施N量对增加每穗总粒数也有一定效果,提高施N量会降低结实率,各项措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弱,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施N量密度施K量秧龄。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范围:移栽秧龄为25~31d,密度为24. 3~30. 5万丛/hm~2,施纯N量127. 9~203. 1kg/hm~2,施K_2O 56. 5~196. 0kg/hm~2。  相似文献   

18.
《浙江农业科学》2005,(1):78-78
浙甜2018:已通过国家品审会审定。浙江地区生育期(播种至采收鲜穗)春播约85d,秋播77d左右。株型较紧凑,株高220~240cm,穗位高80~90cm,穗部旗叶较短,有少量露尖;果穗长筒形,穗轴白色,穗长20~22cm,穗粗约5cm,穗行数14行,行粒数35~40粒;籽粒淡黄色,排列整齐紧密,单穗鲜重250g左右。口感甜脆、渣少。一般667m^2产量750kg。浙江春播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7月下旬,667^2栽0.32万~0.35万株。该品种需肥量较大,要重施攻穗肥,以获得大穗高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相似文献   

20.
对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秧龄和密度的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探讨该品种在保山市适宜区种植的最佳秧龄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秧龄、密度及秧龄与密度的互作均达极显著差异.以秧龄30天、密度30.0万丛/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以秧龄45天、密度22.52万丛/hm2的处理产量最低.对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效穗的高低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产量随秧龄的增大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