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海省1961-2006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06年青海省4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ArcGIS 9.3,对青海省40个气象站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和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尺度上看,除河南、清水河和沱沱河外,青海省其他地区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青海省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和1994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没有突变发生。突变气象站点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的概率最大,而平均最低气温在2000年以后发生突变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尺度上看,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而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则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递增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全球变暖和地貌类型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省气温时空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水城县国家气象站1986-2018年的年极端最高、最低温度,采用线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极端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水城县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1年来水城县:1.水城县年最高气温极值主要发生于3-5月(春季),年最低气温极值集中发生在1、2、12月(冬季)。2.水城县年平均最高气温极值和最低气温极值差值为35.96℃,水城县气温变化幅度较大。3.年最高气温极值、最低气温极值均逐年增高,且表现为上升趋势。4.春、夏季最高气温极值较高,主要在30℃左右摇摆,总体有小幅度增长;秋、冬季最高气温极值维持在25℃左右,基本呈持续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唐燕  汪兴琼  赵虎  陈蕴 《农技服务》2011,28(9):1369-1370,1373
利用水城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1月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蒸发、雨淞等要素气候变化特征以及2011年1月凝冻灾害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城县近50年来,2011年1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达历史最低值,平均气温为-1.9℃,平均最高气温-0.5℃,平均最低气温为-2.5℃;日照时数最低值也出现在2011年1月,仅为1.2 h;积雪天数为17 d、雨淞天数为29 d,均达历史最高值。因此,2011年1月是水城县近50年来最寒冷的一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测未来大气环流模式HadCM3下,河西走廊在人口较快增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2)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B2)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河西走廊14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作为预报量,以全球大气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预测研究区未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结果】SDSM对河西走廊气温和降水模拟的解释方差分别为0.54~0.85和0.09~0.64。2070-2099年A2情景下,河西走廊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分别增加4.8,2.4和5.4℃,B2情景下分别增加3.5,2.0和4.0℃;河西走廊西部部分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增加20.0%,B2情景增加6.7%,而中东部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22.0%,B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15.4%。未来河西走廊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均有所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减小。【结论】SDSM对气温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降水;河西走廊未来A2、B2情景下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的增幅小于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的增幅;河西走廊未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区域特征,西部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武鸣区农业部门柑橘木虱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析武鸣区柑橘木虱种群数量、成虫数量及若虫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旬累积降雨量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虱种群的发生发展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均呈弱正线性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呈弱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旬累积降雨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受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适宜柑橘木虱种群活动的平均气温为15~30℃,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35℃,相对湿度> 60%。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及其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评估的影响,利用HOBO温湿度传感器,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柯郑村通过稻田小气候观测,分析了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并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评估了该差异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从分蘖至成熟期,稻田的相对湿度比邻近气象站点高8百分点左右;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高温度比气象站点低1.1℃,灌浆期稻田与气象站日最高温度差异逐步减少,黄熟期后两者差异不大;而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低温度比邻近气象站低0.7℃左右.此后,随着低温过程的出现,稻田与邻近气象的日最低温度差异在增加,灌浆至成熟期差异达到2.0℃以上.当最高温度低于35℃时,考虑稻田和气象站点温度差异后,估算得到的败育率比直接利用气象台站数据低50%,随着高温指标的增加,该差异在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白水县为例,针对陕西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风险灾害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为县级政府规划苹果产业发展及建立防灾减灾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白水及周边县气象站1971-2010年6-7月逐日日最高气温以及28个区域气象站2010-2012年6-7月逐日日最高气温,建立白水县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危险性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其高温热害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结果】白水县东北和东南地区处于高温热害重度风险区,县中东部和西部大部地区分别处于中度和轻度风险区,这与客观事实较为一致,说明该风险区划结果能准确反映白水县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风险。【结论】利用区域气象站资料及高温热害危险性风险评估模型,可得到较为准确的高温热害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9.
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主要气象灾害,科学防御高温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稻田、湖泊水体小气候水温、气温进行试验观测,并与临近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同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分蘖期稻田日最高水温较稻田气温高2~3℃,抽穗期则相反。稻田日最高气温与大气日最高气温之差、稻田日平均温度与大气日平均温度之差与日照时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纯水面日最高气温与大气日最高气温之差、日平均温度与大气日平均温度之差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稻田和水面的日最低气温与大气的日最低气温差均与日照呈正相关;显示稻田通过叶片对太阳反射以及增加蒸散发有一定的自我缓解高温、调节小气候的能力。高温期间,稻田浅水灌溉即可,无需昼灌夜排。  相似文献   

10.
