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山西省太原市平原区冬小麦播期与温度及冬前积温的关系,研究气温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18℃终日和越冬前≥0℃积温作为冬小麦播期确定的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太原市1951—2010年60年来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60年中≥18℃终日推迟了4~5 d,≥15℃终日推迟了2~3 d,小麦冬前停止生长期推迟了4~5 d。从冬小麦播种的最适温度和冬前壮苗对越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分析得出,太原市平原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为9月18—21日。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南通市1957—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有关界限温度指标,分析冬小麦传统播种期及越冬前气候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越冬前有效积温和日平均气温随年份呈上升趋势,1997—2016年0℃及以上有效积温比1957—1976年增高65.9℃,日平均气温增高1.1℃。根据冬前壮苗形成所需积温,半冬性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22日—11月1日;春性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29日—11月8日。根据界限温度变化趋势,江苏沿江地区越冬始期推迟到12月27日(以3℃为界限温度),1997—2016年传统越冬期温度≥3℃的天数达42.5 d,表明该地区已无明显越冬期。1997—2016年播种后至越冬始期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越冬期有效积温和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与越冬前一致,均随年份持续上升,小麦播种后需及时开沟降渍。  相似文献   

3.
根据聊城市1980-2019年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全市日平均气温等资料,通过拟合直线方程明确了小麦冬前及越冬期正负积温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得出稳定通过18℃、16℃、14℃、0℃各界限温度的日期,统计分析了适宜播种温度、播种到越冬前积温、播种期历年日平均气温等资料,对界限温度、积温指标法、适播期气温等多个农业气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生产实践确定当前气候变暖形式下,聊城市小麦适宜播种期及最佳播种时间。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冀南冬麦区日平均气温≥0℃终日、冬小麦冬前≥0℃积温和10~12月平均气温年际间波动较大,总体线性增长趋势不明显.但近5年来,日平均气温≥0℃终日明显推迟,冬小麦冬前≥0℃积温显著增加.小波分析表明:日平均气温≥0℃终日变化存在4~7年和14~17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冬前≥0℃积温存在5~10年和15~20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未来3~5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将处于偏晚期,冬前≥10℃积温呈增加趋势;10~12月平均气温存在3~5年、8~10年和20~25年三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未来8~10年升高趋势比较明显.综合分析表明,未来3~8年冬小麦冬前热量仍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明显,冬小麦播种期应根气象部门中长期气候预测年际间适当调整,避免热量资源波动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齐河县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2006-2015年5cm地温等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得出稳定通过18℃、16℃、14℃、0℃各界限温度的日期,统计分析了适宜播种的5cm地温、适宜播种温度、播种到越冬前积温、播种期历年日平均气温等资料,从界限温度、积温指标法、适播期气温、地温等多个农业气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生产实践确定当前气候变暖形式下,齐河县小麦适宜播种期及最佳播种时间。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沁水县冬小麦适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适时播种,是促进冬小麦一播全苗、形成冬前壮苗,为后期生长和高产稳产奠定基础的关键技术。利用沁水县气象局1957~2013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对该县冬小麦播种至越冬前有关气候要素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沁水县冬小麦播种期日平均气温随年代的推移呈逐渐升高趋势,近10 a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的日期较历年平均推迟了3 d。57 a的9月23日至越冬前日平均气温逸3℃的积温平均达到569.0℃·d,超过旺苗指标(550.0℃·d),平均每10 a升高约8.1℃·d;近10 a该阶段积温超过旺苗标准的年份达到80%。结合各日至越冬前日平均气温逸3℃的积温,以及沁水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达到壮苗指标80%保证率的前提下,确定沁水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5日,即开始播种日期较传统播种期推迟了5 d,结束日期较传统播种期提前了2 d。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区小麦生产和丰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变化特征,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1-2010年冬小麦生长状况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以0.238℃·10a-1倾向率显著升高,以冬、春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气温明显升高;气温稳定通过0℃、14℃、18℃的终日以不同趋势延后,冬小麦越冬前有效积温显著增加,平均播种期推迟3~7 d,利于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在目前正常的气候年份内适当晚播冬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昌吉市冬小麦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昌吉市冬小麦各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1.1播种出苗1.1.1昌吉市历年冬前>0℃的积温为380℃左右,总天数为50天左右。昌吉市冬小麦适播期以日平均气温降到15~18℃,5cm地温降到16~20℃为宜,当气温高于20℃、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温光条件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的影响。 【方法】 以优质食味中熟中粳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福粳1606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0日(S1)、5月17日(S2)、5月24日(S3)、5月31日(S4)、6月7日(S5)、6月14日(S6)、6月21日(S7)7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水稻产量、生育期、日均温度、积温和日均辐射量的差异,水稻产量与日均温度、积温、日均辐射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 (1)随播种期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下降。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产量分别降低0.49 t·hm -2、0.63 t·hm -2。(2)随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天数呈下降趋势。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呈增加趋势,迟熟中粳S5—S7处理不能正常成熟,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缩短,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极显著正相关。(3)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显著升高,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显著下降。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极显著正相关。(4)2种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积温随播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全生育期积温分别降低106.6℃、123.1℃。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积温极显著正相关。(5)随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显著下降,中熟中粳产量与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呈正相关关系。迟熟中粳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辐射量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正相关。【结论】在稻麦两熟的淮北地区,与光照相比,产量对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播期范围内,各生育阶段积温越高,水稻产量越高。为了保证2种类型优质粳稻能够安全成熟,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应分别于6月14日和5月31日之前播种。当2种生育类型水稻播种期在5月10日至5月24日,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依据冬小麦冬前壮苗所需积温,以及冬小麦适宜播期的温度指标,结合当地23年来的气象资料,研究了该地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并对2017-2018年度冬小麦播期情况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地冬小麦适期播种提供依据,并针对晚播麦田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为较准确地确定青岛市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统计分析了常年(1971~2000年)与2001~2008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16℃、14℃的时间及越冬停止生长(0℃)的时间、从播种到越冬停止生长≥0℃的积温等指标,并与小麦播种适宜温度、出苗及生长发育所需积温、冬前形成壮苗所需积温3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多年多点小麦不同播种期生产试验,提出了目前青岛市小麦的适宜播种期(10月2日至10月15日)和最佳播期(10月5日至10月12日)。  相似文献   

12.
