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阳是湖南的重点产茶区,现有茶园18万余亩,拥有乡村茶厂135个,年产干茶6500吨左右。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1984年11月,省外经贸委确定我市为出口红茶商品基地;1986年隆回、武冈两县又被列为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各级党、政领导认真研究,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部门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广大茶农抓紧茶园培育管理,加工单位努力提高初、精制技术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茶叶加工责任制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了。目前浙江省在制茶加工方面,有以下几种生产责任制形式: 1.收青加工初制茶厂收购青叶,按等级及时付清茶款。这种类型象淳安县郭村公社有126个制茶厂,大多采取这种方式,实行结果比较好:①通过青叶评级收购,能够促进采叶质量的提高;②加强责任心,有利制茶质量的提高;③方便群众,茶农只要交售青叶,不必自己再去制茶,也不要自己去卖茶叶,省时省工少劳神,群众乐意接受。有的茶厂,考虑到收青评级没有经验或较难掌握,茶叶出售后,扣去必要的工本、积累、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云南省的一大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去年初,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茶叶会议,研究并制定了有利于发展茶叶生产的两项政策:一是产茶的生产队(初制所、茶场)以一九七八年交售给国家毛茶数量为基数,超交部分的级内茶实行斤茶斤粮奖励办法(原定茶叶奖售粮照给)。二是各精制茶厂把部份利润返还给产茶社队。省政府制定的这两项政策,调动了茶区广大社员多产茶、产好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茶区  相似文献   

4.
王家斌 《茶叶》2012,(3):185-186
正11953年我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在浙江事茶、论茶快六十年了。"耄耋"之年的我还清楚地记得1954年春茶去诸暨县了解茶叶生产的情况。当时由县茶叶技术指导站李水有陪同到县城不远的成南乡邱村红茶初制厂,妇女在茶山上采扎,茶厂里正在加工红茶,一片繁忙景象。初制厂有位茶农叫  相似文献   

5.
目前,茶厂按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一的初制厂,只收购鲜叶加工成毛茶出售;二是初精制联合厂,既收购鲜叶又收购毛茶,加工成成品茶出售;三是单一的精制厂,只收购毛茶,加工成成品茶出售。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茶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除了表现在产品推销和市场争夺上,也表现在原料的争购上。不少茶厂为了多收购一些  相似文献   

6.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漳平水仙茶制作涉及千家万户,作者长期在漳平市南洋镇、双洋镇、永福镇等主产区指导水仙茶加工生产,并且自己有茶山茶厂,亲自参与漳平水仙加工生产,对漳平水仙茶加工工艺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漳平水仙茶加工各道工序存在问题有着较深的了解,本文采用列表式全面总结分析漳平茶农茶厂在漳平水仙茶加工制作工艺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不良影响和改进措施,供广大漳平水仙茶农和茶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12家初、精制茶厂和14家茶机厂的调查,首次建立了4个工艺知识库和包含24大类230种定型产品的茶机资源库。研究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MPCAD系统),解决了相同机型于不同工序或加工不同茶叶时生产能力的自动修正和初精制红、绿茶厂制茶机组的可行配套方案的自动生成及其优化问题。计算机选配结果与茶厂实际茶机配置的对比表明。该系统有效实用,工序间匹配误差小,结果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8.
金银永  夏兰芳 《茶叶》2006,32(4):225-227
从绍兴茶业现状出发,认为应采取整合精制茶厂,形成统一对外出口拳头、大力改造初制茶厂,优化茶叶加工环境和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扶持发展名茶产业等3方面对策做强茶产业,提出了全面整顿精制茶厂、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扶持新技术推广和茶厂改造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和多渠道经营的发展,许多单位相继办起了初精制茶厂,制茶机械的应用扩大了,制茶机械安全用电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忽视安全用电有造成设备损毁,人身触电的危险,在安装、修理茶机电气设备时,如果不按技术要求乱拉线、接线,甚至用铁丝代替导线  相似文献   

10.
珠茶炒干机是在60年代问世的,较眉茶初制机械迟了许多年。该机问世使用后立即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广大茶业界人士也认为它结构简单、成本不高、功能特好。它的推广和普及仅花了近10年时间,据1982年的资料,宁波市各县共有初制茶厂1280多座,拥有茶机6800多台,其中珠茶炒干机就有2470多台,茶农梦寐以求的珠茶初制机械化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11.
眉茶是我国主要出口茶类,年外销量约150万担。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殷切,价格亦较坚挺。出口眉茶主产于浙、皖、赣,现在,四川、湖南等省也有所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茶厂,眉茶生产发展更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了配合外销眉茶生产的需要,拟在1988年12月13~23日举办“外销眉茶加工技术培训班”。学习内容: 1.眉茶精制技木; 2.眉茶(长炒青)初制技木; 3.眉茶拼配实习; 4.眉茶初、精制茶机性能与组  相似文献   

