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蛀食荻芦茎秆的大害虫。近年来,在我省荻芦的被害株率为98%以上,对荻芦的产量与质量影响极大。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棘禾草螟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荻芦最严重的害虫。棘禾草螟在湖南沅江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多数在荻芦蔸中、少数在残秆中越冬。影响其越冬虫量的因子,主要是收割芦苇时留蔸太高,放火烧苇田不适时或不放火烧苇田。防治棘禾草螟,主要采取“齐泥收割荻芦”;“适时放火烧苇田”;化学防治重点掌握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施用以杀虫双为主的农药。这一综合措施,对控制棘禾草螟的为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曾宪顺 《植物保护》1986,12(3):21-22
荻Miscanthus saccharilorus(Ma-xim.)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之一。湖北苇医蛀入荻心或茎秆中为害的主要害虫有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stramineellus Caradja等,尤以荻蛀茎夜蛾、棘禾草螟的第一代害荻最重。春季大量  相似文献   

3.
赤眼蜂防治荻芦茎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禾草螟(C.lutellus Mostchuleky)等茎螟是洞庭湖区为害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大害虫。从1984年起利用赤跟蜂防治这类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尤其适于苇田生态环境。初次放蜂的苇田,于棘禾草螟第一代始盛卵期、盛卵期和盛卵末期3次放蜂效果最好。亩放蜂量5—6万头,盛卵期放蜂量应占全部放蜂量的三分之二。放蜂点距离以10米为宜。连续放蜂2—3年后,亩释放量可缩减至3—4万头。  相似文献   

4.
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都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兼治这两种害虫,可在棘禾草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及盛孵末期分别防治一次。每亩喷Bt乳剂200克或150克加敌敌畏50克。  相似文献   

5.
在虫生真菌资源研究中,经常见到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大螟(Sesamia inferens)、棘禾草螟(Chilo hyrax)、芦螟(C.lute-llus)及高粱条螟(Proceras uenosata)等鳞翅目昆虫的蛹和幼虫被虫花(Isaria farino-sa)所寄生。虫花是鳞翅目螟虫类蛹和幼虫的一种重要虫生真菌,对越冬虫体侵染率很高。每年3~4月份在稻茬、芦杆中越冬的螟虫,尤其在半干湿的紫云英绿肥田稻茬中和潮湿的芦杆中常见被寄生。  相似文献   

6.
不少资料上记载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危害芦苇。同时,许多搞农业技术的同志提出:“芦苇附近的稻田,测报灯下二化螟发蛾高峰期不准,这是由于二化螟危害芦苇之故”。从事芦苇科研的部分同志认为,我国南方蛀食荻芦的主要害虫是二化螟。的确,农田的测报灯接近芦苇或芦苇田的测报灯接近于农田的话,诱蛾灯下同时出现形态上非常相近似的二化螟与为危芦苇的棘禾草螟成虫,外观上很难区分。为了澄清二化螟是否危害芦苇,在灯下与近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苇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该区长苇面积占全国长苇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产量却占全国芦苇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该区是以荻为主的生态系,虫害是目前影响该区产量的严重障碍之一。据调查,芦苇害虫多达90余种,其中尤以棘禾草螟Chilohyrax、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等蛀草害虫的第一代造成的损失较大,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高粱长蝽Di-morphopterus spinolae是该区间歇性或区域性暴发的害虫。 芦苇是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Phragmites communis的统称。我国现有芦苇面积约40万公顷,年总产量为130万吨左右。目前,芦苇主要作造纸原料用,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家每年尚需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纸张和木浆。此外,芦苇在生  相似文献   

8.
龚进 《植物保护》1985,11(2):33-34
近几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区调查获芦苗期害虫发生程度时,发现几种鳞翅目害虫及软体动物为害状极易混淆。为了提高田间调查效率和质量,笔者对以下几种主要害虫的为害状及为害特点作了仔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1.芦苞螟(Chilo luteellns Matsch.)初孵幼虫先啃食卵分布处的叶片主脉,后蛀入心叶为害,使心叶形成排状孔,3—4龄后转移到被害株的中下部或另一株的中下部蛀入;被害处呈红褐色,剖开茎秆,内部有许多血样的内壁组织腐烂液,易与荻蛀茎液蛾害状区别。被害的荻芦极易断秆或倒  相似文献   

