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亚麻抗除草剂转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是以纤维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品种黑亚 11 号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ar基因转入亚麻.经过试验获得了卡那霉素连续筛选的抗性植株,经PCR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亚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亚麻转基因植株的再生及生根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试验以亚麻幼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抗除草剂Basta的目的基因和GUS-INT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亚麻转基因过程中植株再生及生根适宜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经试验得出;在附加少量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可达31.8%-40.2%。经GUS基因检测在脱菌后3天亚麻下胚轴初步形成的愈伤组织的转化率可达72.2%;四周后的转化率为25%;再生植株的转化率为20%,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0.001mg/LNAA可使再生植株的生根率达到87.4%。通过试验初步建立起了根瘤农杆菌介导法亚麻转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3.
亚麻转基因植株的再生及生根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亚麻幼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 ,利用抗除草剂 Basta的目的基因和 GUSINT基因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亚麻转基因过程中植株再生及生根适宜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经试验得出 :在附加少量 BA和 NAA的 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可达31.8%~ 40 .2 %。经 GUS基因检测在脱菌后 3天亚麻下胚轴初步形成的愈伤组织的转化率可达 72 .2 %;四周后的转化率为 2 5 %;再生植株的转化率为 2 0 %。在 1/2 Ms培养基中附加 0 .0 0 1mg/L NAA可使再生植株的生根率达到 87.4%。通过试验初步建立起了根瘤农杆菌介导法亚麻转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亚麻幼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抗除草剂Basta的目的基因和G USINT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亚麻转基因过程中植株再生及生根适宜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经试验得出:在附加少量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可达31.8%~40 .2%.经GUS基因检测在脱菌后3天亚麻下胚轴初步形成的愈伤组织的转化率可达72.2%;四周后的转化率为25%;再生植株的转化率为20%.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0.001mg/L NAA 可使再生植株的生根率达到87.4%.通过试验初步建立起了根瘤农杆菌介导法亚麻转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5.
新疆亚麻主要病害发生概况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城、昌吉等亚麻主要种植县(市)亚麻病害发生与危害调查认为,近年来危害新疆亚麻的主要病害有亚麻立枯病、亚麻白粉病和亚麻枯萎病。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新疆亚麻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Ⅲ、亚麻和水稻的抗病基因分析半个多世纪以米,作物的抗病基因分析迅速发展,对许多作物的病害都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亚麻锈病的抗病基因分析和稻瘟病的抗病基因分析进行论述。一、亚麻对锈病的抗性对亚麻锈病进行系统研究是由Flor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配合纤维用亚麻常规育种、加速亚麻育种速度,以适应亚麻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于1976-1978年进行了纤维用亚麻花药培养试验,初步得出MS培养基是诱导亚麻花药愈伤组织较好的一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亚麻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综合农艺措施提高亚麻原茎产量对发展我省亚麻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采取单项科研成果与当地生产经验相结合进行大面积亚麻高产综合试验研究,探讨亚麻亩产275kg的栽培措施及规律。经过试验认为,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运用以旱作栽培为基础,抗旱保墒为内容,提高田间保苗技术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是中国纤维用亚麻生产的主要基地,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80%以上。为了探讨亚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曾进行过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单因素试验,以探讨对亚麻原茎产量的影响。但是,原茎产量是受多种因素综合的影响。因此,只研究单因素的作用不能反映出亚麻原茎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综合关系。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研究了密度、灌水、氮、磷、钾等五个主要栽培措施与亚麻原茎产量之间的综合关系,为亚麻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方法与设计试验采用密度、灌水、氮肥、磷肥、钾肥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  相似文献   

10.
