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侵染杨树的病原菌有300多种,危害133个杨树种、杂交种和无性系.葡萄座腔菌能危害40个属的阔叶树和5个属的针叶树,几乎遍及全球.因此,掌握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切实做好杨树溃疡病防治工作,对保护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 1、症状.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压之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后期病斑失水稍凹陷,呈灰色至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病部后期长出许多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相互联结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  相似文献   

2.
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及粗枝上,个别在小枝上。在皮孔边缘形成灰色隆起的圆形水泡,破裂后流出褐色液体,其后病斑干缩下陷,皮层腐烂变黑褐色。当病斑包围树干时,上部即桔死。春季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形成新的传染源。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树种;  相似文献   

3.
柳树辽宁壳多胞菌溃疡病系我国新发生的一种柳树溃疡病,〔1〕病原菌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辽宁壳多胞菌StagonosporaliaoningensisZ.K.ZhongetZ.W.Yuan。〔2〕本病于4月下旬发病,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成熟,6月中下旬为孢子飞散和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侵染枝干表皮下越冬,为翌年4月发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4.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山东省微山县杨树溃疡病普遍发生,2004年发病株率高达15%~41%,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者整株死亡。为摸索有效的药剂防治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春季进行了腐必治等药剂防治此病的试验研究。一、杨树溃疡病危害症状,病源菌及发病规律1.危害症状:该病发病部为主干,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厘米或稍大,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泡型病斑发生在光皮杨树上,皮孔边缘,形成水泡,初为圆形,极小,后水泡变大,直径0.5~2厘米,泡内充满淡…  相似文献   

5.
1 病原菌 是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此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只能在死亡或垂死的组织上生长繁殖。病菌先对活细胞或组织分泌毒素使其致死,然后菌丝扩展进去。病菌对树体健康的苹果树不易造成危害。2 病状及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结果盛期更易发病。枝干各部位均能发病,但以主干、大枝、枝杈部位发病较多。初期病部树皮上出现淡褐色病斑,病部组织柔软,水浸状,皮层呈湿腐状,有酒糟味,病皮极易剥离。以后病部干缩下陷,变成黑褐色,表面有许多突起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6.
国槐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ononis(Mayr)在鲁中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第1代危害剌槐种子,第2代危害国槐种子;成虫的羽化期与该两种寄主的花期相吻合。以第2代老熟幼虫在国槐种子内越冬,种子被害率多在95%左右。80%的敌敌畏1500倍液、20%的灭扫利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1987年大庆市牧三林场新发现一种杨树溃疡病菌为害小×黑Populus simonii×nigra,感染植株初期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最后树皮呈黑褐色,坏死成溃疡病斑。主干和小枝直径在2厘米以下,一般不产生典型的溃疡病斑,且感染后迅速环绕一周,造成病斑以上部位死亡。后期在枯死或濒于枯死的枝干上出现病症。经鉴定与辽宁新民地区报道的病原菌为同一个种,即球二孢属的一种真菌Botryodiplodia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在刺槐上发现一种烂皮病,越冬后的刺槐不萌发或萌发后又枯萎。最初我们称为枯萎病;后来发现上部枝叶枯萎是由于主干上溃疡病斑所致,又叫溃疡病。在山东省部分地区对发展刺槐已构成严重威胁。省林业厅将此病列为省内检疫对象。但造成刺槐溃疡的病原有好几种。根据全省病虫普查采到的标本,经检查都有镰刀菌,曾定名为Fusarium sp.我们自1972年对此病进行了研究,认为它的真正病原是壳梭孢菌(Fusicoccum sp.),  相似文献   

9.
杨树溃疡病接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五种不同的接种方法,在感病的杨树植株上,接种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的试验结果表明,烫伤法和伤皮法均能诱致发病,两者在接种发病率,病斑扩展的速度,范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后者由于比较接近自然状况,创伤范围,接种菌量相对一致,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10.
1发病特点 杨对溃疡病病原为群生小穴壳菌.病菌以菌丝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由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危害苗木和幼树,也能危害大树.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枯梢,甚至整株死亡.病斑发生在树干基部0.2~2.5m高度范围内.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近圆形水泡状溃疡斑,初期极小,不明显,其后变大呈典型水泡状,直径约0.5~1.5cm.泡内充满灰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空气变为黑褐色,并残留在病斑处.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点,受害严重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秦皇岛地区每年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达到发病高峰,7~8月由于气温偏高,病势减缓并逐渐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茶炭疽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茶炭疽病是山茶、油茶的主要病害[1],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及北方的河南、陕西省南部地区,庭园及盆栽山茶上普遍发生.它是由山茶炭疽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侵染所致[2].山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症状多出现于叶缘、叶尖和叶脉两侧.初发生时为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黄褐色至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病健交界处稍隆起.  相似文献   