9.
据《天敌昆虫图册》(科学出版社)记载,螟甲腹茧蜂Cheionus munakatae Munakata寄生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蜂产卵于螟卵内,蜂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幼虫体内取食。从螟虫幼虫体内钻出结茧化蛹,该蜂属卵~幼虫期寄生蜂。据我们在1970~1981年间,从田间采集枯鞘、枯心于室内剥查获得的1712头二化螟幼虫进行饲养,并采用幼虫分龄饲养观察寄生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 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 研究其寄生性天敌, 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 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 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 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 1.5%~11.7% 和 1.9%~9.0%, 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中华茧蜂 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 (Crawford)、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 (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 Cotesia flavipes (Cameron)、环腹瘿蜂 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 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 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克隆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湾稻螟(Cauricilius)、芦苞螟(C.luteellus)、甘蔗条螟(C.sac-chariphagu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甘蔗红尾白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黄纹髓草螟(Calamotrophapaludella)、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eralis)、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erens)11种常见蛀茎害虫10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COⅠ基因片段长为709 bp,序列都未发生缺失或插入现象,碱基颠换率(55.42%)高于转换率(44.5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0(0.088~0.179),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4(0~0.015),两者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蛀茎害虫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COⅠ基因序列具有适宜的变异信息,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变异显著,适用于蛀茎害虫的物种识别,并为开发蛀茎害虫DNA条形码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克隆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湾稻螟(C.auricilius)、芦苞螟(C.luteellus)、甘蔗条螟(C.sacchariphagu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甘蔗红尾白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黄纹髓草螟(Calamotropha paludella)、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11种常见蛀茎害虫10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COⅠ基因片段长为709bp,序列都未发生缺失或插入现象,碱基颠换率(55.42%)高于转换率(44.5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0(0.088~0.179),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4(0~0.015),两者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蛀茎害虫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COⅠ基因序列具有适宜的变异信息,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变异显著,适用于蛀茎害虫的物种识别,并为开发蛀茎害虫DNA条形码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1982年已查出水稻害虫天敌333种,寄生性天敌189种,卵寄生天敌13种,其中赤眼蜂、黑卵蜂,啮小蜂等类群是寄生稻螟卵的主要天敌。经在玉溪、文山、红河,昆明等十三个地(州)县调查,一般稻螟赤眼蜂对螟虫卵块自然寄生率都在30%以上,有的第三代螟虫卵块寄生率高达95%。为了开发利用丰富的天敌资源,发挥卵寄生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特参照省外经验,结合我省实际,1983年在螟害严重的玉溪市研和公社南广大队进行了利用卵寄生天敌保护器,发动群众采放害虫卵块,保护天敌控制螟害的试验,现将一年工作初报于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集的供试赤眼蜂ITS2与广东的稻螟赤眼蜂相似性高达99.3%~100%.本研究首次确证吉林省存在寄生水稻二化螟的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5.
虫生真菌是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害虫综合治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自1989年以来,从7种鳞翅目荻芦蛀茎害虫上分离到12种虫生真菌。 重点剥检3~5月上旬田间荻芦残茎及蔸茬、地下茎中罹病虫体。其它季节通过抽查剥检荻芦茎杆中幼虫和蛹,了解感染情况,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李宏科  费成煜 《昆虫天敌》1999,21(4):152-155
洞庭湖区获芦害虫发生严重,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获芦害虫,是害虫生物防治中最成功的事例之一。本文对利用赤眼蜂防治棘术草螟等蛀茎害虫,利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芦毒蛾等食叶害虫,以及对这两种害虫实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8.
选择合适的赤眼蜂种群是其成功利用的基础。本研究评价稻螟赤眼蜂南北种群的寄生力(每头雌蜂寄生寄主的卵数)、飞行能力和对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高温(32℃、36℃)下,南方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为26.6粒和9.5粒,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11.7粒和4.0粒。而2个种群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无显著差异。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温(34℃)下,南方种群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为57.0%,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20.4%。2个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毒死蜱对南方种群LC50为0.382 mg/L,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0.046 mg/L。因此,在南方稻区应选择南方种群用于稻田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天敌—长距茧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锦年  陈胜 《昆虫天敌》1990,12(4):164-166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和果梢斑螟D. pryeri是我国马尾松、油松、黄山松和华山松等松树的重要钻梢蛀果害虫,引起梢枯干折,树冠畸形,果空籽瘪,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成材,并造成种子园种子产量歉收。林间害虫种群观测和室内害虫饲育发现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膜翅目、茧蜂科Bracodidae)是这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寄生昆虫,种群数量较多,繁殖较强。该蜂幼虫寄生两种松梢斑螟幼虫体内。林间,微红梢斑螟越冬代幼虫寄生率为9.2%;果梢斑螟第一代幼虫寄生率为7.8%。在两种松梢斑螟幼虫种群数量增长中,该蜂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