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越冬代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通过室内外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二化螟在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但少数个体仅发生1代;同时明确了二化螟的生活史与害虫的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收获期;观察了二化螟的若干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4月26日开始羽化,其羽化始盛期为5月9-10日,高峰期为5月13-14日,盛末期为5月18-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5月5日,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5月11-12日,17-18日和23-24日,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2-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67.30%和70.06%,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20.90%和21.69%;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分别为90.28%和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4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茭白植株上产卵。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主要以滞育高龄幼虫越冬,其越冬幼虫主要以水稻和茭白为寄主,其在寄主上的分布、年龄结构及冬后发育、越冬存活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害虫发生期预测中,发育进度预测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依据气候条件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始盛蛹时的虫龄分布,可以预测非越冬代的化蛹进度,但是不能预测越冬代的化蛹进度、温度、光照、湿度、食料是影响二化螟发育进度的主要因素,环境不同,其发生发展的特点必然不同。非越冬代所处的环境比较稳定,而越冬代所处的环境变化很大,在经历了短日照与低温的冬季之后,到翌年化蛹时,特别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的种群正好碰上气温多变的季节,这是引起它化蛹进度波动大而不易预测的重要原因。为了弄清外界因素对越冬滞育的二化螟生理上的变异,进一步了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  相似文献   

7.
茭白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无害化治理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茭白田福寿螺的发生与为害及其无害化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清除、鸭子捕食、有毒植物诱杀、设置网纱、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药剂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择越冬二化螟幼虫进行生理解剖,着重研究它的内部器官的位置和构造,观测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脂肪体及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茭白田福寿螺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调查茭白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在福寿螺重发区的茭白田中,福寿螺喜食茭白小分蘖和茭白肉。使有效分蘖降低7.71%,产量降低6.13%,每667m^2损失产量73.25kg。利用本地生物中华鳖来控制和减轻菱白田中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茭白二化螟的越冬和产卵习性,钻蛀和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天敌种类和田间防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主要以6龄老熟幼虫在茭白残茬中钻蛀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期,4月中旬末至下旬为羽化高峰期。二化螟成虫主要将卵产在叶片上,叶鞘上为少数;大多数卵块产于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叶枕以上0—60cm范围内,少数产在叶鞘上。其初孵蚁螟喜钻蛀倒4、倒5叶叶鞘内侧的叶肉中,2龄后开始往内侧叶转移钻蛀。茭白田中二化螟的虫口密度高,发生期较集中,5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卵孵盛期,7月中旬为第二代的卵孵盛期,8月下旬末9月上旬为第三代的卵孵盛期。其主要天敌为螟黄足绒茧蜂和白僵菌。植物性杀虫剂绿浪和化学农药锐劲特对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周建  李民  李发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87-8988,8990
[目的]寻求安全、环保的水稻二化螟防治新技术.[方法]研究了信息素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信息素25个诱捕点100 d共诱蛾1 727头(其中越冬代1 128头,一代599头),越冬代蛾交配率为21.66%,一代蛾交配率为50.92%;试验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41.60%,二代防效为86.70%;农民自防对照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82.00%,二代防效为81.60%.试验区比农民自防区减少3次化学农药的使用,一季水稻可节本省工费用201元/hm2.[结论]信息素诱蛾能力强,可望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克螟稻”后代cry1Ab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不同世代的“克螟稻”为试验材料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的抗性。结果表明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表现出了一定的时空特性。在时间上 ,主茎叶片中 Cry1Ab蛋白含量在孕穗期为最高 ,在抽穗期为最低 ,除苗期外 ,在其它各个时期 Cry1Ab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在空间上 ,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各部位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 ,但均以茎、叶、叶鞘中表达量较高 ,根中表达量则相对较低。在同一主茎或分蘖上 ,不同叶位、叶鞘及茎段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对二化螟抗性的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自然条件下抗性的调查表明 ,不同世代的“克螟稻”后代均对二化螟具有极强的抗性 ,对二化螟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可达 10 0 %  相似文献   

13.
2002~2003年用点滴法检测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二化螟种群4龄幼虫对多种(类)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化螟对沙蚕毒素类如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由敏感度下降阶段向低水平抗性发展;对有机磷类如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等均属敏感;对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和抗生素类的阿维菌素也属敏感。该地区二化螟种群的抗性水平低于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二化螟的发生危害与暴发原因,对其抗药性情况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已有研究表明:解毒酶活性升高、靶标不敏感性以及蛋白质的螯合作用与二化螟抗药性形成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对二化螟的滞育解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食料对二化螟的滞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表现在化蛹率的提高,而在于缩短供试幼虫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可以通过主动吸收或直接饮水两种方式获得,水分对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越冬幼虫化蛹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表现在有水条件下越冬幼虫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明显缩短,但水分不是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先决条件。在二化螟滞育解除过程中,有效积温法则是起作用的,初步求得滞育解除的起点温度为12±2.7℃、有效积温为409.5±95.8d℃。一化性和二化性的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方面的差异仅表现在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长短上,一化性CC品系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显著长于二化性PL品系。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在安徽省庐江县试验研究常用杀螟药剂45%杀虫双SP喷雾和药土撒施对二化螟的防治和保苗效果。结果表明,每公顷有效成分为472.5、607.5和742.5g喷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5%、95.0%和95.9%,药土撒施分别为87.6%、92.3%和93.1%。保苗效果变化趋势与虫口减退率基本一致。可见,每公顷施用607.5g是比较适宜的。药土撒施虽防效下降2~3个百分点,但施用简便,对天敌影响小,故认为比较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7.
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监测江苏扬州(1985~2001)和兴化(1985~1994)水稻二化螟虫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994前,两地虫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相似,抗性倍数在10左右,且年度间变化较小;扬州虫群的抗药性2001年是1985年的5.6倍;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变化,与敌百虫、甲胺磷和对硫磷相同。1985~1996年的13年间,用杀虫单主治二化螟,年仅用药1次,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相对稳定;1996年以后,年用杀虫单增至3~5次,因选择压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二化螟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试验从1985~1989年,在江西省13个县市、进行了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南昌、新余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已产生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对甲胺磷产生中等程度抗药的地区是新余。还有八个地区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五个地区对杀虫双,二个地区对甲胺磷产生了低度抗药性。此外,南昌地区的二化螟对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产生了交互抗药性。但对乐果仍较为敏感。从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抗药性是由二个以上等位基因所控制,酯酶活性增高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降低是二个较主要的原因。解决和延缓抗药性发展的对策是禁用或限制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药剂。通过复配农药的室内及田间筛选试验,得出甲氯菊酯或嘧啶氧磷加杀虫双是具有延缓抗药性和增效作用的复配杀虫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报道其它种类昆虫的酯酶基因设计1对兼并引物,首次从二化螟cDNA中克隆到5个酯酶基因片断,分别命名为:CS_est1、CS_est2、CS_est3、CS_est4、CS_est5,进一步在基因3′端设计接头引物得到CS_est1、CS_est2、CS_est3、CS_est5的3′端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几个酯酶氨基酸序列具备酯酶家族的特征性氨基酸,与其它昆虫的酯酶同源性较高,为二化螟酯酶基因。其中包括形成催化三联体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G lu、H is;酶的核心轴为FGESAG。各基因在Gene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DQ401086、DQ401087、DQ401088、DQ401089、DQ401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