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类作物抽薹期及开花期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甘蓝类作物抽薹开花期数量性状研究的历史、甘蓝类作物抽薹期开花期性状的传统遗传学研究、甘蓝类作物与其它十字花科抽薹期和开花期的分子标记研究及与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的抽薹及开花期的比较作图研究等几个方面,概述了甘蓝类作物抽薹期与开花期等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熊飞 《科学种养》2012,(12):31-31
党参是鄂西北高山地区种植的主要中药材之一,紫纹羽病(俗称“锈腐病”)是当地党参上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病害。该病为害党参植株根部,轻者导致根条瘦小、呈锈褐色,减产10%~20%、减收20%~30%;重者导致整个根条干腐或湿腐坏死,减产、减收幅度达50%以上,严重影响党参的品质与产量。现将其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红薯紫纹羽病在红薯产区发生面积广,俗称红筋网留皮等,除危害红薯外,还会侵染大豆、马铃薯、棉花、花生、桑、茶、梨、桃等多种作物。症状识别。该病仅发生于大田,危害薯块和地下茎,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病薯表面缠绕着白色的沙线状物,即病菌的根状菌索,极似人体网布的筋络,因此,薯农称之为红筋网。以后根状菌索在薯块表面密结成一层  相似文献   

4.
甘蓝抽薹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耐未熟抽薹性状差异较大的甘蓝亲本材料2002-45和2002-49配制杂交组合,并构建F2分离群体.用60个SRAP引物组合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PCR分析,共筛选到19个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得到91条多态性条带.其中ME7EM2c和ME8EM2d两个标记与抽薹性状较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7.5 cM和31.7 cM.这两个标记可用于甘蓝耐未熟抽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5.
6.
在已构建的结球甘蓝AFLP、SSR和SRAP标记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基础上,运用MapQTL 4.0软件对结球甘蓝F2群体抽薹、开花时间两性状分别进行QTL定位和分析。最终检测到2个控制甘蓝抽薹时间性状的QTL( qbt-3-2、qbt-9-1),以及一个同开花时间性状相关的QTL(qft-9-1),分别位于连锁群LG3与LG9上,这3个QTL均为增效位点,共解释甘蓝抽薹、开花时间性状变异的17.5%,22.7%;同时得到与QTLs共分离的2个分子标记E46 M52-5、me26-em13-1,均可作为辅助选育甘蓝耐抽薹品种的标记使用,这将为结球甘蓝耐抽薹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棉花红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PSA培养基,最适温度范围 20~25℃, 最适pH值7.0~9.0,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硫酸铵和氯化铵最佳。产孢量在温度25℃、pH 7.0、紫外线照射80 min、查彼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 9.0、湿度86%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碱性菌。  相似文献   

8.
沙田柚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田柚果腐病是近年为害沙田柚柚果的主要病害。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可生长的pH范围为4~11;该菌能有效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7种供试碳源,以果糖最好;能利用甘氨酸、亮氨酸等8种供试氮源,以甘氨酸最适,无法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9.
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的分类问题,为利用生物学因子控制此病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在涪陵地区利用传统的病害研究手段,完成了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形态学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瘤芥休眠孢子囊萌发受温度、湿度、pH、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其萌发在温度、湿度、pH等因子下有最适值。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在16~18℃,最佳点在17℃;最适pH 4.0~5.2,最高萌发率出现在pH 4.4;最适湿度在75%~85%,最佳点在80%。  相似文献   

10.
多亲本高世代互交(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MAGIC)群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遗传作图及育种群体。MAGIC群体最初是以研究动物及人类复杂性状遗传基础为目标而构建的基于多亲本的重组近交群体,随后将其构建方法衍生到植物中应用。MAGIC群体应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可以建立包含无限多株系的群体,主要的优势是拥有大量可利用的多样性遗传基因池。亲本可选用育种中性状优异的材料,通过多次重组创造大量的遗传变异。群体中选出的优良株系可用作育种中间材料或直接组配新品种,也可灵活应用于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精确遗传定位分析,真正做到育种群体和定位群体的有机整合。作物耐逆性大多是由QTL控制,因此,主要围绕MAGIC群体的定义、构建流程、遗传特征及其在作物耐逆性研究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作综合性阐述。  相似文献   

11.
齿瓣石斛病原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进行分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齿瓣石斛叶片中分离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以PS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培养基pH值、附加不同碳源和氮源、温度、光照等培养条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齿瓣石斛链格孢菌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20℃最宜产孢;最适宜的pH值为5~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下培养最多;在PSA培养基上加入淀粉或硝酸铵对菌丝生长最好,产孢则以葡萄糖较好,在其他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上极少产孢.齿瓣石斛链格孢菌适宜在PSA培养基pH值为5~6,附加一定葡萄糖和硝酸铵,25℃和光暗交替下生长.  相似文献   

12.
雪松叶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该菌分生明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相似文献   

13.
长沙地区荷泽牡丹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山东荷泽牡丹在湖南长沙地区种植时病害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鉴定,确定其主要病害有牡丹灰霉病、牡丹褐斑病、牡丹红斑病、牡丹枝枯病和牡丹根腐病。并对主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发现病害的发病高峰期为6—8月,随降雨量的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变大,病情加重。通过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5种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5%咪鲜胺乳油对牡丹灰霉病菌、牡丹褐斑病菌、牡丹红斑病菌和牡丹根腐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牡丹枝枯病菌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枸杞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证明,枸杞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能较好地利用麦芽糖和蔗糖作为碳源。较适宜的氮源是KNO_3和蛋白胨。碳源中乳糖和甘油以及氮源中的尿素、(NH_4)_2SO_4和(NH_4)_2HPO_4对病菌苗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病菌生长最适宜酸碱度为pH6.1。苗竺生长和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低于10℃和高于35℃孢子不能萌发。孢子萌发适宜湿度为100%,以水中萌发最好。湿度低于75.6%时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分离及病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华  张安国 《华北农学报》1996,11(2):112-116
从天津地区10个区县、23个养鸡场的241只疑似大肠杆菌病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92株,所得菌株符合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在各菌株间略有差异。分离菌对氟哌酸、庆大霉毒、氯霉素最为敏感。抗“O”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25个血清型,并以O111、O89、O86、O30、O78为主。从优势血清型中选取的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6.
在多点、多年、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农作物生物灾害是超过水旱灾的第一大农业自然灾害,并具有常发性、暴发性、迁飞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分析了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机制+投入+综合控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84-387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一种对棕榈科植物危害严重的害虫。本文对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对其形态、危害、发生及不同温度下蛹的羽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进行了大田的药剂防治试验,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豇豆茎基腐烂病是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豇豆的一种严重病害,致病菌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的测定,被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这一鉴定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在紫外照射2 h后全黑暗22 h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33~38℃;最适培养基是PDA;最适pH是6~7;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淀粉、磷酸氢二铵。  相似文献   

19.
芦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芦荟炭疽病菌的培养性状,生长温度和防治药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度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分生孢子平均18.6um*5.0um,子囊孢子16.9um*4.1um,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分二种类型,各药剂间防效差异显著,以25度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和36%特菌唑悬浮液1200倍液防效最佳,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900倍液亦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