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相似文献   

2.
对乌苏里拟鱼尝的繁殖生物学性状做了测定分析 ,在 6月初时体长 2 2 5 - 46 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 6 84± 10 2 9粒 ,发现比自然繁殖期中的怀卵数量少 ,认为可能一些卵细胞增殖或发育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影响怀卵数量。该鱼的卵子为橘黄色 ,卵径平均 2mm ,在水温 15 - 17℃时 ,受精卵需要约 96小时以上的胚胎发育 ,鱼苗出膜。人工繁殖分三个试验组 :HCG、LHRH -A HCG和对照组 ,第一次注射均采用了DOS催熟 ,分别获得 4 0 %、85 %、0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乌苏里拟鲿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2011年5月和6月从吉林省鸭绿江地区采购两批亲鱼运回安徽进行了繁育试验。注射人工催产激素促熟催产,人工授精,水泥池流水孵化,土池施肥培水并用粉料培育鱼苗。试验结果:第一批次催产雌鱼260尾、雄鱼56尾,水温22.0~22.5℃,产卵率为35%,平均受精率55%;孵化水温19.5~23.0℃,因感染水霉,仅获得300多尾鱼苗。第二批次催产雌鱼275尾、雄鱼60尾,水温24.0~25.5℃,产卵率50%,平均受精率65%;孵化水温24.5~28.3℃,由于孵化期间使用亚甲基蓝防治水霉,孵化率达到75%。两个批次共繁殖鱼苗19万尾,培育出全长4.5~5.5cm的鱼种6万尾,培育成活率31.58%。  相似文献   

4.
乌苏里拟鲿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体内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乌苏里拟鳞的染色体玻片标本.对100个中期分裂相记数统计,确定乌苏里拟鲿的染色体数为2n=52.由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有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染色体臂数(NF)为94.乌苏里拟鳞组型公式为2 n=24m+18 s m+10st.  相似文献   

5.
一例乌苏里拟鲿体表溃疡症的病理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体表溃疡症的病因,在无菌操作下从发病鱼的溃疡灶边缘、脾、肾中分离病原菌;利用湿片法对鳃组织、体表黏液和肠道内容物压片,观察寄生虫寄生;利用病理学技术观察病鱼的病理损伤特点,分析病因。结果发现,采用BHI培养基作为该病例的首次分离培养基效果不佳,未见细菌生长。该病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为皮肤肌肉、脾脏、头肾和体肾,所有鱼均主要表现为溃疡性坏死性皮炎和脂膜炎,脾炎和间质性肾炎。还可见轻微的灶性坏死性鳃炎。眼、脑、肝脏、心脏、消化道、鳔等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将病变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吉姆萨染色,在肌肉组织内可发现大量细长、可弯曲,犹如"乱发样"细菌。此外,在病灶内还可见少量真菌菌丝。综上结果,判定该病为细菌和真菌共同感染引起。证明了病理学技术在该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乌苏里拟鲿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最适温度,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24、26、28和32℃)对乌苏里拟鲿胚胎受精、孵化及仔鱼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组(32℃)的乌苏里拟鲿受精率、存活率均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低(24℃)、高温组(32℃)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和中温组(28℃)(P<0.05);高温组(32℃)5—20日龄的乌苏里拟鲿生长缓慢,但20—30日龄生长加速,到30日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利用二次方程对乌苏里拟鲿仔鱼(0—30d)的生长率(AGR)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为:AGR=0.0225T-0.0004T2-0.2988通过求导推算极值的方法,得出乌苏里拟鲿的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8.13℃。  相似文献   

