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祁门红茶的二次崛起祁门生产茶叶的历史距今至少在 1 30 0a以上。“祁红”因自然条件优越 ,茶树品种优良 ,采制技术考究 ,而品质超群 ,成为红茶中后起之秀 ,1 91 1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据历史资料记载 ,当时的祁门、浮梁、至德 (今东至 )三县所产红茶 ,统称“祁红” ,年产量在 30 0 0t以上。“祁红”以其清高而持久的特殊香气 ,在世界茶坛独树一帜 ,成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一 ,于 1 91 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被誉为“群芳最”、“茶中英豪”、“祁门香”而名扬四海。此为本世纪初 ,祁门红茶的第一次崛起。1 940年后 ,由于太平洋…  相似文献   

2.
鲍新民 《茶业通报》2004,26(1):33-33
本文介绍了安茶的传统特点,恢复生产情况及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祁门红茶的特征香气祁门香,近年来减弱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达共识。笔者就祁门茶园、茶树品种、采制加工和祁红产品与市场等相关情况进行初步研讨,并提出一些抛砖引玉之浅见。  相似文献   

4.
汪祖圭 《茶业通报》2002,24(2):23-24
本文通过查阅文书档案和相关茶树品种资料,对祁门茶区茶树品种进行考证,为今后各级政府开发茶树品种资源、编写茶树品种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我站丰产茶园位于祁门城边沿马路的杨桃岭山上,这个山坡的土壤属灰化黄壤,土壤质地为轻质粘土。全部筑或梯田,祁门茶业试验站是1934年建立,现茶树树龄为23年,均系条播,株距1.2尺,面积合计15.71亩(其中2.02亩于1956年进行重修剪)。这片茶园自1953年起全面施肥,增采秋茶,由  相似文献   

6.
祁门红茶因其“似花、似果、似蜜”的优雅而迷人的香气,是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齐名的“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国际上称这种香气为“祁门香”.祁红也因其独特的品质获“王子茶”、“茶中英豪”和“群芳最”等众多美誉,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7.
大力改进祁门红茶质量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祁门红茶的光辉历史和经营上的特点祁门红茶向以得天独厚的幽雅馥郁的香气和浓醇隽的滋味,驰誉迩遐,欧美各国公认是世界红茶之冠。尽管帝国主义者在侵略掠夺的历史过程中,曾大力扩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东非的茶叶生产,不择手段地肆意排斥华茶在世界市场上的独占地位,我国绝大多数有名的红茶,如闽红、宜红、宁红、湖红等都受到致命的打击;祁门红茶虽也曾多次蒙上阴霾,但还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茶业通报》2010,(3):144-144
<正>2010年8月8日上午,第五届中国黄山·国际祁门红茶节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祁门县政府负责人向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推介祁红并介绍节庆活动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43家中央和首都媒体参与报道。这标志着此前一直在祁门本地举行的国际祁门红茶节开始高调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9.
祁红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向以幽雅馥郁的香气和浓厚醇隽的滋味驰名中外。而祁红品质的优良,必须掌握两大要素,即优良的鲜叶和熟练的烘茶技术。祁红馥郁茶香的形成,取决于在适当温度下,茶叶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因而与精茶中的再干燥有着密切的  相似文献   

10.
应对入世挑战 祁门实施茶叶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平 《茶业通报》2003,25(2):55-55
面对我国加入WTO新形势,我县原有的茶叶生产模式已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使茶叶生产与国际接轨,实施茶叶标准化已是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祁门县实施茶叶标准化的目标、内容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善国 《茶业通报》2006,28(4):179-180
茶叶是祁门农业生产的一大经济支柱,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现有茶园9512hm2,2005年茶叶生产量3200t,总产值1.1亿元。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红茶之乡”。2001年被列入“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全县9512hm2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经欧盟BCS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基地面积712hm2。目前是安徽第一个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颁证,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生产的产茶大县。1祁门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的比较优势1.1生态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成高产优质高效茶业的物质基础,祁门地处安徽省最南端,与…  相似文献   

