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掌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红掌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易发生褐变,严重阻碍了红掌组织培养的正常进行。现以红掌‘红粉佳人’(Anthuriumandraeanum cv.Sonate)品种为试材,取健康植株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吸附剂(柠檬酸、抗坏血酸VC、叶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碳AC)以及不同培养基硬度的防褐化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硬度为5 g/L琼脂的MS培养基,并添加6-BA1.0 mg/L+2,4-D0.2 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0.2%可有效控制褐变并获得较高的愈伤诱导率。  相似文献   

2.
红掌作为一种室内观花观叶皆宜的花卉,颇受消费者青睐,其供不应求的问题愈发明显,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红掌苗已成为红掌生产应用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红掌的腋芽培养、继代培养、生根条件3个方面作了详细叙述,明确了红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的相关内容,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曾宋君 《花卉》2009,(1):18-18
红掌的繁殖可采用播种法、扦插法、分株法和组织培养法,家庭栽培时常用分株法,生产中大规模繁殖时采用组织培养。(1)播种法 红掌的播种繁殖主要用于原生种的种质保存和杂交育种。在原生地或较高温环境下栽培的红掌,经人工授粉可以获得种子。红掌种子较大,宜随采随播,播种一般需要在温室中进行,保存过长时间会影响它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4.
<正>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又名花烛、安组花,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切花和盆栽花卉之一。但红掌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组织培养是解决红掌快繁的有效途径,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引物对红掌亲本及其组织培养后代的形态变异株进行2次PCR扩增分析,回收特异DNA片段,测定其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并用BLAST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株的基因组特异DNA片段为680 bp,在核酸和蛋白质水平均没有发现同源性较高的基因或蛋白质,说明红掌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遗传重组,出现新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红掌盆栽品种组织培养及种苗快繁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红掌(Authurium andraeanum)盆栽品种"北京成功"和"粉色的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采用叶片、叶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叶片的诱导效果最好;BA与KT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好;基本培养基改良MS优于1/2 MS,1/2 MS优于MS.红掌愈伤组织诱导以改良MS BA 1 KT 1 NAA 0.1 IBA 0.1培养基效果最好,试管苗在MS BA 1 IAA 0.05培养基上增殖倍数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养条件和外植体处理对红掌品种组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华林 《西南园艺》2003,31(4):35-37
天南星科花烛属 (AnthuriumSchott)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高档花卉 ,包括 10多种和较多的品种。红掌 (Anthuriumandraeaum ,又名花烛 )为花烛属重要种类 ,其商业生产种苗主要靠组培快繁手段。但红掌组织培养难度较大 ,特别是表面灭菌困难、初代接种诱导慢、增殖效率低 ,直接影响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问题与红掌品种、外植体处理、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关系极大。本试验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和外植体处理对红掌品种组培效果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母本材料 包括粉冠军 (PinkChampion)、亚历桑娜 (Arizona)、情人 (Valentino)、卫城(Ac…  相似文献   

8.
以聚氨酯泡沫塑料梯型槽作为种植容器,以12个引种至海南的红掌切花品种为试材,在遮阳网大棚栽培模式下进行了离土栽培生产技术研究,建立了从品种选择、设施建造、环境调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保鲜等关键技术,以期为热带地区红掌切花生产提供一套经济实用、成效明显的遮阳网大棚红掌切花产业化离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相关资料的查阅,简要概述了胚培养、以芽繁芽以及愈伤组织培养等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据此分析了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以期为竹子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红掌组培再生植株中发生表型突变的植株为试材,采用PCR多态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产生的表型变异株的基因变化。结果表明:利用筛选的8条ISSR引物进行PCR多态性分析,共获得73条扩增产物,其中多态性条带22条,多态性程度为30.2%。聚类树状图表明,"亚利桑娜"品种及其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遗传距离在0.0274~0.3636之间,它们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遗传背景。其中变异株V1与亲本相比,在基因型上的变化不显著,而变异株V2、V3、V4的基因型与亲本显著不同,有些条带消失,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条带;在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产生的表型变异株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遗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型,它们将为花卉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