在宿迁、徐州、淮安观测站人工观测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冬小麦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积温增加了120~280℃,越冬前积温增加了50~100℃;越冬期缩短了23d左右,越冬期平均气温升高了1.5℃左右.在气候变暖和暖冬背景下,淮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比常年推迟7~10d,在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前期播种为宜.10月上旬播种,冬前易出现旺长;11月上旬或以后播种,叶龄偏小,不利于形成壮苗.温度越高,生长1张叶片所需要的能量越多,叶片生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济宁市1971~2000年来小麦生长期及其播种期内的气温、降水及其适播期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济宁市3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在历年小麦生长期和播种期内,温度均呈上升趋势;生长期内降水呈上升趋势,而播种期内降水却呈下降趋势;未来的10年,播种期在传统播种期的基础上,可推迟一周左右,即至10月12~14日,对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提高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保定冬小麦的影响——-以容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容城县农气站1981—2015年的逐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保定市冬小麦适播期、越冬期负积温以及拔节至抽穗期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适播期有后延趋势,趋势变化率为0.759d/10a—0.627d/10a,但变化趋势不明显;越冬期负积温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率为24.3℃.d/10a,变化趋势率不明显;拔节至抽穗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率为下降趋势率为2.3mm/10a,同样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海河流域呈现增温趋势,温度的升高影响了小麦的发育期长度、开始(结束)时间。以海河流域冬小麦农业生态站的作物生育期记录以及站点逐日的温度数据为基础,使用积温指标法重新确定了适播期的冬前积温范围为454~632℃·d,进而得到海河流域冬小麦的适播期,并对研究区进行尺度扩展,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过程的Wheat Growth模型中的顶端发育与物候期子模型来模拟海河流域小麦发育期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最适播种期、出苗期以及分蘖期总体上均呈显著推迟的趋势,生育期的开始时期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显著提前的趋势。海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生育期明显缩短。研究结果可作为农业生产、计划决策及田间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农户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轻气象不利条件影响,降低损失,增加收益,实现冬小麦增产。【方法】利用宣城市2010-2021年直播小麦生长大田调查数据,1961-2021年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历年小麦生产和灾害数据,对宣城市气候与小麦生产活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宣城市冬小麦最佳适播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但随着气候变暖,最佳适播期有延后的趋势;(2)不同年份土壤墒情受到降水量影响,对冬小麦播种有不同影响;(3)农业气象服务应结合天气实况和气候趋势预报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结论】温度和降水对冬小麦播种期有较大影响,结合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减轻受灾程度,降低损失,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 d、分蘖7 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 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 ℃?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87~2.25℃?d,但在越冬期稳定通过0℃以上晚7 d,低温持续时间长2~3 d,并推迟返青2~6 d;免耕完成返青消耗了更多活动积温21.54~29.15℃,造成拔节推迟5 d;免耕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降低累积温差123.43~148.62℃和日平均温差1.17~1.42℃。旋耕相对于翻耕推迟了返青4 d,减少活动积温8.55℃,增加累积温差25.19℃。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容积热容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冬小麦生育进程上来说,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旋耕居中、免耕最低;免耕缩小温度变化幅度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有利于冬小麦保苗。免耕表现增降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冬小麦晚播适宜临界期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河北省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适期晚播范围,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以冬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设播期10月5日、10月9日、10月13日和10月17日计4个处理,并调整播量分别为204 kg/hm2、228 kg/hm2、255 kg/hm2和288 kg/hm2,2008~2009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期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前的积温减少,冬小麦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最终导致冬小麦显著减产;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河北省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1日,相应的合理基本苗数为307.5~379.5株/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对天水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探讨当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小麦作物带的变迁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甘肃省天水市的相关气象资料(气温、负积温、地温),结合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资料,应用DPS软件,建立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回归模拟方程,探讨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天水市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地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负积温、平均地温与小麦全生育期均呈负相关关系,出苗-拔节期与冬季、春季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1979-2007年,随着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的升高,天水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缩短,其中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缩短了4.261,2.759,4.811d/10年;气温升高使出苗-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缩短,拔节-抽穗期延长。【结论】气候变暖已对天水市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双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温度适宜度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整双季稻种植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匀分布的87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TLAB软件统计分析不同站点早稻育秧期起始日序、晚稻安全齐穗期终止日序、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生长季内活动积温以及早晚稻不同发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情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适宜性进行专题区划。【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适播期越早,晚稻安全齐穗时间越晚,安全生产期越长,活动积温越丰富。整个研究时段内早稻适播期提前,晚稻安全齐穗期相应延迟,安全生产期和活动积温均具有微弱的上升趋势。早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早稻发育进程的推进逐渐提高,晚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晚稻生育期的推进呈现相反的趋势;早晚稻温度适宜度都在上升,且早稻温度适宜度上升速度(0.015/10a)快于晚稻(0.004/10a)。双季稻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南零陵附近、江西大部分区域以及浙江丽水一带,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江苏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长季内热量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化双季稻种植结构和适当调整早晚稻最佳播期,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双季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