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直插式根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分布和根灌节水效率,在民勤荒漠区3种立地类型进行根灌和滴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1)生态林渗水性比较好,沙生植物次之,最小的是枣树试验区;(2)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阴阳离子浓度也不平衡,所以当土壤深度在0~60 cm时,土壤呈碱性,而当土壤深度在60~120 cm时,土壤偏酸性;(3)根灌与滴灌的土壤水分入渗率相比较,根灌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率;(4)试验地直插式根灌比地表滴灌节水效率高。综上所述,根灌的节水效应比滴灌高,所以在民勤干旱荒漠区可以采用根灌供水,同时也为荒漠地区的节水灌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为明确玉米根系分泌物3-甲基-2(3H)苯并噻唑硫酮(简称苯并噻唑硫酮)灌根处理对感染青枯病烟株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通过盆栽试验,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苯并噻唑硫酮灌根处理当天及处理后2、7、20和40天共5个时期烟株根围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土传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所以一般选择药剂灌根和拌土两种防治方法。灌根处理灌根是将农药药液施于土壤表面或浅层,通过渗漏到达一定的土层深处后发挥药效。不过,由于灌根浓度梯度的存在,在最需要药剂发挥效力的深度,药剂含量则较少,而对病害控制起次要作用的表层,药剂含量却较多,并且表层还会有药剂沉积,使药效不能有效发挥。此外,灌根一般在根基部的一  相似文献   

4.
套袋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是我县干旱果树生产区开发的一项简单实用的新技术,该技术集节灌、追肥、深翻技术于一体,克服了传统方法肥水分离、表土漫灌、土壤板结、蒸发量大、盲目施肥和肥水利用率低的缺点,对提高旱地果园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品质,增加果农收益,做大做强特色品牌,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技术投资少、效益高、操作简单易行,所以在旱地果园肥水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技术操作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5.
土壤添加剂和土壤微生物与番茄早疫病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中用苜蓿汁、韭菜汁和木醋液三种不同物质以100倍、200倍和300倍按叶面处理+灌根处理、单纯灌根处理和单纯叶面处理三种方式处理番茄苗,测定番茄土壤根际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并调查番茄早疫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土壤改良剂采用叶面处理+灌根处理和单纯灌根处理对于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叶面处理,相应地,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是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同样的变化,二者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三种物质中以木醋液100倍采用叶面处理+灌根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33.33%。  相似文献   

6.
王尔龙 《耕作与栽培》2002,(4):56-57,61
在烤烟上进行“生物多元有机-无机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叶面喷施和根灌的两种方法分别比对照增产6.3%和3.1%;施用“生物多元有机-无机肥后,能使烟品质明显提高,其中叶面喷施效果优于根灌。  相似文献   

7.
作物根茬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讨论了作物根茬留地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根茬留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酶转化、提高土壤HA/FA比值,使根茬留地比根茬刨除的小麦产量增加了3.6%-28.5%。  相似文献   

8.
<正>温室连续几年种植蔬菜后,土壤中的线虫数量急剧增加,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采用溴甲烷熏蒸和生物农药灌根这两种方法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有较好的效果。溴甲烷熏蒸熏蒸前将棚内土壤耕翻一遍,耕翻深度  相似文献   

9.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国内主要通过轮作换茬、使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p H值),以及施用氟啶胺、氰霜唑、敌磺钠、百菌清等药剂处理土壤或者灌根防治十字花科类作物根肿病。为探讨太阳热处理对小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日本京都大学农学研究科合作,以超级小黄白小白  相似文献   

11.
“吉祥雨”促根增效剂是成都华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新疆土壤养分特点和滴灌技术发展要求,开发的新一代有机生态型产品,具有固氮,觖磷,解钾功能,可提高化肥利用率。2005年,农八师一二一团对其进行了生产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施用草木灰旨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由土壤自身衰退而引发的土传病害,更好的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施用草木灰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草木灰显著增加了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P<0.05),真菌数量虽略有降低但差异并不明显;移栽后35、55、75天的3个时间段均有一致规律。同时,上述3个时间段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和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也以施用草木灰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施用草木灰后,烟株各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 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P<0.05)均有所提高,其中移栽后35天时差异显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PCA分析表明,增施草木灰处理和对照在主成分坐标体系中差异十分明显,草木灰处理集中在第1主成分正方向,而未施用的对照则集中在第1主成分负方向,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上述说明增施草木灰在改善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安康  袁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33-140
研究了牛粪、沼渣、污泥、鸡粪、菌渣和猪粪6种有机物料施用对灌漠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考察6种有机废弃物农用的可行性。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别将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共设置了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施用常量化肥的处理相比,菌渣、污泥和鸡粪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氮素利用率;菌渣、沼渣和污泥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磷素利用率。菌渣和污泥处理的钾素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有机物料的处理,分别达到了97.47%和94.75%。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均能显著提高灌漠土的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不显著,对速效养分含量则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木醋液改良再植病土壤的作用机理,以苹果砧木—八棱海棠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木醋液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7月和10月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倍木醋液灌根后,八棱海棠幼苗株高、地径和叶面积年增长量均有显著提高。木醋液灌根处理显著提高了再植病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7月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CK1的1.31,1.38,1.20,1.60,1.65倍,10月分别为CK2的1.12,1.03,1.58,1.40,1.25倍,且均有显著差异;7月和10月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木醋液提高了夏秋两季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7月和10月对照和木醋液处理,根际细菌前5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和棒状杆菌门;在属水平上主要为uncultured_bacterium_c_Subgroup_6、uncultured_bacterium_f_Gemmatimonad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o_Rokubacteria...  相似文献   