12.
李荣林 《茶业通报》1993,15(3):42-43
长期以来,祁门茶区(凫峰除外)都是生产单一的红茶,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茶类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创制名优绿茶已成时势所趋。祁门茶区的茶树品种特性适制红茶,主要是其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茶多酶含量较多,所以改制绿茶时在技术细节上应与一般绿茶有所不同。目前,改制的绿茶大部分属高档茶,原料细嫩,所以制作技术上总的特点是“透杀,轻揉,高温快烘”。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祁门红茶初制中的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祁门红茶初制干燥工序中不同毛火速度与足火温度对毛茶品质的影响,选用‘祁门槠叶’种1芽2叶鲜叶,经统一萎凋、揉捻和发酵后,毛火速度设置快(9 min)、中(12 min)、慢(15 min) 3个水平;足火温度设置低(60℃)、中(75℃)、高(90℃) 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制作茶样,重复2次。通过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毛火速度对茶样的感官品质(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生化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足火温度对茶样的感官品质(滋味、叶底)和生化成分(可溶性糖、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生化成分(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毛火速度与足火温度互作效应对茶样的感官品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生化成分(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生化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快速毛火,茶样的色泽、滋味和综合评分略低;慢速毛火,茶样的叶底稍暗,香气中等。低温足火处理,茶样的感官审评综合评分低于中、高温足火处理。因此,祁门红茶初制干燥工序采用中速(12 min)毛火与中、高温(75℃、90℃)足火组合较好,尤以中速(12 min)毛火与中温(75℃)足火组合为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祁门红茶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对6个不同等级祁门红茶(特茗、特级、二级、三级、五级和六级)的水浸出物含量、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类等品质相关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等级的祁门红茶茶多酚含量范围在11.60%~15.63%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8%~3.45%之间,水浸出物含量在34.74%~41.9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1.99%~2.72%之间,其中高等级茶样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高于低等级茶样。经分析发现,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黄素这4类化合物是评价祁门红茶等级的重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品质的评价提供初步参考。  相似文献   

15.
鲍新民 《茶业通报》2007,29(1):15-16
阐述了祁门茶叶市场营销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祁门”红茶是中国红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种,以具浓强的玫瑰香而驰名。本次研究对“祁门”红茶和锡兰高香茶“Uva”、非高香茶“Dimbula”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祁门”红茶、“Uva”茶和“Dimbula”茶分别来自中国土产畜付产品进出口公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祁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永瓣藤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永瓣藤生长的土壤类型以黄红壤为主、海拔高度为400~600m、坡度在20~35°之间;同时了解了永瓣藤的一些生长习性,明确了永瓣藤在保护区的大致分布范围,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18.
祁门主要气象因子与“祁红”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红”系我国外销茶叶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名茶,其品质之所以优异,是与祁门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其中气象因子在形成茶叶品质过程中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本试验设置高、中、低的3种萎凋风力处理和重、中、轻3种初烘程度处理,研究祁门红茶初制中不同的萎凋、初烘工艺对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应试验茶样所检测得到的水解产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含量数据有一定差异、却大都并不显著,说明现有的制茶设备调控适应性强。风力大的萎调方式工效较高但水解作用较弱,果胶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水解产物含量略低,风力小的萎调方式水解作用较强、水解产物略高,但工效较低、调控难度大,中等风力的萎凋方式工效较高、理化品质表现较好。初烘程度偏轻的处理,酶性反应及湿热作用较强、时间较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低,茶褐素含量较高。初烘程度适中的处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比例相对适宜。初烘程度偏重的工艺处理掌控不佳时,容易造成急火或高火,并且不利于后续的足烘焙香。  相似文献   

20.
《茶业通报》2006,28(2):F0002-F0002
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为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祁门建立的“农商部安徽模范茶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2005年时值建所90周年,11月26日由安徽省农科院主持,茶叶研究所主办的建所90周年纪念庆典在祁门隆重举行。前来参加庆典祝贺的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中国茶叶学会、安徽省茶业学会、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北省茶叶研究所、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江西省茶叶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