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姜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20-2821,2917
通过对川南传统古镇罗城镇进行现场调研,对古镇现有资源与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罗城古镇的基本情况和保护价值,分析了古镇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认为古镇风貌与环境破坏严重、古镇建筑毁坏严重、缺乏保护资金,并且关于古镇保护的宣传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就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重点在于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调整古镇功能结构,重视保留古镇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加强和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以期促进川南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周边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成都周边古镇的特色,指出了目前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古镇旅游开发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窑湾古镇     
如果徐州是一本书,那么窑湾古镇无疑称得上是书中最精彩的一页。去年六月下旬,第26届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暨“杂文作家看徐州、澄蓝杂文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笔者作为与会代表,造访了苏北明珠——窑湾古镇,真叫人叹为观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苏北古镇,竟可与苏南名镇周庄相媲美。  相似文献   

4.
自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包括乡村古镇游在内的乡村旅游成为各方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处理好古镇与周边现代化的环境、建筑、街区等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这是目前我国乡村古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为例,初步探索乡村古镇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的道路,为古镇保护开发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金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34-20637,20762
文脉缺失是我国古镇街区改造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对陈炉古镇中心广场更新改造工程的解读,针对目前我国古镇街区情境丧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古镇街区的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熊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16-5617
南浔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知名品牌,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最有特色。南浔古镇品牌优势基于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搞好保护前提下,发挥古镇品牌优势,增强旅游“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将古镇品牌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强势,推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比翼齐飞的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7.
古镇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基于社区营造的视角,以邵武和平古镇为例,分析古镇的现状问题以及各方主体对古镇的保护开发新理念,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做到摒弃"自上而下"的强迫式保护开发,强调古镇居民对自我生存家园营造的参与性,协同保护社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让全社区居民共享古镇福祉。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古镇旅游已出现了雷同化的情况,以吴江同里古镇为例,提出了跳出古镇旅游雷同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70-19271,19274
在探讨古镇社区参与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社区参与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社区参与意识淡薄、商业化现象严重、社区参与层次低、古镇"空心化"等问题,指出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环境参与、文化参与4个方面全面提高社区参与古镇旅游发展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11.
陈笑筑  王博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47-21949
以现有城镇等级体系与空间影响研究为支撑,以毕节市乡镇为基础单位,基于Voronoi图技术,结合断裂点理论,以乡镇人口为参考属性,对毕节市进行了乡镇等级体系划分,并探讨了乡镇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毕节市是以市西办事处为最高级主中心,撒拉溪镇、海子街镇为次级子中心,鸭池镇、朱昌镇等8个乡镇为辅助,共41个乡镇4个等级的乡镇体系,符合当前毕节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盐湖区蔬菜用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运城市盐湖区蔬菜用地的土壤肥力状况,通过叠加图对盐湖区主要蔬菜用地进行采样,经过土壤养分的分析测定后,对各行政区域的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湖区比较适宜蔬菜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区域有北相镇、解州镇、泓芝驿镇、龙居镇、陶村镇、安邑办,不适宜蔬菜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有三路里乡、东郭镇和上王乡。蔬菜用地各行政区评价指数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吻合,对当地蔬菜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林烟区植烟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4个乡镇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与种植年限的相关分析,研究了石林县植烟土壤的养分动态特征。结果显示:板桥镇、路美邑镇植烟土壤pH值,有机质、总氮、速效氮、总钾含量与种植年限极显著负相关,交换性镁离子、总磷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可乡、长湖镇植烟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氮、总磷、氯离子含量与种植年限正相关,大可乡速效氮、总磷、氯离子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长湖镇总磷和速效磷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以路美邑镇、板桥镇为代表的坝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有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恶化的趋势,在生产过程中须提高有机肥施用量,适施镁钾肥和氮磷肥;以大可乡、长湖镇为代表的山区植烟土壤养分含量有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养分含量相对较稳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增施镁钾肥,并遵循增氮减磷及土壤用养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什么样的小镇具有特 色培养的潜质,以哪类产业为主导切入,都是特色小镇避免“一窝蜂”“同质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青 州状元小镇为例,分析与研究如何打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州市特色小镇 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因缺乏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通过分析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方法途径,结合管理机制,来实现小城镇输入和产出的平衡,并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提出了看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罗志军  张俊  权丽君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114-2117
以江西省安义县为例,通过选取影响蔬菜地适宜性的15个因子,采用GIS和层次分析法对县域内蔬菜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蔬菜地适宜度比较高,66.46%的耕地适宜种植蔬菜,其中,高度适宜类面积比例为14.34%,主要分布在长埠镇、东阳镇、万埠镇;较适宜类面积比例为45.77%,主要分布在东阳镇、石鼻镇、新民乡;一般适宜类面积比例为6.35%,主要分布在东阳镇、乔乐乡.  相似文献   

17.
企业聚集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小城镇企业聚集的机制表明,制度环境和产业基础是小城镇企业聚集的两大条件。目前,我国小城镇企业聚集缓慢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滞后。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为小城镇企业聚集和产业基础的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指标.认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方面,并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订建制标准、提高小城镇的城镇化率、优化区域布局,制定、完善和落实城镇规划,创新投融资体制,改进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复合指标法来评价山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利用GIS的空间表达功能来分析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呈现出集聚现象,北部为大同、朔州城镇群,中部太原城市群,南部运城、临汾城镇群,东南部长治、晋城城镇群,整体呈现"大"字形格局。通过四大城镇群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城镇群与北部城镇群相比,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指标上表现出相对优势;东南部城镇群人口城镇化指标较低,但在生态环境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镇群;南部城镇群除生态环境方面略高于太原城镇群以外,其余方面都表现较弱。  相似文献   

20.
李莉莉  程璜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41-1042,1077
城市发展与城市湿地建设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系统。而城市发展正是对城市湿地的利用和改造过程,世界上几乎任何较发达的城市都难以再找到建城初期那种原始的天然湿地。城市和湿地构成的混杂景观,在空间结构上遥相呼应,教育的互补,文化的传承,经济效益的双赢,塑造了具有特色的城市和湿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