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山东省临沂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ZHG01,经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研究不同培养环境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ZH-G01平皿菌落正面呈白色丝绒状,未产生色素;背面略微发黄,分生孢子5个细胞,纺锤状,中心3个褐色异色胞,顶部具有3~4根附属丝;菌株ZH-G01 ITS序列与GenBank中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菌株ZH-G01鉴定为新棒状拟盘多毛孢(登录号为MN559410)。菌株ZH-G01伤根接种后30 d草莓植株地上部萎蔫,中柱中心和不定根呈褐色,根部病组织可再次分离菌株ZH-G01。该菌株在25℃、pH 4.0~10.0条件下,培养于PD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中长势较好;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对木糖醇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对尿素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以在不同寄主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白僵菌菌株HFW-05、TE-07、Lu-08、Dj-04为供试菌株,通过对4株球孢白僵菌ITS区序列和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明确了4株供试菌株的种间分类和酯酶型、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4株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种下的不同酯酶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猪流感病毒河南株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省有呼吸道症状的5个不同猪场采集棉拭子和肺组织样品.样品处理后,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获得3株病毒,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为H3N2亚型流感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分别是0-9.56/0.2 mL,10-8.56/0.2 mL 和10-8.44/0.2 mL,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是10-1.56/0.1 mL,10-1.45/0.1 mL 和 10-1.50/0.1 mL;它们的血凝素对热不稳定,能凝集1%马、牛、驴、猪、绵羊、鸡、兔、豚鼠、小白鼠及人O型血的红细胞.这为了解河南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江西九连山霉烂毛红椿种子上分离种腐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落直径法研究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以及多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霉烂毛红椿种子上分离到一株对毛红椿种子具有强致病性(编号为JZF02)的真菌,经鉴定为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该菌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表现为PSA>PDA/MA>CA>CD;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但铵盐不适合该菌生长;在0~4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pH5~12条件下均能生长,其中最适pH为8。本研究为掌握厚垣镰刀菌引起的毛红椿种子病害发生规律及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氟磺胺草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氟磺胺草醚广泛应用于大豆田防除阔叶杂草,其长残留问题十分严重,微生物降解是解决氟磺胺草醚残留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高压富集的方法,从长期施用氟磺胺草醚的田间土壤中,分离筛选出6株能够以氟磺胺草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其中一个菌株在查氏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d,对40mg a.i./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为92.13%。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对该菌株18S rRNA的部分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对其在系统发育分类学上的地位加以分析,同时研究环境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真菌,初步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实验室命名为TZ1985。菌株TZ1985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pH值为7.0,生长最适葡萄糖含量为0.6%,生长最适氟磺胺草醚的浓度是10mg a.i./L。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海南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从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种植基地采集淮山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培养性状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炭疽病病原菌.其菌落初为白色,生长中期气生菌丝旺盛致密,棉絮状,呈乳白色,后期由菌落中央开始逐渐变为灰色至深灰色,菌落表面干燥蓬松;分生孢子无色且透明...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黏性胞外聚合物的菌株N2-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水拉恩氏菌.将该菌制成液体菌剂喷洒在沙土表面,能够形成致密的结皮,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沙土的持水能力,并增加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10.
一株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富集驯化技术从长期生产咪唑乙烟酸的农药生产厂排污口处的污泥及污水中驯化培养得到能够降解咪唑乙烟酸的细菌1株,标记为P310-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 sp.);菌株P310-1的最适生长条件为:28℃,pH值6,NaCl浓度为0.05g/L。其对咪唑乙烟酸的最大耐受浓度为2500mg/L;当接种量为5%时,该菌株在含100mg/L的咪唑乙烟酸的无机盐基础培养液中培养5d后,可使咪唑乙烟酸降解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剑麻溃疡病是近年来在剑麻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剑麻溃疡病的致病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和致病性鉴定分离得到致病菌株JM-HN0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该菌株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0℃,最适pH值为7....  相似文献   

12.
13.
大肠杆菌K88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鉴定裂解性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K88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裂菌效力。用双层平板法从猪场污水中分离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和酶切基因组对获得的噬菌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了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等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裂菌效力。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了一株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强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PK88-4;其噬菌斑清晰透亮,周围无晕环;电镜显示:其头部呈正多面体对称,有可伸缩性尾部;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60 kb);该噬菌体能耐受60℃左右高温、在pH值为5~10内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为10 min,暴发期为40 min,裂解量为40;在5 h内对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杀灭率将近100%。PK88-4是一株强裂解性肌尾科大肠杆菌K88噬菌体,具有裂解周期短、杀菌能力强等特点,为畜牧业防治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贵州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贵州省采集的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得到两个代表菌株YC1002和YC1104,通过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胡萝...  相似文献   

15.
小麦根腐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离鉴定小麦根腐病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腐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y)。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最适培养基为PDA,60℃5min为致死温度。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7,最适温度为25℃,在供试的营养液中,以土壤浸液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污染菌——绿色木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本研究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rDNA-ITS和TUB序列)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菌丝体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及致死温度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病原菌分离株经形态特征观测及rDNA-ITS和TUB序列分析比对,将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原菌分离株鉴定为半知菌门、丝孢纲、弯孢属、间型弯孢霉(Curvularia. intermedia)。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此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 8、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及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酵母粉及硝酸钠;光暗交替不影响菌丝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2℃。分离鉴定了福建省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害的主要病原菌是弯孢霉,其生物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对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大青枣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4℃与16~31℃,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与28℃;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H值范围分别为2~12 与3~11,最适pH值分别为5~6与4;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易受光环境影响;菌丝体生长对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但分生孢子形成对维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鉴定分析,将采自福建省沙县的一株野生食用菌子实体鉴定为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新菌株,序列提交NCBI获得GenBank编号为MW192277,并将其命名为琅口口蘑(K-1),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和营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生长特性包括温度为28℃,pH值为...  相似文献   

20.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