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牛酮血病是由于机体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或血糖消耗过多使机体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而引起血酮过高的一种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性疾病。该病多发于牛羊,特别是产后初期牛、泌乳多的高产牛、产前过肥的牛。特征:食欲减退、不爱采食精料,便秘、脱水、迅速消瘦,间断性神经症状,低血糖、高酮血酮乳酮尿。1病因酮体是指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3种小分子,是脂肪酸分解的特殊中间产物,是肝脏输出能源一种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区黑白花奶牛酮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用血糖/血酮仪测试80头黑白花奶牛泌乳期血酮水平,分析血酮水平与胎次、泌乳月及日产奶量的关系,对贵州地区奶牛酮病作出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2.5%,亚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2.5%;各胎次血酮水平无显著差异;第1泌乳月血酮水平显著高于第3以上泌乳月血酮水平;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时,血酮水平显著升高,奶牛处于亚临床型酮病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6头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血浆葡萄糖、酮体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活性进行动态跟踪检测,以探讨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酮体等血液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指标间的动态相关性,揭示奶牛酮病的高发时间以及与血酮、血糖等酮病指标相关性密切的肝功能指标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奶牛肝功能损伤出现在血酮、血糖出现异常之前;被检酶的峰值出现在产后14d,而血酮峰值出现在产后28d,血糖最低值出现在产后35d;亚临床酮病牛各项指标处在异常范围的时间较长,机体对许多被检指标调节缓慢且不稳定;在非酮病、亚临床酮病牛GGT和血酮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ALT、AST与血酮、血糖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揭示了肝脏功能损伤在前、酮病发生在后的时序特征,反映出肝脏功能与酮病发病机理之间的联系。因奶牛酮体含量在产后2—6周较高,3-4周最高,此期是监控酮病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南京农业大学实习牧场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发生的奶牛亚临床酮病是由于饲料中无氮浸出物比例偏低,能量和蛋白质比例不当,导致能量物质尤其是生糖先质相对缺乏,而使母牛体内发生能量负平衡所致。在该场35头血,乳采样母牛中,先后有13头发生亚临床酮病。其生化特征为酮血症,乳丙酮水平升高,伴有血糖浓度轻度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总蛋白浓度有升高趋势。亚临床酮病在产犊后10—30天发病率最高。早期诊断亚临床酮病应着重考虑母牛的发病时间、饲养病史,泌乳量以及血、乳生化分析的结果。为防治此病,可在饲料配方中添加高能饲料如玉米等。  相似文献   

5.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β-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血酮血糖含量变化及降酮升糖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西宁地区某三个奶牛场荷斯坦奶牛236头进行3项试验。1.检测奶牛产后血酮血糖含量变化;2.产后奶牛降酮升糖试验;3.正常泌乳牛降酮升糖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后48-52h血酮含量较产后4h内极显著升高,而血糖含量在产后52h内,每隔24h呈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芦丁对奶牛产奶量、血清、泌乳相关激素等指标的影响,旨在寻找合适的添加量,为应用芦丁提高中国奶牛泌乳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用生理状态等相近的泌乳高峰期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5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日每头添加芦丁0.0(对照组)、1.5、3.0、4.5mg?kg-1。试验期11周,其中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隔日记录试验牛的产奶量,并于试验第5、35、65日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同日尾静脉抽取血液样品,根据产奶量的检测结果,选择效果最好组及对照组测定其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泌乳相关激素含量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3.0mg?kg-1与4.5mg?kg-1芦丁处理组都显著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P<0.05),而1.5 mg?kg-1芦丁处理组与对照组奶牛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1.5 mg?kg-1芦丁处理和3.0 mg?kg-1处理乳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4.5mg?kg-1芦丁处理乳脂率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间牛乳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差异不显著(P>0.05)(2)3.0mg?kg-1处理组血清溶菌酶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水平第35、65日检测结果低于第5日检测结果(P<0.05);该处理组奶牛血清谷丙转氨酶由第5日的22.88(IU?L-1)提高到第65日的25.38(IU?L-1),催乳素含量则由12.19ng?mL-1上升到13.94ng?mL-1,提高了14.36%;(3)3.0mg?kg-1处理组血清指标中,免疫球蛋白IgG、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皮质醇、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孕激素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结论】芦丁能够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同时保持奶品质,降低奶牛血清中尿素氮的水平,提高溶菌酶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适宜添加量为3.0 mg?kg-1。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能量代谢负平衡奶牛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奶牛能量代谢负平衡特征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从某千头奶牛场选取选择非妊娠、非泌乳、健康奶牛1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在实验期间,一组牛饲喂120%维持(1.48 Mcal·kg~(-1))日粮,另一组饲喂30%维持能量(0.37 Mcal·kg~(-1))日粮(NRC标准),每天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能量代谢特征性指标,其中,血清理化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激素指标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所有检测数据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显示:摄入30%维持能量(0.37 Mcal·kg~(-1))日粮的牛血清FGF-21水平同时显著升高;饲喂120%的维持日粮的牛血清FGF-21水平同时显著降低。实验检测指标中血清FGF-21指标与瘦蛋白(LP)为正相关,与血糖(Glu),β羟丁酸(BHBA)为负相关。结论:实验表明FGF-21与能量密切相关并且在奶牛能量代谢平衡状态的调控中发挥作用,为今后深入探究能量负平衡的发生机理和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半乳甘露寡糖对母猪泌乳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4头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以研究半乳甘露寡糖添加在2种营养水平日粮中对其泌乳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母猪饲粮营养水平相同时,添加GMOS与未添加组相比,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泌乳量、降低料乳比,对内分泌机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24头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以研究半乳甘露寡糖添加在2种营养水平日粮中对其泌乳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母猪饲粮营养水平相同时,添加GMOS与未添加组相比,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泌乳量、降低料乳比,对内分泌机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中药对围产期健康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临床检查健康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90头,按年龄、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原则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A组:于预产期前15 d喂服中药加味四君子散(每头400 g/d),连用5 d,分娩后当天喂服益母生化散(每头400 g/d),连用2 d;B组:产前不喂服中药,分娩后当天喂服益母生化散(每头400 g/d)),连用2 d;C组为对照组,产前、产后均不喂服中药。