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3S技术,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东胜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沙地和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2000年-2005年增加、2005年-2010年减少,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和沙地面积减少变化显著。景观指数变化特征是: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增(PD)加、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减少,破碎度指数(CI)持续增高,景观格局逐年破碎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增加,景观异质性提高;平均形状指数(SHAPE-MN)增加,斑块的形状由复杂趋于简单,环境资源斑块逐渐减少,引入性斑块将增加。景观类型转移主要特征是:①耕地转向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806.6hm2、3 679.1hm2和2 109.8hm2;②草地转向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456.9hm2、3 136.4hm2、2 552.8hm2和1 374.6hm2;③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转向草地,转移面积分别是2 882.9hm2和3 327.3hm2;④还有638.3hm2水域转移成未利用地,1 064.5hm2林地转移成草地。  相似文献   

2.
四子王旗景观格局演变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提取分析四子王旗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地调查,对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8年5a间,景观类型和沙化土地类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增加了41 361h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4 561、9 427hm2和19 307hm2;沙化土地5a间减少了664hm2,其中半固定沙地减少了261hm2,固定沙地增加了322hm2,露沙地减少了512hm2,沙化耕地减少了153hm2,风蚀劣地减少了60hm2。分析认为近年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区域景观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1970、1990、2000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70 ̄199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是很明显的,常绿林面积增加4254 hm2,混交林面积减少3854.76hm2,落叶林面积减少542.97 hm2,灌丛面积增加5170.5 hm2,草地面积减少3987 hm2,耕地减少1261.98 hm2。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进行分析表明,水体没有明显变化,荒地由无到有,耕地表现为单向式转变,而其他类型表现为双向式转变;从动态监测结果来看,耕地主要向常绿林和灌丛转变;落叶林表现为与常绿林、混交林及灌丛之间的双向变化;常绿林表现为混交林、灌丛及草地之间的双向变化;混交林表现为与落叶林、常绿林及灌丛之间的双向变化;灌丛表现为与常绿林、混交林及落叶林之间的双向变化;草地表现为与灌丛及常绿林之间的双向变化。  相似文献   

4.
谈兵  翟文侠  宋成舜  柯新利  陈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129-4130,4164
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TD)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GTD)分析了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同时结合Markov模型,分析了土地类型转换特点。结果表明,GTD为0.15%;UTD最大的是园地,最小是草地。耕地去向主要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来源主要是其他土地和草地;林地去向是建设用地,来源为耕地和其他土地、草地;草地的去向是耕地和林地,没有来源;建设用地只有农村居民点整理为耕地转出,来源主要是耕地,比重占78.49%。总之,2015~2020年间,耕地比重先增后减,总体减少614.97 hm2;草地不断较少,减少329.91 hm2;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增加567.63 hm2。  相似文献   

5.
正镶白旗荒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治沙患是人们保住生存空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土保安的根本保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正镶白旗生态环境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完成了一个从无序的恶劣生态环境到有序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转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体淹没区,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连片的重点区,还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这里山多、地薄、田少、多灾,国土面积236.8万hm2,其中山场200万hm2,水域9.2万hm2,耕地总资源22万hm2,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  相似文献   

7.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体淹没区,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连片的重点区,还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这里山多、地薄、田少、多灾,国土面积236.8万hm2,其中山场200万hm2,水域9.2万hm2,耕地总资源22万hm2,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1988-2007年土地利用及水资源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7年以林地和耕地为主;1988-2007年,草地面积减少了2 260.3 hm2,旱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 758.2、966.7 hm2,未利...  相似文献   

9.
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支持下研究了盘锦市1988-2005年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程度,阐明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增加了0.55万hm2;同时耕地增加了7.21万hm2,但这主要是以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草地和林地的动态指数变化最大,动态度指数分别达到-5.62%和-5.42%;盘锦市土地利_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45.51提高到2005年的29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1,9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固碳功能评价模块,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研究区碳固定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2010年草地、灌丛、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04.0、285.3和122.7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3984.5 k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地覆被变化显著.研究区10年间碳固定能力整体提升,其中,延安市境内各流域平均固碳增加量为3.3 t/hm2,固碳总增加量为13.3×106 t,榆林市境内各流域平均固碳增加量为4.0 t/hm2,固碳总增加量为14.5×106 t,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效益显著.耕地、草地、荒漠向林地的转化固碳效益最大,其单位面积固碳增量达100 t/hm2以上,耕地向林灌草的转变使研究区固碳总量增加达3405.77×104 t,其中73.37%的总固碳量比重来自耕地向草地的转化.通过生态系统碳固定重要性分级和空间分区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科学实施、维持区域碳平衡和碳达峰,保障区域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日益严格的今天,"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已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意识,因此,如何获得有效补充优质耕地的资源显得日益重要。以重庆市2015~2016两年间灾毁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布情况,分析其开发潜力,进一步探讨发现:重庆市2015~2016两年间灾毁耕地735.50hm2,主要在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多,而渝西地区只有零星分布,其中水田占36.14%,旱地占63.86%;灾毁耕地的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在Ⅷ~Ⅻ等地,其中以Ⅹ等地最多,面积为337.07hm2,占总面积的45.83%。灾毁变更为其他草地的面积为219.93hm2,占灾毁总面积的29.90%,这部分灾毁地能有效的开发为耕地;变更为裸地的面积为502.77hm2,占68.36%,此部分灾毁地部分能通过复杂的工程手段进行开发,而灾毁严重的区域则不能开发为耕地;河流水面和内陆滩涂用地一般不具备恢复耕作的能力,面积也较小。  相似文献   