亚麻白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亚麻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温度升高等原因,该病在亚麻主产区时有大面积爆发流行,严重影响了亚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概述了亚麻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抗性遗传与抗性基因、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亚麻单倍体抗逆基因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亚麻抗逆性,尽快获得转基因纯系亚麻,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将抗盐和低温胁迫基因HY15CS导入单倍体亚麻,结果获得抗性再生植株24株,从15株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中PCR检测到3株阳性植株,阳性率20%;同时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单倍体检测技术的研究,确定DAPI染色可以做为快速鉴定植物体倍性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亚麻抗逆性,尽快获得转基因纯系亚麻,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将抗盐和低温胁迫基因HY15CS导入单倍体亚麻,结果获得抗性再生植株24株,从15株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中PCR检测到3株阳性植株,阳性率20%;同时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单倍体检测技术的研究,确定DAPI染色可以做为快速鉴定植物体倍性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亚麻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玉富 《中国麻业》2005,27(2):60-65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亚麻生产现状及发展,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研究概况。从亚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的利用、原生质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亚麻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从此看出了我国亚麻生物技术发展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我国在加大生物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在亚麻花药培养、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基因克隆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一定能使我国亚麻生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亚麻生产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旱地胡麻养分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胡麻产量、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无论施氮与否,胡麻各器官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养分吸收、累积和转运规律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其变化量与施氮量有极大关系。施氮量为55.2kg/hm2时,叶和茎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大;叶中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及贡献率要比茎高出89.18%、83.36%和86.36%。胡麻籽粒中47.10%~57.66%的氮素来源于叶,22.46%~30.94%的氮素来源于茎,21.00%~30.48%来自籽粒生长后期从土壤中的吸收。施氮量为27.6、55.2、82.8 kg/hm2时,胡麻籽粒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10.21%、16.92%和15.55%。施氮量为27.6~55.2 kg/hm2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分别为:51.10%~68.63%和51.54~97.16 kg• kg-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态环境,施氮量在27.6~55.2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通过多亲本杂交和互交,组建原始基础群,对不育株进行抗枯萎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以改良群体,从而培育出了以抗枯萎病为主、兼抗立枯病,丰产、优质的油用亚麻品种——轮选一号,为油用亚麻抗枯萎病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已经克隆到亚麻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全长cDNA序列为基础,通过扩增RNAi顺式及反式片段(均为249 bp),先连接到中间载体pBSK,再连接表达载体pCAMBIA-1301-multi,构建成COMT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亚麻,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GUS染色和PCR检测,表明干扰载体已经转入亚麻中。这为推进亚麻纤维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L.)品种Argos为材料,分离了高纯度的RNA。用简并引物以RT-PCR的方法,克隆了亚麻CAD基因cDNA部分序列,长度为477bp,构建了pGEM-T-CAD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pGEM-T-CAD质粒和载体pGEM-7Zf(-),进行连接,构建成中间表达载体pGEM-7Zf(-)-CAD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BamHI双酶切中间表达载体pGEM-7Zf(-)-CAD质粒和pBI121载体,进行连接,构建了亚麻CAD基因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ntiNTCAD。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升胡麻机械化收获水平,结合胡麻作物农艺特性,研制了自走式胡麻联合收割机,能够一次性完成胡麻切割、脱粒、清选等一体化作业工序。在设定联合收割机传动系统的前提下,对其关键作业部件进行设计与选型,确定了防缠绕收获割台、切流-横轴流组合脱粒分离装置和脱粒物料清选装置相关结构与运动参数,并进行了样机作业性能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自走式胡麻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控制在2.92~6.00 km/h时,籽粒总损失率为2.26%、籽粒含杂率为1.82%,籽粒破碎率为0.98%,防缠绕合格率为100%,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割台无胡麻茎秆挂接与缠绕,排出胡麻茎秆夹带损失小,机收后胡麻茎秆割茬分布均匀,表明样机作业性能达到胡麻机械化联合收获需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和实际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9.
康庆华 《中国麻业》2004,26(3):110-113
本试验对亚麻双胚实生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同时进行了亚麻染色体加倍技术的深化研究,确定了现蕾期用0.05%秋水仙碱24小时处理单倍体亚麻苗的最佳时期,并获得了多份加倍材料。本文阐述了双胚亚麻无融合生殖的意义和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0个亚麻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10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852条带,其中206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24.18%。10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273-0.0724之间,用UPGMA法建立了10个亚麻品种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并可将它们分为3组。其中,纤用亚麻大多聚在一起,油用亚麻各自成类。表明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亚麻的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是可靠的,通过本研究获得的10个亚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能够为这些品种间亲本的选配及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提供帮助,揭示了亚麻品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