各组奶牛分别测定干物质摄入量、日产奶量、乳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增加10%以上(P<0.05),平均日产奶量提高10%以上(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血清总蛋白和血清钙维持较高水平(P<0.05)。表明奶牛产前与产后喂服加味四君子散和益母生化散能有效改善血液生化指标并利于产后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 is to study the polymorphic leptin gene varia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milk production of Holstein first-calf heifers, whose 172 blood samples were analyzed. Genotyping the leptin gene locus was performed with the PCR-RFLP method. The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the C and T alleles comprised 0.62 and 0.38,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for genotypes CC, TC, and TT comprised 35.5% (61 animals), 53.3% (90 animals), and 12.2% (21 animals), respectively. It was ascertained that the analyzed animal population is in the genetic balanced equilibrium state according to the Hardy–Weinberg law.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of feeding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 the animals having genotype CC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ir peers with the other genotypes in all the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live weight at different ages. However, the milk yield, the fat mass fraction, the milk fat yield, and the milk protein yield in the specimens having the TT genotype were higher by 8.9% (P ≤ 0.01; 673.4 kg), 0.20, 12.9% (P ≤ 0.05; 38.4 kg), and 9.0% (P ≤ 0.05; 22.7 KG), respectively, than that in the genotype TC carriers. The coefficient of milkability was 142.1 kg higher in all the first-calf heifers when compared to the lower value for the entire herd, therefore, indicating the specific dairy type of the analyzed animal population. The obtained data can prov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genotypes of the leptin gene and the growth rates,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ilk production in Holstein cattle.  相似文献   

13.
两种定性检测方法检测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贵南县2个奶牛场收集135头围产期和泌乳期奶牛的新鲜尿液和乳汁,用试剂法和粉剂法检测其中尿酮和乳酮的阳性变化。[结果]试剂法和粉剂法均可用于奶牛尿酮和乳酮的早期检测。粉剂法具有易配制和携带、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现场的尿酮和乳酮的阳性检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而乳酮阳性率低。产后尿酮阳性率(34.7%)明显高于产前。酮体阳性率从产后10 d开始明显增加,且集中在产后10~20 d。[结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10 d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增乳添加剂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草药配伍组成增乳添加剂,研究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作用.阐明cAMP在增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增乳添加剂对产奶量、乳品质及乳中cAMP含量均有极显着或显着的增高作用.试验组产奶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产奶量随cAMP的增加而上升,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试验组r=0.9877,P<0.01);试验组乳脂、乳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高产与低产奶牛胎次对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为优化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模式及提高奶牛使用年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河北等地17个奶牛养殖场共12406头荷斯坦奶牛2021年春季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按高产(48.69±6.88 kg/d)和低产(23.47±5.28 kg/d)进行分组,对原数据经预处理后获得5158头高产奶牛和3110头低产奶牛的DHI报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通过Pearson双侧检验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并以LDS和Duncan's多重比较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则通过S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判断。【结果】不同胎次对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均有影响:高产奶牛3胎和4胎的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下同),4胎以上高产奶牛的牛乳体细胞数(SCC)显著高于1胎和2胎高产奶牛;低产奶牛1胎的日产奶量、乳糖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且SCC显著低于除2胎外的其他胎次。在奶牛泌乳持续力方面,1胎高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3胎、4胎和5胎,1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其他胎次,其他胎次间的泌乳持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高产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与SCC间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日产奶量显著相关。除干物质含量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与乳糖率的相关性外,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及SCC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其中,日产奶量与乳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SCC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CC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3~4胎,低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1~3胎;高产与低产奶牛的胎次均影响其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持续力,但不同胎次下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营养供给,及时调整饲粮配方,合理对奶牛进行分群和规划,以达到奶牛的最佳使用胎次,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期和泌乳量基本一致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5头,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5头.试验1组每头每天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kg菌草杏鲍菇菌糟,代替基础日粮中的甜菜粕1.5 kg,其他日粮组成与对照组相同;试验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kg菌草杏鲍菇菌糟;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研究菌草杏鲍菇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牛乳IgG含量、奶牛血清IgG和IgM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后,对照组、试验1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较试验前下降8.21%、3.72%,试验2组的产奶量较试验前增加1.21%,表明用菌草杏鲍菇菌糟替代甜菜粕或直接添加可以减缓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的下降趋势;试验组的牛乳品质,血清生化指标中的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和2组牛乳中的IgG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0.59、0.09 g·L-1,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奶牛血清中的IgM含量较对照组增加0.12 g·L-1,差异显著(P<0.05);试验2和1组较对照组相对每月增收分别为197.66、244.27元.  相似文献   

17.