7.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 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 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 h以上的胚胎发育出膜。人工催产试验以LHRH-A、HCG和DOS等不同种类和剂量试验,结果混合组获得产卵率85%,受精率75%的效果。苗种培育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经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体长由1.21 cm增长至15.31 cm,体重由0.023 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达96.8%。对肌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0%~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技术,对25个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区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1个个体识别出1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显示黑龙江群体遗传多样性略高于松花江群体。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两群体间产生了较大水平的遗传分化,并根据分子钟分析推断黑龙江群体起源早于松花江群体。种群扩张结果表明,松花江和黑龙江乌苏里拟鲿未经历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
以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为亲本,建立了杂交(正交)乌♀×瓦♂、(反交)乌♂×瓦♀及乌苏里拟鲿和瓦氏黄颡鱼自交4个试验组合,鱼苗在水泥池培育51d,放入土池网箱养殖,在412、710d分别测定了相应的生长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51、412、710d3个生长阶段比较,正交组合(乌♀×瓦♂)全长、体质量均大于反交(乌♂×瓦♀)和自交组合。整个试验期间4个群体质量绝对增加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特定生长率则下降。质量增加率以正交组最高,412、710d时,杂交组高于自交组,正交组与自交组差异显著(P<0.05),反交组与瓦氏黄颡鱼自交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个生长阶段子代群体肥满度,以瓦氏黄颡鱼自交组最大。(3)杂交组在3个生长阶段均有超亲优势,分别相差1.005倍、1.472倍、1.818倍。(4)证明乌苏里拟鲿与瓦氏黄颡鱼属间杂交及育苗生产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乌苏里拟鲿对氧化钙、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KG-*1/2]2)、三氯异氰尿酸、敌百虫、聚维酮碘、氯化钠等6种常用渔药的耐受性,在水温28±2 ℃,pH值7.2~8.3,溶氧量4.3~5.6 mg·L-1条件下,将全长3.3~5.8 cm、体质量0.32~1.46 g的当年鱼苗放入不同浓度的上述6种药物的药液中进行耐受性试验。试验结果:聚维酮碘、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KG-*1/2]2)、敌百虫、三氯异氰尿酸、氧化钙、氯化钠对乌苏里拟鲿的96 h半致死浓度依次递减;6种药物对乌苏里拟鲿的安全浓度依次为0.01、0.01、0.06、0.25、7.12和3 347 mg·L-1,均低于防治鱼病常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乌苏里拟鲿对氧化钙、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KG-*1/2]2)、三氯异氰尿酸、敌百虫、聚维酮碘的耐受性较弱,应慎用;对氯化钠的耐受性较强,可以用2 %的浓度进行药浴,当水温低于26 ℃,药浴时间少于55 min时尚属安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乌苏里白鲑的个体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和2014年的10–11月,在黑龙江抚远江段采集成熟度为IV期的雌性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nsis)133尾,鉴定年龄(A),测量叉长(L)、体重(W)、净体重(Wn)和卵巢重(Wo)等生物学指标。计算了绝对繁殖力(F)、叉长相对繁殖力(FL)、体重相对繁殖力(FW)、性成熟系数(GSI)和肥满度(K),并运用6种数学模型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了乌苏里白鲑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于统计繁殖力的样本由4+~8+龄5个年龄组组成,乌苏里白鲑F分布范围在1.161×104~5.921×104粒,平均为3.027×104粒;FL分布在307.13~1119.4 eggs/cm,平均为622.5 eggs/cm;FW分布在19.81~56.98 eggs/g,平均为34.62 eggs/g。F与叉长、体重和年龄拟合度最高的函数分别为幂函数、线性函数和抛物线,FL与叉长、体重和年龄分别为幂函数、幂函数和线性函数相关,而FW与叉长、体重和年龄无显著相关性,FW只与卵巢重和性成熟系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拟合度最高的方程均为幂函数。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乌苏里白鲑F与卵巢重、叉长和性成熟系数显著相关,而FL和FW均受卵巢重和性成熟系数的显著影响,从二者偏相关系数值来讲,卵巢重与个体繁殖力(F、FL、FW)之间的相关性均高于性成熟系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生物学常用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分离出9个菌株,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对9个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均得到约600bp的片段。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结果输入到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中,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Ⅰ为杀鲑气单胞菌,同源性98%;Ⅱ为不动菌属,同源性97%;Ⅲ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同源性98%;Ⅳ为嗜水气单胞菌,同源性99%;Ⅴ为希瓦氏菌,同源性99%;Ⅵ为腐生葡萄球菌,同源性99%;Ⅶ为枯草芽孢杆菌,同源性99%;Ⅷ为沙雷氏菌属,同源性95%;Ⅸ为杀鲑气单胞菌,同源性97%。  相似文献   

13.
The bagrid catfish, 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exhibits significant sexual dimorphism in growth rate and body size with males growing faster than females. Therefore, an all‐male culture can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output and profitability of fishery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monosex breeding route, super‐male individuals’ acquirement by XY male sex reversal and artificial gynogenesis is the key step. An effective protocol to induce meiotic gynogenesis using homologous sperm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most effective UV irradiation for sperm genetic inactivation was found to be at a distance of 20 cm with 66 μW/cm2 light intensity for 25 min. Optimal treatment for cold shock was 5 min post‐fertilization at 0‐4°C for 30 min, which gave the best survival rate of 13.65 ± 2.87%. The sex ratio in the meiotic gynogens showed a significant female‐biased deviation (< .05); thirty meiogynogen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further analysed using a male‐specific AFLP marker, of which only the male parent produced a male‐specific DNA band of 412 bp.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emale homogametic XX/XY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 in P. ussuriensis. The optimization of a protocol for the successful induction of meiogynogenesis in the bagrid catfish lays the basis for all‐male production and is useful in ascertaining the 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 in this promising aquaculture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叶尔羌河流域4种裂腹鱼的表型差异,实验整合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2个数据体系,利用多变量形态学统计分析法对叶尔羌河流域裂腹鱼类(4种,494尾,48组参数)开展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9个参数同时在4种裂腹鱼中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位于头部、前躯干部和后躯干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重唇裂腹鱼与厚唇裂腹鱼形态数据在PC1轴上差异显著,主要反映头部特征;而框架数据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和宽口裂腹鱼在第一主成分上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后躯干部;2个数据体系逐步判别分析分别选取8个和6个主要参数建立判别公式,初始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5.7%和75.7%,散点图组质心分离,样品重叠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数据体系均分为2个分支,其中重唇裂腹鱼单独成一支,塔里木裂腹鱼与厚唇裂腹鱼在形态上距离较近,与宽口裂腹鱼次之。研究表明,2个数据体系中,形态数据表现较优于框架数据;叶尔羌河流域4种裂腹鱼外部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可以较好区分,但仍存在一定的重叠。  相似文献   

