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治疗兔脑炎原虫病,本研究根据脑炎原虫的生物学特点和对组织损伤的特征选用阿苯达唑进行了治疗试验。将28只3~4月龄隐性感染的獭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试验。治疗组按30mg/kg剂量(首次给药量为50mg/kg),每隔12h给药1次,连续用药10d,停药1周为1个治疗期,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按正常饲养。每1疗程之后,均采血和尿液进行ELISA检测和尿沉渣虫体检查。结果,治疗组的病兔用阿苯达唑治疗3个疗程后,ELISA检测的D值均低于标准值(〈0.044),即抗脑炎原虫血清抗体呈阴性反应,从尿沉渣中也不能检出虫体。而对照组病免的D值则大大高于正常值.从尿沉渣中均易检出虫,并有1只对照兔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剖检后从脑组织中检出脑炎原虫性肉芽肿。经方差分析,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试验证明,阿苯达唑对兔脑炎原虫有良好治疗作用,用药的时机以脑炎原虫还未进入脑组织时最合适,用药的剂量一定要保持有效的杀虫浓度。  相似文献   

2.
兔脑炎原虫病是由兔脑炎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该虫可感染各种动物和人。其中以兔的感染较为严重 ,且多为隐性或慢性感染。因此对兔脑炎原虫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显得非常重要。过去对此病的诊断通常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法或血清学等方法 ,而且没有有效防治该病的措施。随着近年来国际上对此病研究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诊断技术如 PCR技术和透射电镜术等 ,并能用一些药物进行防治 ,如阿苯达唑和多胺等。文章重点就诊断和防治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联合应用阿苯达唑(ABZ)和伊维菌素(IVM)在胃肠道线虫感染鄂尔多斯细毛羊体内的药动学互作关系,以感染胃肠道线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单独或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通过粪便虫卵检查法,选取感染胃肠道线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第1组口服给予阿苯达唑(15mg/kg),第2组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2mg/kg),第3组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2mg/kg)的同时口服阿苯达唑(15mg/k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由颈静脉采集血样,分离血浆,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浆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浓度,并用PK Solution 2.0药物动力学软件计算出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绵羊血浆伊维菌素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44.80ng/mL±6.12ng/mL、5 007.46ng.h/mL±1 301.42ng.h/mL和85.47h±5.03h,均显著(P<0.05)小于单独用药组的对应参数值67.62ng/mL±9.06ng/mL、7 125.08ng.h/mL±908.52ng.h/mL和113.39h±9.00h。口服阿苯达唑组绵羊血浆中仅检测到了阿苯达唑砜和阿苯达唑亚砜,而未检测到阿苯达唑母药。联合用药后,除阿苯达唑砜的达峰时间(T max)显著推迟外,阿苯达唑砜和阿苯达唑亚砜的其他各参数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联合应用IVM和ABZ可影响它们在胃肠道线虫感染鄂尔多斯细毛羊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且对伊维菌素药动学特征的影响尤为明显,在临床联合用药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喹酮片剂、阿苯达唑干混悬剂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确定最佳剂量和用药次数。[方法]应用吡喹酮片剂按35、70 mg/kg剂量口服、阿苯达唑干混悬剂按25、50 mg/kg剂量口服治疗牦牛多头蚴病。[结果]吡喹酮片剂两个剂量的治愈率分别为72.73%和91.67%;阿苯达唑干混悬剂两个剂量的治愈率分别为81.82%和83.33%。从吡喹酮片剂35 mg/kg的剂量组死亡的2头牛检出多头蚴8个,平均感染强度2.67个;从阿苯达唑干混悬剂25 mg/kg的剂量组死亡的1头牛检出脑多头蚴2.0个,平均感染强度2个。从阳性对照组死亡的10头牛检出脑多头蚴37个,平均感染强度3.7个。[结论]吡喹酮片剂70mg/kg剂量间隔5 d三次给药达高效,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与阿苯达唑(ABZ)对绵羊包虫病的疗效,试验将人工感染包虫病的6只阳性羊分为2组,每组3只,分别口服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连续用药至15,30天分别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等对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6.
药物对猪囊尾蚴体外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芬苯达唑、奥芬达唑、氟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体外作用猪囊尾蚴,并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比较。于用药后6,12,24,36h进行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和氟苯达只均能体外杀灭猪囊尾蚴,强烈程度顺序为吡喹酮、芬苯达只,阿苯达唑,奥芬达唑,氟苯达唑,发挥作用的时间顺序为吡喹酮,奥芬达唑,芬苯达唑,阿苯达唑,氟苯达唑。伊维菌素无杀灭猪囊尾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囊尾蚴作用形态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体内及体外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囊尾蚴作用的形态学效果.结果表明奥芬达唑具有显著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且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提示奥芬达唑可能成为抗未成熟期猪囊尾蚴及治疗脑囊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理想驱虫药物,对8组检出有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山羊群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驱虫后,虫卵减少率均达95%以上,而阿苯达唑驱虫后的虫卵减少率低于95%。表明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而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小尾寒羊消化道线虫发病规律和药物防治效果,筛选驱虫效果最佳药物,试验随机选取小尾寒羊600只,分为芬苯达唑粉组、伊维菌素注射液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组、多拉菌素注射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20只。每组在试验前7天进行粪便虫卵检查,用药开始后,在每次用药的第7天分别进行粪便虫卵检查1次,在整个试验期间共检查4次。粪便虫卵检查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计算粪便虫卵数、每克被检粪样中虫卵数量(EPG),比较每个试验组每个检查阶段的虫卵转阴率。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羊在用药7 d后虫卵转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组、伊维菌素注射液组、芬苯达唑粉组、多拉菌素注射液组,分别为92.5%、90.8%、90.0%和89.1%,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防治效果确实可靠,药效持续时间长,优于其他试验组。说明临床用药在防治小尾寒羊消化道线虫方面,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防治该病效果优于其他试验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151-1156
为了研究兔脑炎原虫如何破坏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并引起脑肉芽肿形成,本试验采用IG染色、MGP染色,TUNEL染色和anti-GFAP染色等方法对26只有典型脑炎原虫病神经症状的病兔和10只健康兔的脑组织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病兔大脑皮质有少部分锥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病损的血管旁有时检出兔脑炎原虫集落,附近的脑组织有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性肉芽肿。用特殊染色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检出大量脑炎原虫和集虫泡。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在病损的脑组织部位增生,包绕在聚集的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周围形成了肉芽肿。其粗大的足突在血管周围形成了厚层血脑屏障。总之,兔脑炎原虫通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方式而破坏了血脑屏障;通过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方式进入脑组织,引起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