12.
应用GIS和RS技术,结合西藏班戈县草地变化特征和植被盖度变化情况对该县草地生产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班戈县草地生产力变化以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为主,该县适合放牧的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12.25%。班戈县天然草地被划分为高寒草甸草原166.39万hm2和高寒草甸25.52万hm2,可食用鲜草量为568.4 t/hm2,全县年均产草量约13.695 7 t/hm2,其中可食牧草仅125.482万t。该县理论载畜量为86万羊单位,实际放养家畜量为111万羊单位,超载29%。说明该县存在超载放牧和草地退化现象,轻度退化草地向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转移的趋势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宝鸡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莉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83-185
据陕西省1987~2008年统计年鉴,统计分析了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得出总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呈总体减少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083 hm2,高于国际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054 hm2,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明确宝鸡市耕地资源保护的目标,预测了宝鸡市2015年耕地需求量为31.75万hm2;2020年耕地需求量为31.15万hm2。  相似文献   

14.
<正>土乃"八字宪法"之首,为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进行了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报告如下:汤原县乡镇耕地总面积为89790.8hm2,旱田面积58980.8hm2,占耕地面积的65.7%;水田面积30810hm2,占34.3%。这次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将汤原县乡镇耕地土壤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地20177.82hm2,占22.48%;二级地34510.11hm2,占38.43%;三级地22558.14hm2,占25.12%;四级地12544.75hm2,占13.97%。其中:高产田为一级地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5年和2005年两期TM遥感影像,综合利用RS和GIS技术,研究了大通县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面积变化明显,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林地增长最显著,成为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草地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但高覆被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均呈减少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很强烈,相互转换面积186 894.97hm2,占总面积的60.18%,其中草地转出为林地面积达68 040.88hm2,占发生转变总量的36.41%.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地处银川市郊区的掌政镇为研究对象,2008-2012年Quick 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目视判读解译掌政镇景观数据,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中,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通过研究期内掌政镇农业景观转移矩阵,分析掌政镇景观格局的变化与空间分布,并对其农业景观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掌政镇土地利用/覆盖中耕地占有绝对优势,形成了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2008-2012年间,掌政镇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景观变化总面积308.49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共计转入192.83 hm2,增长率18.04%,主要由耕地、草地转入127.65 hm2和25.50 hm2。同时,道路面积增长了9.81%,面积达14.38 hm2;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掌政镇的景观中耕地、水域、园地、草地面积减少,景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以及景观聚合度等景观指数都有所增加。说明研究区景观中斑块趋向复杂,景观类型更加丰富,增加区域景观多样性以及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从驱动力角度出发,银川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掌政镇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是人类生产生活最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多伦县总面积3773km2,其中耕地7.9万hm2,天然草牧场27.5万hm2,全县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属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垦殖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之管理粗放,草地普遍存在退化和沙化现象,生态条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恶化,造成一些旱生或中旱生性草地害虫的猖獗发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提取了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空间位置、数量和类型,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特点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91—2000年盐池县耕地面积净减少39 853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27 055和13 251 hm2,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 659 hm2.但草原退化严重,中高盖度草场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51.21%下降到17.29%,而低盖度草场和极低盖度草场占地比重分别由4.09%和9.34%增加到36.40%和12.91%.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整体继续恶化,土地利用整体处于不稳定调整期.耕地面积减少和林草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他治沙工程的实施,而草原持续退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草原使用“责、权、利”不明确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分析理论和成果,本研究将遥感影像、环境和经济相结合,深入了解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江苏省2010年耕地景观总面积约为470.90万hm2,林地景观总面积约为144.63万hm2,草地景观总面积约为20.49万hm2,水域景观总面积约为164.90万hm2,人工建筑景观总面积约为195.55万hm2,其他景观总面积约为29.53万hm2。江苏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435 2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370 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64 3 hm2。其中化石燃料用地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最大,是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主要足迹组分。通过对江苏省2010年生态足迹的特征分析,并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析,可知江苏省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金姝兰  姚宁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53-10054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江西省可增加耕地与被减耕地面积进行统计与估算发现,江西省最多只能净增429.3 hm2的耕地,与净增有效耕地27 000 hm2和守住2 86.67万hm2耕地红线的实施目标相差甚远。并且受原有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工程、退田还湖工程等影响,江西省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的数量与质量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江西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经济与社会现状,建立切实可行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与监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