李林  艾阳  谢正露  曹洋  张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3046-3053
【目的】选取分娩1周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6头,提前适应期1周后,正式饲喂从2013年6月29日至8月5日,总共35 d(5周),使泌乳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进而检测泌乳奶牛乳产量及乳蛋白含量,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葡萄糖以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异生作用的变化情况,拟从GH-IGF-I轴的角度阐明泌乳奶牛发生热应激时对糖异生作用及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统计第1—5周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及分析乳蛋白含量,并采集泌乳奶牛颈静脉血液和进行活体采取肝脏组织的方法,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和GH、IGF-I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奶牛肝脏组织中HSP70和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进行检测。【结果】在35 d的饲喂过程中,日间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5 d,且最高温度为38℃,高温持续时间大于72 h,即此气候条件下奶牛处于一个热应激状态。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第1周到第5周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比较第5周和第1周泌乳奶牛肝脏中HSP70的表达,发现第5周HSP70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第1周。检测血液中GH、IGF-I以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第5周的时候其含量均高于第1周且差异显著(P0.05);检测泌乳奶牛肝脏组织中PC和PEPCK的表达水平,发现第5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5);通过检测第5周与第1周肝脏组织中GH和IGF-I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GHR和IGFR同样上调,其中IGFR显著上调(P0.05)。【结论】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的程度的不断加深,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GH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IGF-I,即通过GHIGF-I轴上调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使糖异生途径处于激活状态。而乳中乳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前体物被过多的用来进行糖异生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维持机体正常供能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产复康对产后气虚血瘀症奶牛Leptin和产后1-4周产奶量的变化,将58头产后奶牛分为气虚血瘀症组和临床健康组,两组下再设治疗组和对照组.气虚血瘀症治疗组和临床健康用药组,分别以0.5 g/kg、0.4 g/kg剂量口服产复康,连续5 d.试验表明产后奶牛血浆中leptin水平显著低于产前(P<0.01),且无论是产后健康奶牛还是气虚血瘀症奶牛,其血浆leptin水平随着产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奶牛产后出现气虚血瘀症后,其血浆lepti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用产复康治疗5 d,其血浆leptin水平逐渐升高,到产后第10 d已与健康奶牛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产后1,2,3,4周,气虚血瘀症治疗组的产奶量接近健康未用药组和健康用药组的水平(P>0.05),而气虚血瘀症对照组奶牛的产奶量低于气虚血瘀症治疗组、健康用药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但乳脂率没有明显变化(P>0.05),表明产复康能够提高气虚血瘀症的产奶量但不影响乳脂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养殖模式及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生产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86家奶牛群体改良(DHI)参测牛场的生产性能数据进行了综合统计,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探究了养殖模式(规模化牧场和小区)及饲养规模对牛只生产性能是否存在影响,同时比较了近年来不同规模奶牛场生产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山东省DHI参测奶牛场以规模化牧场为主,牧场的存栏规模以300~600头最多,其次为300头以下、600~1000头、1000头以上。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规模牛场之间在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牧场养殖模式下牛群平均胎次、生奶产量和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小区模式;不同养殖规模牛场生产性能比较显示,日产奶量、校正奶量和305天奶量均以300头以下牛场为最高(P<0.05),乳脂率以1000头以上牛场为最高(P<0.05),乳蛋白率以600~1000头存栏规模的牛场最高(P<0.05)。从近7年校正奶量变化情况看,存栏600~1000头的奶牛场校正奶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选取10头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和体重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按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的基础日粮中用1.5k·头-1·d-1菌草灵芝菌糟替代1kg·头-1·d-1甜菜粕,研究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比试验前降低16.85%和14.29%,表明以菌糟替代部分甜菜粕可延缓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降低的趋势;两组间的乳常规成分,血液中葡萄糖、胆固醇的浓度,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1gM)的含量,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血液尿索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3.26%,差异显著(P〈0.05);试验后两组间的牛奶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提高56.67%;试验组每头奶牛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529.25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