12.
这篇建议,提供给浙江茶叶产销单位、茶叶工作者和有关主管部门作参考。建议如下: 一、继续发展茶叶产销,力争1990年产茶lO万吨以上,外销茶创一亿美元。二、进一步改革农村茶园管理和经营体制,组织茶农协作、生产联营,以加强茶园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三、调整、充实农村现有茶叶初制厂,进一步发展农村茶叶初精制联合厂,以提高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统派购制度的改变,茶叶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保证茶叶生产按市场需要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产质量,淳安县茶叶公司借鉴临安县的经验,会同临岐基层供销社在卸岭乡溪口村初制茶厂进行了“收鲜制干”的试点。抓住以提高产质量为重点,要求加强企业管理。保证鲜叶采好、收好、加工好,管好、分配好,使茶农、初  相似文献   

14.
现代茶叶生产已经集鲜叶生产、初精制加工和成品茶销售于一体,形成一个由教育、科研、生产和经营组成的小型系统工程。单就茶叶生产来说,就涉及到良种繁育、茶园建设、茶机工业和初精制茶厂等。在整个大农业中,茶叶生产的商品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因此它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发育比较健全的茶叶市场机制,则茶叶的发展会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5.
<正>从日前召开的浙江省嵊州市第二季度茶叶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获悉,今年嵊州珠茶出口形势喜人,上半年出口珠茶约3万吨,是近10年来出口量最大的。嵊州是中国珠茶集散中心,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珠茶出口总量的55%左右。全市目前有20多万珠茶产销从业人口,1300多家农村初制茶厂,70多家精制出口茶厂,其中有9家茶叶出口企业,出口珠茶主要销往摩洛哥等国家。近年来,嵊州珠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今年8月,全市70多家出口珠茶精加工企业全面完成SC(原QS)食品生  相似文献   

16.
一、茶叶切断的要求与性能:茶叶制造中,为适合成品茶的规格,有的在初制过程把青叶切碎,如红碎茶;有的在精制过程把祖大的茶叶切碎,如珠茶。这是一种破碎性作业,工艺要求既要切断变小成条(或成粒),又要避免产生片末碎茶。不适当的切碎机,都要产生大量的片末,在经济上造成极大损失。为了切碎后片末少,提取高级茶,减少低级茶,有改进的必要。我国精制茶厂目前应用的切茶机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初制茶厂不断增加。全县现已有682个茶厂,5348台茶机,每年担负4000吨茶叶的加工任务。茶厂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我县茶区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茶厂也建立起了经营生产责任制,  相似文献   

18.
一、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作成绩 加工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工序,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初制茶厂的环境、设备等基本条件对保证茶叶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初制茶厂加快了建设步伐,但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规模小、基础薄弱,全省有初制茶厂近8000家,平均每家年加工量仅11吨;二是加工条件简陋,设备落后陈旧,上世纪80年代以前购置的加工机械占57%;三是卫生状况差,与国家对食品加工场所的要求差距较大,仅8.2%的初制茶厂有卫生许可证.针对这些问题,省农业厅和茶区各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以实施初制茶厂改造为载体,进行大胆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茶叶初制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满足茶叶初制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炒青和烘青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是,目前绿茶初制机械,型号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合理选型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初制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茶机的选型也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品质上存在外形松、扁、碎、曲,内质有烟焦味和红梗红叶等弊病还相当普遍,产生这些品质问题的原因,除了采制技术不当之外,茶机的选型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就绿茶初制机械的选型问题谈些浅识,仅供参考.一、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制茶机械的选型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型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制茶性能要好 这是选择制茶机械的首要条件.要选制茶性能符合制茶工艺要求,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够适应高、中、低档原料制作,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机型.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相对大陆茶叶生产历史而言,台湾发展茶叶生产历史较短。1980年,台湾政府推出“还茶于农”的政策,茶叶加工由过去大型茶厂转为茶农自产自制方式,推行茶庄园、茶旅游等休闲式茶叶生产,提供游客休闲游憩。同时台湾利用发达的食品工业优势,对茶叶副产品及提取物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应用,开发出一系列茶食品、茶用品,大大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和茶叶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