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杨树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干旱地区杨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成材难问题,敖汉旗积极开展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套以抗旱保墒为目的的杨树抗旱造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2.
从2000年起,在辽宁省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中探讨实用造林抗旱技术,即:植苗覆盖栽植技术;SAP容器苗培育、深栽造林技术;灌木培抗旱土堆、剪干保活技术;一次成林沙地樟子松移植技术;杨树窄带宽距营造技术。实践证明这些技术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树深栽造林技术孙海鹏杨树深栽造林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个人所认识和应用,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本文介绍一些杨树深栽的技术要点及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杨树深栽造林是抗旱造林的一种新方法。其操作步骤是先用开沟犁开出深45厘米左右的深沟,再在沟底用锹挖坑,坑...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杨树深栽中间试验协作组在北京市、内蒙赤峰、雁北、宁夏银川平原、山东临沂地区、甘肃张掖地区等地四年来的试验结果写成,总结了各地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科研的成果,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推广这一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使这项新技术转为生产力。 (1)杨树插干钻孔深栽造林技术(简称杨树深栽)是从意大利引进的一种抗旱造林方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土质瘠薄河滩地设置3处杨树造林试验地,分别采取不同造林方法、不同造林树种、不同经营管理措施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质瘠薄的河滩地营造杨树,必须采取非常规造林技术、适地适树选择抗旱树种和实施精心经营管理措施,才能实现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意识工作的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开展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些干旱地区的造林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干旱造林技术,改善干旱地区的环境,提高造林面积。辽宁省西部地区年降水量比较少,蒸发量大,在杨树造林过程中,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抗旱造林技术,提高杨树的存活率,提高造林效果,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省西山地区十年九旱,植树造林必须采取抗旱造林措施,不断提高造林质量,才能收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事倍功半。偏关县大庙山,在1981年前,县级机关干部造林1035亩,除落叶松保存100亩外,其余油松、杨树全部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抗旱造林盼技术措施实施不力。1982年以来,从抓抗旱造林系列措施入手,在大庙山搞了样板工程造林26,000亩,当年造林盛活率达94.0%。1985年9月我们进行了调查,目前保存率为91.4%。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工程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风沙风蚀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王继宏,杨凤英(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局)(省林业厅)近年来山西杨树丰产林局在樟子松引种成功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对在半干旱风沙风蚀区采取抗旱抗风害樟子松造林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相似文献   

9.
更正     
<正>2015年第1期第3页刊登的"干旱地区深栽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的回顾(上)"更正为"干旱地区杨树等深栽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的回顾(上)"。其中摘要中应为:获得90%以上高成活率,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赤峰市红山区城郊林场采用机械开沟整地,并组装配套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沙地杨树低产林改造与经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成活率一般为95%以上,做到一次成林。造林后10年,杨树平均树高达到10 m以上,平均胸径达到14 cm以上,并通过合理施肥,杨树平均树高净增加0.68~1.24 m,平均胸径净增加1.31~2.09 cm。因此,选用适宜的杨树品种,同时进行农林复合经营、以耕代抚,改造沙地杨树低产林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干旱地区有不少造林地的地下水位在1~3m,地下水矿化度≤1.5g/L,土壤含盐量≤0.2%~0.4%。在这样的立地条件深栽杨树,可以利用深层土壤水份,在不灌溉的情况下,获得90%以上的高成活率,效益显著。通过生产实践和设置试验,总结出了适用的杨树深栽抗旱造林技术和选地的要求,揭示了深栽杨树的生根特点,及其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杨树旱地造林丰产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树种为毛白杨、加拿大杨和山海关杨,全部采用2年根1年干无病虫害的壮苗进行造林。采取适当深栽、集水型整地、覆盖地膜、叶面喷肥、覆盖麦糠、间作农作物、适当修枝等抗旱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的抗旱措施是可行的,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山海关杨、加拿大杨、毛白杨在干旱瘠薄的碱地和沙地上生长正常,可以进行旱地造林,尤其山海关杨是旱地造林的最优树种。  相似文献   

13.
杨树钻孔深栽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北方,水份经常成为杨树成活和正常生长的限制因子,而杨树钴孔深栽造林技术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根据我们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三次采用杨树深栽造林试验表明,此方法具有明显的抗旱效果,在不灌溉的条件下,可提高成活率到95%以上,幼树初期生长也有所提高。深栽的杨树有较多和较深的根系,而且能通过插干下切口直接吸收地下水,这是深栽成活率高的原因。冬季深层土壤的温度可满足杨树插干缓慢生根的需要。秋季深栽的插干次年春季放茅前已形成大量幼根,对成活有利。深栽杨树的蒸腾速率较常规造林高2.3—4.4倍,其日平均蒸腾耗水量比常规造林高1.83—15.41倍。此外,与常规造林比较,深栽杨树的叶片水势高,含水率高,水份饱和亏缺低。旺盛的水份代谢证实了深栽造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可缩短采伐至更新、整地造林时间,并节约挖根、整地、苗木等费用,其成本为常规造林的1/7~1/10,并具有适应性强、节水、抗旱等特点。该项技术是解决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四旁树、低质杨树更新改造、杨树蛀干更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可解决伐根不易清除的难题。可达到当年更新、当年成  相似文献   

15.
干旱地区有不少造林地的地下水位在1~3m,地下水矿化度≤1.5g/L,土壤含盐量≤0.2%~0.4%。在这样的立地条件深栽杨树,可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不灌溉的情况下,获得90%以上的高成活率,效益显著。通过生产实践和设置试验,总结出了适用的深栽抗旱造林技术和选地的要求,揭示了深栽杨树根系和水分代谢的特点及其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干旱地区有不少造林地的地下水位在1~3m,地下水矿化度≤1.5g/L,土壤含盐量≤0.2%~0.4%。在这样的立地条件深栽杨树,可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不灌溉的情况下,获得50%以上的高成活率,效益显著。通过生产实践和设置试验,总结出了适用的深栽抗旱造林技术和选地的要求,揭示了深栽杨树的生根特点,及其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辽市现有人工林面积中,有80%以上为杨树,木材生产有95%以上来源于杨树。与此同时,以杨树优质壮苗培育,抗旱造林系列技术、一大批优良无性系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着杨树发展正朝着集约化和良种化方向迈进。但是,随着自然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气候条件的急剧变化,干旱少雨已经成为制约杨树在本地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三北”地区风沙干旱严重地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影响防护林体系建设。解决抗旱造林是该地区林业建设当务之急。修剪侧枝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左右;浸根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11%;深栽可节约用水,促进幼林生长。1978~1987年间,辽西地区,采用此技术营造的近333333hm2杨树速生丰产林,成活率高达98%,一次成林,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19.
“三北”叶区风沙干旱严重地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影响防护林体系建设。解决抗旱造林浊该地区林业建设当务之急。修剪侧枝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左右;浸根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11%;深栽可节约用水,促进幼林生长。1978~19087年间,辽西地区,采用此技术营造的近3333.33hm^2杨树速生丰产林,成活率高达98%,一次成林,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抗旱造林粉、BGA激活剂、ABT生根粉和浸根造林等抗旱技术对梭梭造林的影响,在民勤干旱沙区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抗旱造林技术处理对造林林分保水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BGA土壤激活剂使梭梭造林林分(100 cm)土壤含水率提高53.24%;(2)抗旱造林技术对梭梭的生长差异显著,BGA土壤激活剂处理的梭梭植株高相对对照处理增长5.32 cm,枝长增长2.81 cm; (3)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梭梭造林成活率有促进作用.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粉2种处理对于对照处理成活率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