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思想基础是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现实基础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现状。该体系发端于日本留学期间,到《呐喊》、《彷徨》时代基本形成——《呐喊》、《彷徨》就是这个思想的艺术结晶,并且随着鲁迅世界观的不断发展深化而日趋成熟、丰满。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时鲁迅与他们一起经常讨论的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茅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是因为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茶文化之花是由具有中国特性的国民浇灌和培育出来的,即中国国民性规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特质(即茶文化精神),因此,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和认识中国人,即中国的国民性。一、重视现实人生是中国国民的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在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塑造中国国民特性的主要思想是…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论者认为,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指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并从狂人对社会吃人、家庭吃人的看法,从狂人变革现状的办法和历史“吃人”的史实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倡伙道”反‘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另外,论者还指出《狂人日记》是深受西方文学的人道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定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借助老残的“忧患意识”为内在的线索,表现了 作家刘鹗对晚清社会的担忧。刘鹗在表达“忧患意识”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小说的表现艺术,他借用了一系列的象征、 人物语言、内心独自、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将“忧患意识”表现得含蓄悠远而声情陈烈。  相似文献   

5.
从赏析《金陵怀古》入手 ,阐述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批判精神以及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倾向 ,揭示王安石“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来,中国国民在茶中寄托性灵,因为茶性与中国农耕社会环境下的国民性相契合,茶性又与儒道佛思想塑造出的国民性相契合,因而,品茶和玩赏茶艺成了中国国民舒放情感、舒发情怀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主要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以鲁迅小说为例,分析其环境描写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对指导语文学习和习作颇有益处。小说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在微缩的舞台——具体的环境中展现自己,从而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那么,在这环境描写中,尤其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中,鲁迅可堪称:“画家高手”。他的小说数量不多,篇幅不长,却如一方明镜,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现实生活。它既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教课书,也是我们学习环境描写的艺术楷范。一、自然环境描写艺术在文学创作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整个环境描写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多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对旧社会中知识分子生活的直观展示,传递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对于后世研究影响较大。本文以《孔乙己》、《白光》以及《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例,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以期为加深对鲁迅小说的内涵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早期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看与被看”是最为明显的结构模式之一,而和鲁迅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尤其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也对这一结构模式情有独钟。鲁迅和劳伦斯这两位时代的先锋分别以自己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己任大胆创新,在各自的作品中以不同题材反映时代弊病。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宿命,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强烈的宿命意识贯穿始终。《长恨歌》的宿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悲剧主人公王琦瑶是宿命意识的坚持者,强烈的宿命感几乎是王琦瑶相伴一生不曾舍弃的精神特质;其次,小说中作者常常借助他人之口道出宿命思想;最后,小说中的叙述者总在恰当时刻代替作者阐发宿命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辑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同时也基本反映了主持人吕不韦本人思想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质。从农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几乎贯穿其始终,主要表现在独特浓厚的重农意识、“时宜”“地宜”思想、精耕细作之法、生态农业观、农业灾害与荒政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离婚》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在鲁迅以现实主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如果从鲁迅自身的生活为出发点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创作这部小说与个人情感经历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将以此作为本文的立论和出发点,从《离婚》的女主人公爱姑入手来,对爱姑这一人物何以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可能性做出分析,并通过对鲁迅先生创作该作品时的现实生活进行考察,感悟出鲁迅先生创作的主旨在于体现那个时期面对婚姻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的困惑,从而表现出的困顿之中的挣扎与无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齐民要术》不仅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人文思想,以爱国精神、责任担当精神、创业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实践精神、勤俭朴素精神、忧患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主体精神,与齐鲁文化渊源深远。梳理《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主体精神,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大荒是我文学创作的摇篮,没有在八五○农场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就没有我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我深爱着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罗国士 我想象中的罗国土老人应该是两鬓斑白,面目沧桑,或者还佝偻着身躯,但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所有的想象都被推翻了.已是近80岁高龄的罗老很有精神,全然没有耄耋之年的老态.和罗老聊天后才知道,他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北大荒军垦人一样,有着坎坷的过去.  相似文献   

15.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中心思想,笔者将借之以探讨《铸剑》中的人物塑造,尔后运用功能和序列来解读鲁迅作品呈现出的环形结构的叙事迷宫,并补充说明同种模式下第三人物的辅助作用。在人物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借助结构主义批评中较少用到的"零度写作"观念,探讨小说在整体意义上如何将零度形式与非零度情感成功融合,在对小说特殊的不及物性质的追问中发掘鲁迅先生的文学观念和思想表述技法。  相似文献   

16.
《孽海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著作,曾朴运用谴责的手法向社会大众描写了一遭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在小说中曾朴浓墨重彩的运用大量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运用讽刺的手法凸显出了清政府的造作与无能。《孽海花》为典型近代历史小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鲁迅也曾暗自赞许《孽海花》的结构与文采。《孽海花》小说中最为突显即运用叙事手法充分的展示其思想的现代性色彩,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小说中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小说影子,其文章中展现了传统小说的精髓,并充分发挥了时代创新的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孽海花》为研究对象,并从叙事角度分析整篇小说,探究《孽海花》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7.
《印度之行》是研究殖民主义背景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关系的经典文本。小说围绕两个初到印度的英国女性与思想单纯,热情好客的印度人阿齐兹的交往,展开了殖民地背景下的两种英印关系。对于印度这一他者,善良友好的摩尔夫人和在印度从事教育的菲尔丁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与小说中具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众多在印度的英国人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另一个中心人物,到印度准备与当地执法官朗尼结婚的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在受阿齐兹的邀请游览马拉巴山洞时,陷入阿齐兹企图强奸她的“幻觉”之中,使她从阿齐兹的“客人”变成控告他“强奸罪”的“敌人”。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印度如何从“友好神秘的他者”变成“暴力和野蛮的他者”?本文从心理学的“自我”和“他者”的角度,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中西方殖民者对负面的东方形象的建构,透视阿德拉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表现出的两种对他者态度的矛盾,揭示隐藏在殖民主义心理深处的“自我身份”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的小说《人畜》是一篇双重互喻性的寓言式文本,从人与畜的视角可以逼视出当今生态危机的根祉:人膨胀的征服欲望和寻找自我的困迫;而人与人的视角则体现出底层小人物自我精神求证的艰难,同时透视出人把人当畜的现实性悲哀。由此可以窥视出,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对物质的疯狂寻求,更在于其精神深层的对自我价值的悲剧性寻求和求证。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小说《索菲的选择》被视为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威廉·史泰伦在文学创作中立足现实,观照历史,开启一场文学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复杂对话。在威廉·史泰伦看来,人类的悲剧首先归咎于其信仰缺失与精神迷茫。因为上帝的缺席,罪恶得以在宇宙间霸道纵横,人类坠入最黑暗的历史深渊。其次,人类自身的缺陷导致其人性抽离与裂变,于是人成了非人,成为罪恶之源,成为历史罪人。这样,在历史的坐标上,威廉·史泰伦沉思历史,反思人性,关切人类的精神荒原和生存困境,言说无以言说的历史秘密,从而揭示了历史的坐标价值,并解决了文学创作中难以逾越的文史关系问题,再现了男性作家笔下的严肃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215-216
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位极富异国情调的作家。《面纱》是他访问中国后挥笔而就的经典力作,其中渗透了他对于中国黄老思想的理解。小说从女主人公凯蒂回归真我,回归真情与回归自然三个方面很好地影射出中国道家的"回归"思想。在道家思想的点拨下,凯蒂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的精神花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