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能够激发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还会成为林农致富增收的重要保障论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将成为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发展、林农致富增收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张日清 《经济林研究》2012,30(1):151-15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林业生产地区生产力大解放的需要,将会极大地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现代经济林产业化建设是我国林业生产地区发展林业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提出了现代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林产业,从而实现"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杨平  王玉玲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41-44,48
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促进山区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山区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实现了产权制度的重大突破,可增加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促进林权法制化建设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山区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籍此提出了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诸如建立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流转市场,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山区集体林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区林农应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待遇等.  相似文献   

4.
陆永照 《中国林业》2009,(16):37-3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林农能否真正得到实惠,林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评价这场声势浩大的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否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是林改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林农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林农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林改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陆良:林权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晓贵 《中国林业》2009,(10):39-39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惠及陆良县数万林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实事。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研究和破解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确保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桑植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权制度改革是顺应发展规律、顺乎农民意愿、合乎农村实际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林业发展、振兴林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措施。我们根据桑植县集体林权的现状,指出了现行集体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桑植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不改变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地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依法维护集体林权和落实林地林木管护责任与补偿责任。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实现生态公益林制度的法律化,建立自然保护区林地管理契约制度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区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责任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资金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回顾;评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指出了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立林农经营主体地位,吸收广大林农参与改革,促进林地和林木适度流转,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林,改革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和税费制度,构建林权交易平台等6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和促进林农就业增收的重大举措。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深化“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是我国众多林权农户的重要生计来源。为了实现农户增收和森林资源增长,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改政策可以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2类。主体改革通过下放林权和分权到户,为新一轮集体林改奠定了基石,并于2013年我国基本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其后,各地逐步进行配套改革,主要解决主体改革后在集体林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林权抵押贷款、集体林采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集体林改政策效应研究可为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但已有相关文献尚缺乏对新一轮集体林改整体上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应的研究。文中在简要回顾集体林改研究进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集体林改的经济、社会、生态绩效政策效应相关文献,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集体林地实行均山到户政策,由林农单独管理,难以实现统一的可持续经营,由此造成森林质量较低、森林生态服务能力减弱等问题,为此借鉴他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3个方面整理总结美国家庭森林发展与保护方面的经验,首先梳理其由政府主导构建的家庭林业政策扶持体系,其次对非政府环保组织培育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森林银行”进行分析,最后介绍美国利用市场激励机制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引导家庭林主加强林地管护的做法;据此提出促进我国集体林发展的建议:完善林地产权制度,保障林农合法权益;构筑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体系;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林业碳汇项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权分置”改革中林农环境权益保障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林地使用权流转业已出现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之相随的是,在林地流转实现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在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置,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文中解读“三权分置”的逻辑构造,...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宋维明 《林业科学》2012,48(7):161-169
使用2005和2010年江西省集体林区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决策的影响,运用FE和RE研究林改对木材和竹材采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显著增加木材和竹材的采伐量,其中林下资源的使用权可以延迟农户对木材的采伐,农户倾向于在产权明确的林地上进行采伐,同时家庭经营林业的方式不利于木材供给的增加。基于本文的实证,建议在勘界发证的工作中应首先确保用材林地,提倡以林地流转的方式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在森林资源丰富的乡村发展森林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战略意义,但不可避免地要牵扯到乡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载体——农村土地制度问题。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但是“集体”在政府行政权力消解下,并没有在实践层面取得法律的主体地位。在2008年我国集体林权改革后,一方面农民手里持有集体林权证书;另一方面,在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照样绕过集体所有直接征地。为此,在各级政府诉求以乡村旅游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当下,要强化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中“集体”的法律主体性地位,从而提升农民(通过集体)参与乡村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涉及林地权益关系的博弈能力,破解过去在国土规划与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进步、现代化及城市化发展与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无关的困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全国198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东南五省43个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个层次全面阐述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 从历史上对土地权属问题的淡化或忽视、法律法规不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及补偿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外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的成熟做法, 提出了加强试点、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创新模式、充分尊重社区群众的利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 以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改工作, 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2010-2015年连续6年7省的农户数据,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期以后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投资和涉林收入增长乏力;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林地规模和配套扶持政策会显著促进农户对集体林的经营和投资,而林权不稳定和不完整对农户林业投资有较大的负向影响。应积极稳妥推动流转,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稳定和加强有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户持续经营投入;完善相关基本立法,强化农户林权的安全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省太白县北沟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林改形式应多样化,要确保林农从中受益,拓宽林农增收的渠道,并不断完善林改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