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骆楚楚 《新农村》2010,(8):49-50
加快“三农”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中央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任务。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三农”工作的突破口、关键点。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既要注重技能,更要突出思想,努力让技能提高与思想提升双轮齐转、双管齐下、协调推进,让广大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更让他们成为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公民。新形势下如何来提高农民的素质?我们的做法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的思想实际人手,创新并运用适合农民口味的方法手段、载体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赋予新的涵义。传统农民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新型农民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其本质应该是农商。通过对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特质的比较分析,对农民认识传统、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重铸中国农民的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系统工程,是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笔者阐述了海门市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措施、成效,并提出了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谈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应德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29-29,92
本文就农民素质与农村劳动转移、城市化进程及农民增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农民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缺位、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机制依然不活等问题。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二是科学确定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农民成长规律和特点,三是探索建立适合农民的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四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加快工业、服务业等经济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农民和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平台及机会。多渠道增加农民务工人数,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是保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分析和研究贵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以及构成,认为该市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大,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直接影响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家顾问》2003,(10):4-5
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命的源泉,辛勤耕耘、精心呵护,支撑和实现着富裕的希望;把它视为生活的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和发展着农业的文明。土地及其收益,是农民最重要、最大的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之所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就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是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职业化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通过制定颁布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法》和《农业支持法》,确立农民的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素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阐述了建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管理培训体系,制定扶持职业农民、状大职业农民队伍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农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是当今社会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基础,为解决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找到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会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民素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经济行为素质和政治素质等五个方面的特质差异。结果显示,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根本途径。然后从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农民自身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农村普法宣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对当前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化视角下失地农民就业中政府干预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历程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迅速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困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政府理应发挥积极作用并承担主要责任,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社会支撑。本文首先...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在分析了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生存和发展两个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付琼  肖洪安  张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82-11584
分析了成都市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障安置和货币安置的选择意愿。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人数少,家庭承包地面积小,文化程度低和失地后人均月生活消费水平低的失地农民趋向于选择社会保障安置;年龄小和征地前家庭承包地面积大的失地农民趋向于选择货币安置。  相似文献   

14.
乔柏 《古今农业》2013,(4):16-24
农民融入现代社会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公民权问题,其次要成为基层镇的居民,然后才是进入现代社会.国家除了要加大对三农投入外,分散性地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工业布局,避免超大型城市的出现,让农民就近寻找农业的以外的机会,防止大量的夫妻分离与父子分离,避免乡村大量存在的家庭破碎现象.与此同时,土地换社保,培养职业农民,解决农村兼业严重的现象,是农民溶入现代社会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对土地转出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对土地转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村级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工具变量,通过IVProbit模型和2SLS模型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单一的认为农户兼业促进或抑制土地流转是欠妥的,事实是农户流转土地与其兼业程度有关;不同兼业类型的农户选择转出土地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Ⅰ兼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显著低于纯农户,而Ⅱ兼农户与非农户选择转出土地的概率更高;农户转出土地面积比重与农户兼业程度呈现U型曲线关系。基于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时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兼业农户内在土地转出需求的作用,促使欠发达地区广泛且分散的兼业小农自发的转出手中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项波  石建华  陈晖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21-14523,14527
分析了予以失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全面保护的必要性,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益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指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保护农民财产性权益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桂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80-5381,5384
从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博弈主体地位不平等两方面探讨了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博弈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倩均  曾贤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238-3238,3240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耕地不断减少,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问题是城镇化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现状分析,指出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存在的不足,提出现阶段完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40-18942
对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龙泉、庆元3县18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林地流转以转出为主;农户大多选择在农户内部进行林地流转的私下协议;林权交易市场并未得到流转农户的广泛认同;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呈弱化趋势等。通过分析,指出农户的主观意愿;流转对象类型少,信息沟通不畅;流转的期望供求价格差距大以及流转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是造成林地流转不畅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明确产权归属,推动流转形式多样化,发展林地市场,培育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林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