12.
苏北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每年春季杨树新造林发生大面积死亡,在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杨树枝干上,几乎都有溃疡病症状的病斑发生。本试验通过对杨树新造林地(I-72杨)溃疡病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余株菌株,经接种、发病后再分离,获得6株拟茎点霉菌株;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Phomopsis eucommiicola的ITS序列有同源性,相似性达到99%。因此将该拟茎点霉菌确定为Phomopsis eucommiicolaC.Q.Chang,Z.D.JiangP.K.Chi,。该病原菌侵染杨树引起杨树新造林木溃疡病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国槐扦插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国槐1-2年生的枝条不同直径(0.5-1.0cm,1-2cm,2-3cm, ≥3cm)的插条采取用5%的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分别在春秋两季直插、春季采用直插与斜插方法进行国槐扦插繁殖试验,出了国槐除了通过种子繁殖之外,还可以通过扦插繁殖进行育苗,使国槐的扦插生根成活率达到80%以上,国槐的扦插生根类型是愈伤组织生根型,扦插时间是春季及秋季均可,直插与斜皇对国槐扦插成活率及高生长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树细菌溃疡病,危害杨树干部,以人工林为重。溃疡病发生的主导因子是杨树冰核活性细菌,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长期潜伏在寄主上。在春秋季节霜冻条件下造成杨树冻害,并引起肿茎型细菌溃疡病。溃疡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相关,主要是温度、土壤类型、年降水量、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以及树种抗病性、抗逆性的强弱等。春季是该病主要的发生时期,4月开始发病,5~6月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升高,发病减缓;9月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10月以后停止。1-69、1-72杨抗病,46杨较107杨发病早,同一病株,阳面病斑较阴面多。泗县每年发生该病100~200亩。  相似文献   

15.
杨树枝干病害在大沙河地区主要有溃疡病和腐烂病二类。近年来,大面积发生并引起严重损失的是杨树溃疡病,1965年本场一万余亩加杨因发生此病枯干率达50%以上。据了解,同年在徐州地区也发生类似灾情。为此,曾对此病害进行了初步的观察调查,兹将结果整理于下,仅供参考。一、症状及病原菌杨树溃疡病有二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系由二种病原菌引起。初步鉴定一种是Dothiorellagregaria Sace;另一种是Dathiorella sp。前者在本地区年年发生,一年有二次发病季节,但为害不严重。1965年本场发生大面积溃疡病是由后者引起的,现将症状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明确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重庆市渝中区、北碚区和涪陵区的樟树溃疡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对不同菌落形态代表菌株的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从重庆不同地区采集的樟树溃疡病样品中共分离得到48份菌株,单菌丝纯化后得到68株纯化菌株,根据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分生孢子特征,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类型。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株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3类菌株分别为葡萄座腔菌属中的Botryosphaeria 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能使樟树枝条产生黑色坏死病斑,且B.parva菌株的致病性最强,B.rhodina菌株的致病性次之,B.dothidea菌株的致病性最弱。[结论]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为B.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其中B.rhodina和B.parva为引起樟树溃疡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梨树腐烂病又叫臭皮病 ,在我国各梨产区都有发生。发病后常引起全株死亡 ,对生产影响很大。主要危害主干、主枝及侧枝上的向阳面及枝杈部。在大树上以表皮光滑的 3年生以上大枝最易发病 ;在幼树上 ,两年以上细枝也能发病。1 症状及发病规律在发病初期 ,病斑稍隆起 ,呈水渍状 ,红褐色 ,用手压可下陷 ,并溢出红褐色汁液 ,散发出酒糟味 ,以后病部逐渐凹陷、干缩 ,在病健部出现龟裂 ,表面布满黑色小点 ,当空气潮湿时 ,从中涌出淡黄色孢子角。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 ,早春树体萌动时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雨水传播 ,…  相似文献   

18.
<正> 葡萄穗轴褐枯病病菌为 Alter-nariaViticola,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春季开花前后病菌孢子传播侵染为害幼嫩的穗轴组织,发病开始先产生浅褐色湿润状病斑,并迅速向四周扩展,使整个分枝穗轴或主穗轴变成深褐色,  相似文献   

19.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菌L.pinastri、光亮散斑壳菌L.nitens、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其中松针散斑壳菌分布广泛,感染率高,针叶林感病率34.7%,苗木感病率32.6%;主要寄主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几种常用药剂防治,45%代森铵200~300倍液防治率为86%,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橡胶树棒孢叶斑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病害发生及分布 橡胶树棒孢叶斑病于1958年在印度的橡胶实生苗圃首次报道,1960年在马来西亚缺铁的芽接苗圃中发生,当时认为是一种次要的叶病。以后在尼日利亚(1969年)、印度尼西亚(1980年)的橡胶苗圃相继报道本病发生。1975年春季,马来西亚一个5年生的RRIM725胶园越冬后的新叶上发生本病,6月又发病造成第2次落叶,引起了植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