15.
一天之中,夜间的温度明显低于白天。特别是在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昼夜温差更大,我国多数地区都在10℃以上。因此,小麦夜间灌溉,不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下渗水量,使土壤和植株根际保持较多的水分,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子粒饱满和品质改善。根据有关专家连续3年在春小麦上试验,夜灌比昼灌平均增产14.3%,面筋拉力和面包体积分别增加27.4%和12.9%。  相似文献   

16.
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有效硫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试验研究,在红壤地区的旱地土壤中,长期施用磷肥的处理,土壤的有效硫在40~100cm出现明显的积累,土壤中的有效硫含量显著增高。在不施用磷肥的N处理,土壤剖面的有效硫与ck处理差异不大。对土壤剖面的有效硫含量的影响因子中,施肥是首要因子,其次为作物的产量,再次为土壤的层次结构和土壤的松紧度。在红壤的土体中,由于硫酸根离子的吸附性大于硝酸根离子,其淋溶深度远少于硝酸根离子,淋溶深度最大在120cm左右。在红壤地区的旱地中,磷肥可采取隔年施用,既可保证土壤磷硫的有效供给,又可节约施肥成本和提高肥料效益。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根系构型能够促进作物高效获取土壤养分。基于磷肥施用深度的根层调控技术可以优化夏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并促进其与土壤水分、养分供应的空间匹配性,为通过玉米根系挖潜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试验以不施磷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距离地表-5 cm (P5)、-10 cm (P10)、-15 cm (P15)和-20 cm (P20)深度施用磷肥处理,分析各处理对夏玉米根系分布、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适当深施显著促进夏玉米根系生长,根干重、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增加,整体表现为P15P10P20P5CK。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深层玉米根系显著增加。P15和P20处理根干重所占比重,在20~40cm土层分别为12.3%和12.1%;在40~60 cm土层分别为6.7%和6.9%。根系分布深度的增加促进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深施磷肥处理各土层中尤其是20cm以下土层土壤氮素含量显著降低。根系分布的优化同时促进了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 P15处理较P5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氮积累量、转运量及氮肥偏生产力2年平均分别提高14.5 kg kg–1、19.2%、48.9%和6.4kgkg–1,籽粒产量2年平均增产16.4%。在本试验条件下,磷肥集中施用在-15cm处理,能显著促进夏玉米深层土壤根系的生长,扩大根系养分利用空间,增加根系对深层土壤氮素的吸收,促进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提高其生产力,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和开花期相对含水量75%,以定量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花后0~30 d灌浆阶段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群体光合速率、旗叶荧光特性,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明确测墒补灌达到增产的光合基础及最佳土层。当补灌土层为0~20 cm时,灌水量为50.1~51.2 mm,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光截获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以及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灌水处理中最低;补灌土层为0~40 cm时,灌水量为73.1~93.1 mm,上述前4项指标比补灌深度20 cm时依次提高6.0%~42.4%、8.5%~27.9%、6.7%~14.5%、11.0%~14.6%,同时旗叶ΦPSII和Fv/Fm亦显著提高;补灌深度加大至60 cm(灌水量87.5~105.4 cm)和80 cm(灌水量101.8~115.0 cm)时,这些指标无显著增加。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一致,籽粒产量也表现为补灌深度大于40 cm的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定量灌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补灌深度20 cm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对0~40 cm土层实施测墒补灌,较定量灌溉减少用水26.9~4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2%~16.7%,灌溉效益增加34.0%~68.1%,说明在类似生态条件下,中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的目标土层为0~40 cm。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6个灌溉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麦田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淋失以及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影响土壤NO3--N的含量和分布,土壤NO3--N含量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而降低,而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冬小麦植株在返青期不灌水处理积累的氮素最高,拔节期后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P<0.05),开花-成熟期,灌1水、2水和3水处理植株积累氮高于灌4水和5水处理.花后叶中氮向穗部的转移率为82%左右,且随着灌溉量的增大而升高,茎中氮的转移率偏低,平均75%.成熟期,花后叶茎(未考虑根)及花后植株同化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34%,植株总氮在穗部的分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灌3水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灌水量促进土壤NO3--N向下淋溶,使土壤60 cm以上NO3--N含量降低,不利于作物吸收.适度干旱有利于冬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花后营养器官氮向穗部的转移率叶>茎,穗中氮约66%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34%来源于花后同化氮量.权衡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灌2水或3水是华北地区较好的灌溉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任亚娟 《种子世界》2021,(7):0162-0164
河南地区种植冬小麦采用微喷灌模式,相比于常规畦灌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效果,增加冬小麦产量。为明确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探讨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选取河南省周口市郸城试验田冬小麦为分析样本,比较微喷灌与畦灌对冬小麦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特点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微喷灌与畦灌达到产量 max 的供水量分别为 300mm 与 400mm,当微喷灌灌水量 120mm 时产量最高。当灌水量一致,微喷灌模式小麦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畦灌模式。总结,微喷灌模式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