15.
开展湟水河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为湟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于2020年9月对湟水河流域25个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调查,了解湟水河全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9(属)种;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湟水河25个样点在空间上可以分为3组:第1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支流,该组指示物种为朝大蚊属1种(Antocha sp.);第2组样点分布比较广泛,中上游干、支流均有,该组的指示物种为四节蜉属1种(Baetis sp.);第3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该组指示物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i)。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四节蜉属1种和瑞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在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电导率、亚硝态氮、总磷、浊度和水深是影响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湟水河水生态保护应当更多地关注次生盐化和营养盐污染,加强治理上游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
进行老鹳河流域面源氮污染负荷估算和关键源、区识别,推进流域面源污染的溯源和控制,为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模型数据库构建、流域空间单元划分以及参数率定和验证建立老鹳河流域氮污染过程的ArcSWAT模型;以2017年的气象资料为背景,设置4种情景模式,模拟估算流域不同面源氮的入河量,分析和识别不同污染源的关键期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键污染源。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和大气沉降是老鹳河流域面源氮的主要污染源,分别贡献了47.6%和38.6%;大气沉降、畜禽养殖和化学氮肥施用入河氮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月,农村生活入河氮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而4类污染源入河氮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雨季是老鹳河流域控制面源污染氮的关键期;减控的关键污染源旱地、园地和水田是化学氮肥施用,林地和人居地分别是大气沉降和农村生活。应分时、分区、分类制定老鹳河流域面源氮污染减控方案,对于人为氮源(化学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还要关注在作物播种期和生长季节进行减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水质变化,采用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2003-2019年淮河流域110个监测断面水质变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断面监测时间为双月(2003-2006年)或逐月(2007-2019年)中旬,主要测定水质指标为CODMn、CODCr、NH3-N和TP。选取流域土地利用最大的3种类型(林地、耕地和城镇用地)数据以及同期子流域各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建立线性拟合方程,分析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9年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水质呈好转趋势。Ⅰ~Ⅲ类水体比例呈上升趋势,劣Ⅴ类水体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沂沭泗河水系CODCr和NH3-N指标改善最为明显;但流域内12.73%、14.54%、16.36%、45.46%监测断面的CODCr、CODMn、NH3-N、TP指标有恶化趋势,尤其是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河水系的TP污染有加重趋势。淮河流域各子流域CODMn、NH3-N以及TP指标与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比例显著正相关,其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源”,当耕地或城镇用地面积组成越高时,源强越大,对水质的恶化影...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利用微生物学常用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病害花鲈分离出9株菌株,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对9株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均得到约600bp的片段。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输入到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中,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Ⅰ为杀鲑气单胞菌,同源性98%;II为不动菌属,同源性97%;III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同源性98%;IV为嗜水气单胞菌,同源性99%;V为希瓦氏菌,同源性99%;VI为腐生葡萄球菌同源性99%;VII为枯草芽孢杆菌,同源性99%;Ⅷ为沙雷氏菌属,同源性95%;Ⅸ为杀鲑气单胞菌,同源性97%。  相似文献   

19.
探讨居民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偏好差异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依据。基于选择实验法构建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评估框架,采用多项式Logit模型与潜在类别模型,分析广西来宾、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四市居民对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偏好,并探究居民的潜在偏好类别。结果表明(:1)受访者在流域生态属性支付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重视流域水质、森林覆盖率与旅游指数,忽视自然景观占比与生物多样性。(2)受访者愿意改善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最大年度户均支付意愿排序为:梧州549.35元>佛山507.60元>肇庆452.89元>来宾330.27元,两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梧州与佛山的补偿剩余均高于经济欠发地区来宾与肇庆,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存在较大的关联性。(3)潜在类别模型估计结果再次印证四市受访者存在显著的偏好异质性,来宾、肇庆与佛山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梧州可分为2个潜在类别。未来,政府应结合流域各地区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生态补偿金区间,实施差异化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并采取多样化措施调动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