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统一全省林业工作使用的立木材积表,我局根据(77)农林(林)字第41号函“以部颁二元立木材积表(LY208—77)为准,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立地条件、林木生长情况统一划分区域,导算编定一元立木材积表”的要求,于1978年开始编制全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立木  相似文献   

2.
一、编表方法概述《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中规定:“立木材积表以(77)农林(林)字第41 号函,部颁二元立木材积表(LY208—77)为准。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立地条件,林木生长情况统一划分区域,导算编定一元立木材积表”。根据此精神,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延平区杉木人工林地径材积表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类调查布设的固定样地,收集207株样木调查资料,分别采用5个方程进行回归拟合,选出杉木人工林地径材积表的方程模型,利用一元材积表和二元材积表导算编制一元地径材积表,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元材积表导算地径材积表的方法精度较高,基本满足林业生产所需精度要求,可以提供林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4.
根据抚宁县林木生长现状与河北省一元立木材积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H-D数字曲线方程,用图解法检验调整,用部颁二元立木材积表材积经验式导算出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5.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长期使用的一元立木材积表是否存在偏估,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2年广东省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样地调查数据,以二元材积估计结果为基础,对4种一元立木材积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和马尾松现行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相对误差均大大超出了±3%的允许范围,本文提出的3种一元材积估计方法都能有效消除材积估计偏差。建议各省参照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现行的一元立木材积表进行一次系统检验,对偏差过大者应当及时予以修正或更新。  相似文献   

6.
导算一元立木材积表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中规定:“立木材积表以(77)农林(林)字第41号函,部颁二元立木材积表(LY208-77)为准。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立地条件、林木生长情况统一划  相似文献   

7.
利用临沂市赤松、黑松、油松测高木资料,对3树种平均树高差异性进行了检验。求算出各树种的树高曲线方程,并采用松类二元立木材积式导算出各树种的一元立木材积表。经检验分析,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精度均明显高于1975年编制的松类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8.
利用临沂市赤松,黑松,油松测高木资料,对3树种平均树高差异性进行了检验。求算出各树种的树高曲线方程,并采用松类二元立木材积式导算出各树种的一元立木材积表。经检验分析,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的精度均明显高于1975年编制的松类一元立木材积表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市14 074株测高样木数据,以二元立木材积估计值为基础,研建北京市13个树种组的树高胸径回归模型,建立新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并对新老2套一元材积表的估计误差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显示:现行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对总体蓄积量的估计误差为-1.14%,对各个树种组的蓄积量估计误差在-36.59%~47.76%之间,有11个树种组的一元材积表已超出±5%的允许误差范围;新建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其平均预估误差(MPE)都在5%以内,总体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系统误差(ASE)都在±1%以内。研究表明:北京市13个树种组的老一元立木材积表仅有2个尚能继续使用,其他11个需要修正或更新;新建13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表,能满足林业行业标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林辉  宁晓波  吕勇 《林业科学》2004,40(4):33-39
以QuickBird卫星图像和杉木为研究对象 ,在对图像进行精处理的基础上 ,通过在图像上测定出杉木冠幅 ,建立了胸径和冠幅的一元回归模型 :D1 3=2 2 2 1 4 393Ck,由不同冠幅值计算出的胸径查一元材积表 ,据此编制出一元卫星图像立木材积表 ;根据图像上测算出树高和冠幅 ,建立了二元回归模型 :V =- 0 2 4 6 0 5 0 0 1380 6Ck 0 0 35 2 6 3H ,据此编制出了卫星图像二元立木材积表。杉木在图像上的高是通过建立杉木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 :H =D21 3(1 74 6 0 2 15D1 3) 2 测算得来  相似文献   

11.
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研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针叶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相容性二元立木材积方程、胸径和地径一元立木材积方程、树高胸径回归模型及地径胸径回归模型。利用3种树高模型和2种地径模型组合了4个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联立方程组,通过6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由最简单的树高模型和地径模型构成的相容性系列材积模型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二元材积表、胸径一元材积表和地径一元材积表的平均预估误差分别为1.31%、3.66%和7.39%,可用于不同目的的杉木林蓄积量估计。  相似文献   

12.
利用雷州尾叶桉立木二元材积式导算一元材积表,并作了论证与评估。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中,为了统一对立木材积的度量标准,部颁了[Y208-77]二元材积表。各省(区)为了减少外业测树工作量,都要根据部颁各树种二元材积经验式导算区域性、使用方便的一元立木材积表。这就提出了编制区域性树高表的问题。笔者仅就内  相似文献   

14.
立木材积表是林业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材积计量最重要的依据。现行广西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一元立木材积表是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于1977年依据《全国立木材积表》相应树种的二元材积式导算而得,随时间推移及森林经营水平提升,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价。收集广西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平均木调查的树种实测胸径与树高资料,分树种建立林分总体平均高模型,并由一元材积和二元材积方程式导算出编表初期(1977年)的理论树高-胸径曲线,定量分析1977年与2015年相应树种的树高变化;建立不同树种的一元材积与二元材积回归模型,采用F检验和总相对误差作为材积表适用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总体平均高均变化明显,实际平均高均高于理论平均高10%以上,桉树的差异最大;F检验和总相对误差的结果表明,一元材积模型均没有通过检验,总相对误差均超过±5%的范围,桉树的总相对误差最大。现行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的材积明显偏低,建议广西尽快开展数表修编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90株杉木树干解析和231块杉木人工林标准地调查材料的分析.认为从总体上看我省目前使用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比较适合我省杉木人工林,标准表与二元立木材积表也是比较协调的,但对不同径阶的林木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求算材积其精度不一定都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的林分中标准表与二元立木材积表的协调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一元立木材积表估计立木材积对林分或样地偏差太大,直接利用二元立木材积表野外测绘树高曲线工作量大等实际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将二元立木材积表用于林分和样地立林材积估计的方法,其估计精度可达到近似实测树高曲线法的水平而又不增加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进行森林资源清查,离不开立木材积表.但是,国家统一编制的各树种二元立木材积表,由于测量树高的工作量大,查算村积麻烦,不便直接使用.为了简化确定立木材积的手续,各省区又分别区域,利用树高对胸径的回归关系,将二元立木材积表导算为一元立木材积表.一元立木材积表的质量,除了决定于样木资料的数量和代表性,还决定于经验公式的选择和经验参数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生产,科研争森林调查工作的需要,作者以雷州尾叶按(U6)无性系立木二元材积式为基础,导算了尾叶按(U6)无性系立木一元材积表与一元形高表,同时加编了基径—胸径相关表,以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7,(1):57-62
基于塞罕坝地区的实测数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二元材积模型、一元胸径立木材积模型和一元地径立木材积模型,分别为V=0.00006938D~(1.763)H~(1.037)(R~2=0.997)、V=0.000123D~(2.494)(R~2=0.970)和V=0.00001235D~(3.017)(R~2=0.950)。通过以上模型建立了该地区的二元立木材积表、一元胸径立木材积表和一元地径立木材积表。t检验表明,以上材积表在该地区有良好的适用性。该地区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与大兴安岭地区及辽宁地区的樟子松立木材积模型有明显差异,对于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相同树种应分别建立不同的材积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树高与胸径的实测材料,利用统一的二元立木材积表导算一元立木材积表,其质量主要决定于用何种经验公式拟合树高与胸径的回归关系。经验证明,对大部分树种说来,用反比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