河间气象站迁站对比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76-6379,6405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 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石佛寺人工湿地对周围气候的影响,利用石佛寺人工湿地内部、周围及较远处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建成前后周围地区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各站点四季和代表月的逐日温湿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加22mm,建湿地后的多年平均及夏秋两季的降水量比建湿地前明显增加;年平均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2℃,多年平均及四季的平均温度均比建湿地前降低;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春、秋两季相对湿度在建湿地后增加明显,增幅分别为0.55%和2.26%;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夏季在建湿地后减小明显。月代表法亦说明新城子站受湿地小气候影响大,对较远的沈阳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2020年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的1951—202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福州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年平均日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福州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37、0.195、0.245℃/10年。福州市平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也呈增温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比平均最高气温更为显著,福州市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库尔勒气象站与郊区果园气温存在的差异,为不同区域果园利用气象台资料开展监测服务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郊区果园实测温度数据,开展不同果园测点与气象站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不同区域果园温度与气象站温度的关系模型.[结果]结果表明:气象站数据能较好地反应不同区域果园的实际温度,但二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冬季果园1月平均温度、极端低温比气象站明显偏低,且上户镇和和什力克乡果园测点-15、-20、-25℃低温的日数、持续时长均明显高于气象站.[结论]库尔勒郊区果园气温气象站预报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建立的关系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上利用不同地区气象站温度资料预测果园实际温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莫索湾垦区冬季塑料大棚内外气象资料,对种植冬枣小气候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连续观测,分析棚内外温湿度的差异变化,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适合莫索湾垦区的棚内小气候环境日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晴天、多云条件下日变化剧烈,阴天时较平缓。棚内日最低气温在晴天、多云条件下比阴天时低,易出现低温冷害。棚内外日最低气温差平均为5.5 ℃。日最低气温预报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棚内最低气温预报值和实际值的均方根误差为1.6 ℃,晴天、多云和阴天3种天气类型下,分别为1.2 ℃、1.8 ℃、1.5 ℃。实际预报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和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史晓霞  宋菊花 《北京农业》2012,(12):225-226
通过对安定区国家一般气象站1958-2007年部分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发现从1958-2007年观测场周围环境逐年恶化,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地温上升,平均相对湿度下降,雾日、大风日、日照时间减少,有些观测项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室内小气候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在长江流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长江流域地区温室的结构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2017年6―7月)和冬季(2017年1月和12月以及2018年1月),在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的前跨、后跨、室外设置不同传感器,测定了温室室内和室外气温、相对湿度、辐照度、曝辐量和薄膜热通量等,分析温室气温、相对湿度、气候因子均匀度变化和冬季温室内光照分布的特点。【结果】夏季温室前跨气温日平均值、日最高值与日较差分别为26.84,32.77和9.64℃,比后跨分别高0.53,1.41和1.30℃,但二者以上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后跨相对湿度的日平均值、日最低值及日较差分别为88.05%,69.89%和29.48%,日平均值和日最低值显著高于前跨,而日较差显著低于前跨。冬季前跨日最高气温为22.98℃,较后跨提高了2.35℃;后跨日最低气温为7.18℃,分别比室外和前跨增加了8.26和2.95℃。光照分布上,晴天和阴天前跨的采光时长均显著高于后跨。晴天前跨与后跨日平均辐照度和平均日曝辐量无显著差异,而阴天前跨的日平均辐照度与平均日曝辐量显著高于后跨。晴天和阴天温室前跨日平均透光率均高于后跨。日间温室前跨向后跨传热约56 MJ,夜间后跨向前跨传热约43.27 MJ。【结论】探明了连栋日光能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为其在长江流域地区的周年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铁皮石斛栽培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对栽培铁皮石斛生长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满足栽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适宜气象条件、致灾预警指标和防御措施。结果表明,大棚内外平均气温关系显著,大棚内离地面 30 cm处,铁皮石斛生长层的平均温度比淳安县安阳乡日头山自动气象站平均温度高2.3 ℃,相关系数为0.996。大棚栽培铁皮石斛茎伸长生长变化过程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气象条件对铁皮石斛的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茎增长量和生长过程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大棚的平均相对湿度基本保持在80%以上,基本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在日平均气温为24~30 ℃、日最高气温为27~35 ℃、日最低气温为20~26 ℃的条件下,铁皮石斛茎生长较快。生长高峰期出现时的日平均气温在27~29 ℃、日最高气温在32~34 ℃和日最低气温在24~26 ℃。根据淳安县多年气候资料和栽培铁皮石斛灾情资料,经田间调查、应用统计归纳方法,综合得出栽培铁皮石斛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分析了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总结得出设施大棚栽培铁皮石斛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指标,提出主要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以最大程度减轻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基于搜集到的近百篇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猕猴桃研究文献和出版书籍,对猕猴桃生长与气象条件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条件的影响指标、猕猴桃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条件指标。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1)年平均气温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3~17℃,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9℃,极端最高气温≤42℃,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9℃,年无霜期在210~290 d最为适宜,≥10℃积温为3 500~6 000℃·d,最适宜的≥10℃积温为4 500~5 200℃·d;(2)年降水量至少为800 mm,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 000~1 500 mm,相对湿度为60%~80%;(3)年日照时数在1 100以上,年日照百分率40%~45%。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指标及条件为(1)萌芽期的日平均温度大于10℃;春梢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0℃,适宜温度为15~20℃;(2)从芽膨大起0℃积温达800~840℃·d才开始开花。开花期的下限温度为12℃,平均气温为15~20℃最适宜,开花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时数为70 h左右;(3)开花到坐果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5~23℃,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日照时数为70~80 h;坐果到成熟需≥10℃积温为2 300~2 800℃·d;(4)气温低于10℃时开始落叶,温度降低到7℃以下开始休眠。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灾害主要有冻害、大风、洪涝、日灼等。主要病害溃疡病、花腐病、根腐病等与气象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据河北省张家口市1966~2011年的年、夏季、冬季的平均气温资料以及1月和7月的历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总的气温变化趋势、冷暖阶段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6年来,张家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66~1986年为偏冷阶段,1987~2011年为偏暖阶段;1月的最低气温线性增长为0.0488℃/a,7月的最高气温线性增长为0.0620℃/a,其结果导致张家口冬季和夏季都相对较热。气温升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加大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阳市7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等,对信阳市近56 a冬小麦需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平均需水量为382.7~403.1 mm,呈弱增长趋势,研究区域内,空间变异较小,东部需水量较少、西部较多。冬小麦生育对降水的需求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与信阳市冬小麦需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风速和平均气温对需水量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