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对普通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雄蕊,雌蕊,旗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K、V型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具有不同的酶谱,根据酶带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发现K、V型不育系之间在花粉败育时间上有较大差异,认为V型不育系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单核期”而K型不育系为“二核期”与细胞学观察结果相吻合,K、V型不育系,保持系之间在不  相似文献   

2.
对小麦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D型不育系小孢子在“小液泡期”即表现出败育迹象。花粉败育过程中,小孢子液泡膜和细胞质膜断裂破碎,细胞质解体,线粒体、质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或退化,绒毡层持续不解体,并缺少乌氏体的分泌。小孢子细胞解体顺序为:细胞膜首先断裂,细胞质分解变稀薄,然后是核膜断裂,细胞核降解,细胞质及细胞核降解物质充满整个药室,最后核仁解体。  相似文献   

3.
黔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的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9~1992年通过广泛测交,从约600份材料中筛选出十几份高度恢复的黔型小麦恢复系。从保持系、恢复系中筛选出一些杂交种子饱满的材料,可用来克服黔型小麦不育系种子效缩问题。通过回交转育,有成3个改良型黔型小麦雄性不育系──QA1104、QA004、QA006。同时进行恢复系改良,获得上百份同质黔型恢复系和数百份异质材料。最后,还讨论了黔型小麦不育系种子坡缩及恢复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mtDNA基因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75-3369B为材料,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Mbo Ⅰ对75-3369B的mtDNA进行完全酶切和部分酶切,构建了两个基因文库。其中用EcoR Ⅰ酶切得到的库(以下简称ME库)由350个重组子构成;Mbo Ⅰ酶切所构建的库(以下简称MM库)由450个重组子构成,MM为的库容量是98.12%。同时,讨论了两种建库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蓝粒小麦中携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4E 染色体,附加到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系上,选育出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该体系浅蓝粒种子长出植株自交结实,粒色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其中,白粒种子长出植株,全部为雄性不育,为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杂种优势显著;浅蓝粒种子植株则自交结实,粒色仍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1,(1):44-44
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日前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小麦83(21)35核背景的T型、V型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类不育系的小孢子发生过程基本正常,T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发生败育,以典败型和圆败型为主;V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至二细胞花粉期败育,以圆败型和浅染败型为主;而K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二细胞花粉后期至三细胞花粉期败育,以浅染败型和深染败型为主。药室合并现象普遍发生是T型不育系花药的一个突出特点,而V型和K型人育系花药各壁层的发育是正常的。核质发育关系不协调是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根本原因。细胞学观察结果可以作为不育细胞质类型划分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魏亦勤  李红霞  刘旺清  张双喜  裘敏  王存忠 《种子》2006,25(10):78-79,82
具有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K、Ven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的核质互作及细胞质的不良效应较低,在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上最有价值和利用前景,试验针对西北春麦区生态条件,直接引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Ven、K质113/1R易位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利用西北春麦区现主栽或新育成的春麦品种(系)作为广泛测交的测验种,应用于春性杂种小麦。结果不育系表现育性稳定,细胞质效应小,春性较春麦品种弱,生长发育快,株高较接,丰产性较差。因此,今后生产应用应转育丰产性好的春性Ven质和K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测交筛选高恢复性恢复系。  相似文献   

9.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植物界普遍存在,其不育机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利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75-3369B线粒体的基因文库,选取其中所载外源片段较大的重组子转化T型不育系小麦75-3369A,结果重组子ME252和ME317的转化后代变成可育,表明线粒体的部分片段可以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0.
龙增栋  何庆才 《种子》1994,(1):42-43,47
1前言世界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经40余年,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宗泽等1993)。1951年日本木原均培养了小麦雄性不盲细胞质;1962年美国威尔逊、罗斯选育出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讲学民1981)。其后美国、苏联、欧洲各国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美国已育出数个杂交组合在生产中试种,获得比常规推广良种增产20%左右的效果。1965年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首先引入了T型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接着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11.
范平 《华北农学报》1996,11(1):2-10
利用细胞学观察和同工酶电泳测试,分析了普通小麦T型和K型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药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用同工酶电泳检测小麦T型和K型雄性不育胞质效应的区别有效。(2)酯酶酶谱较过氧化物酶酶谱更能清楚地检测两类不同胞质不育系败育发生的时期和程度。(3)细胞学观察表明,T型不育系小孢子在双核期其细胞核绝大部分不存在,成为空壳,败育较早,较迅速,这可能是其恢复源较狭窄的原因之一;而K型不  相似文献   

12.
文献报道,植物CMS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互作的结果,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的[1,2].  相似文献   

13.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系F2群体育性分离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对K、V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育性恢复表现为显性遗传,F2群本育性分离呈现多态性。K83(21)35A、K149A、V149A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均受两对基因控制,V83(21)35A的育性恢复所需基因数目在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同一恢复系在K83(21)35A和V83(21)35A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的育性分离。分析F2育性分离多态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镜扫描技术,对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粒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花粉粒大小、形状及萌发孔孔盖等特征。结果表明,正常发育、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三者之间花粉粒极轴长度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均为典型的不规则败育形状,萌发孔孔盖均有不同程度凹陷,同时发现萌发孔孔盖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5.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消减文库。分别提取相同细胞质背景下的不育和可育等基因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用RsaⅠ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各自与不同的接头连接,连续经过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扩增,将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差异DNA消减文库。在构建的不育mtDNA文库中,将SSH文库的全部扩增产物与SSH文库中的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转化,分别挑取54个和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和相关功能初步比对。结果表明,不育mtDNA的SSH文库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回收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的结果准确率较高;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x比对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约90%的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nad1和nad5的非编码区。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形态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用化学杀雄剂后,对小麦花粉生活力,花药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扫扫描电镜观察了花粉表面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津奥啉”使小麦花粉淀粉聚集能力极度降低,花粉染色率仅2.78%,花药重量降低65.5%;花药脯氨酸含量只相当于对照的61.2%,花粉表面及萌发孔等均发生畸形,从而导致小麦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张爱民黄铁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与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小孢子初始败育发生在幼龄小孢子时期,单核中期基本上完全败育,绒毡层到开花前崩溃.在小孢子初始发育时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呈“杯状”变态.导致雄性不育主要的细胞学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结构、功能的失常.  相似文献   

20.
王成社  刘引理 《作物学报》1997,23(5):631-633
本研究以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细胞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细胞核的三系(简称K型三系)为材料,分析研究了花药培养技术在选育杂交小麦亲本之一——恢复系上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